1.影评怎么写,能给个例子么

2.求几篇带有专业术语的影评

3.如何写好一篇影评?

4.如何写好影评?(编导艺考时)求前辈指导……

影评指的是什么_影评的评论有哪些

 大闹天竺影评精选1

 也许导演王宝强不如演员王宝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看到打低分的很多人认为这部片子很低俗。我这个不算高雅的人也承认很多武打镜头确实观感不佳,比如各种各样的花式内裤让人真心无语,还有吴静和天鹏也是鸡肋般尴尬的存在。另外最后致敬六小龄童的那个画面感实在差,难道就不能找个的孙爷爷吗?都糊得看不清火眼金睛了。

 吐槽归吐槽,但我学会克制自己不上升到道德层面。我从前一度站在道德高地去评论看待他人,前两年刚出社会时也有不知哪来的莫名优越感,觉得自己好歹是名校毕业的,和大专中专生一起工作,领差不了几百的薪水,心里很是不平。而如今却渐渐发现我并非他人不如我,而是我没有去发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这部片理应是花了不少心血,就好比你去老家吃饭,人家把一年辛辛苦苦养的鸡鸭鱼羊一股脑儿端出来,煮了一桌菜端出来招待你,可你心里暗自叫苦不迭:这什么味道,土中带腥。可是你仔细品尝一口还可以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虽然没有饭店里煮的的好吃,但主人倾其所有,用心烹调,你领会得到。所以不知者无罪,一知半解还在嚷嚷的那不太地道。

 宝强演的武空是耍猴的。他攀岩走壁,形如猴王,是社会底层的百姓,同时又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绊脚石,,他苦苦带着猴儿们守着他的小楼,可是现实岂能如他所愿,少东家一个电话就决定拆还是不拆。大多数时候,小老百姓的声音是微弱的,处于失语状态。特别是处于底层的人们,他们勇敢,他们淳朴,他们忠义,可是总有些人指着他们的后背说他们没文化,他们土到家,他们低俗。可是往上数三四代,我们的祖先不都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吗?王宝强常常提醒人们不能忘记根本,从傻根到武空他没有一个角色是高高在上,都是憨厚老实大智若愚的小人物。我欣赏这样的人,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所处的位置而丧失了自己的初心,忘了自己的根。武空说到底还是没守住自己的楼,这是悲哀的现实,也是很真实的现实。

 选择印度应该是有考量,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也是唐僧取经之处,但我觉得他们如果顺着丝绸之路去走可能会更有寻找的意味。混合印度歌舞也挺轻松带感的,有些融入当地的味道咖喱味。武空拼命吃辣椒那一段很精彩,演牛魔王的有些漫不经心。细节上的表演没做到就只是走走过场。所以说到底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猴子胡桃是陪伴武空长大的信物,如果是和唐森之间的一人一个(唐森在安逸的富二代生活中遗失了它),那我会更受触动。因为人总是越长大,越孤单,越冷漠,儿时的玩伴或许都被赶出记忆的伊甸园,而记忆碎片里小时候兄弟姐妹们,在一起玩时,画面虽然模糊却那么快乐温暖。

 啰啰嗦嗦说了挺多,看完还是没心理负担,作为年初喜剧片挺轻松愉快的。武空是东方式的英雄,有悲情有豪情,在每一个重要关头,他本可以走不理会你的死活,却一次都不离不弃,站出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勇敢无畏,一颗善良的心是他在路上最好的护身符。

 普通观众不是水军,个人观感个人喜好,看的不爽请绕道。要上纲上线的试探别人底线的,不好意思,我会删评。没错,我就是小心眼,大家都是成年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非我族类,相看两相厌不如不相见。

 大闹天竺影评精选2

 前几天宝强来到我家旁边的'商场,高兴坏了的我的妈和姨婶婆们,要知道家乡的三线小城镇有明星来真是件大事。所以大年初一拗不过?家族势力?陪着家人先看了大闹天竺。

 不得不说,宝强是一根让片子接地气的接地线称号不是盖的。足够亲民的到让我们一家十几口人都笑的笑哭的哭的**,着实让我佩服了下。物超所值都表现在家人观影后的表现。真是没后悔首选了这部。这部影片,宝强也真的树立了一种个人魅力,不单是那些纯粹、干净、发自内心的笑了。这种个人魅力保证到只要有他的**,大家都会去看。至少我家人一定是这样了。

 **一点都不深奥,也是大IP的产物,通俗简单,色彩明亮,泪笑均沾。宝强厉害的将老面孔再次搬上荧幕:

 将朱时茂和陈佩斯这对陈年CP搬上过年的舞台(),着实让爸爸伯伯们看的舒爽,不禁夸赞:这才是过年味道。

 姐夫一眼就认出了林永健,这活宝真的是逗,当然不光是表演,还有造型(哈哈哈)。旁边的外甥每见他们出场就呵呵呵。

 不得不说黄渤真是一等一的演技派。反派大BOSS,虽然戏份不多,但那一身身华丽丽喜庆的浴袍+雪茄,真是演什么是什么。话说黄渤应该是当今影坛的演技担当了吧?其实我更喜欢黄渤的歌声,之前在心花路放的时候就很喜欢了。(片尾有黄渤倾情演唱彩蛋哦。哈哈哈)

 小岳岳和柳岩这次让我越来越喜欢他们,终于不用像《从你全世界路过》里那样,那么卑微的爱着燕子了,感恩导演没再让他们再路过,给了个好结局。

 最后的最后大爆料,有让你哭出来的超燃的童年的记忆: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形象。六小龄童真的老了,老到也许再也看不到这样燃起来的孙悟空了。大过年的被燃哭也是没谁了。给六小龄童那一拜是导演的传承和诚意吧!

 当然这部**的演技担当还是宝宝,宝强演出了真正的自己,个人认为在演员演出真正自己上宝强发挥了极致,不逊于卓别林。之前的《士兵突击》我爸又翻出来看,《泰囧》和《唐人街探案》真真看到宝强的实力。当然《大闹天竺》实力外还满满的诚意。

 如今,少林出身、天赋出众、品性质朴的优秀演员成为了一名导演,虽然并不能说是位优秀的导演,但是通过《大闹天竺》也收获了更多的喜爱他**的人。已不仅仅是喜欢他演出来的角色,还有更多给别人设定的角色和**所表达的一切。

 我不懂太什么深奥的**,就觉得大闹天竺这样的**让人看着舒服,没什么精神负担。其实片子好不好和演员好不好看没关系,和哪些粉丝评论也没关系,就喜欢这么静静的做自己,慢慢实现自己梦想的人。之前看跑男第一感觉就是:其实宝强不傻,只是默默的不出风头,但是绝没有槽点,戏里戏外都是真诚的本色参与。

 大闹天竺影评精选3

 无论如何,《大闹天竺》对于王宝强来说,都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5个月前《大闹天竺》赴印度拍摄之际,王宝强举行了盛大的发布会,与他合作过的导演冯小刚、陈凯歌、陈思诚、徐峥等纷纷出席为《大闹天竺》站台。

 王宝强朗读了手写的?作文?,讲自己为什么要当导演。?因为内心有个埋了很久的秘密,想表达,它是喜剧,还有功夫,尽量老少皆宜啊,同时还得励志走心。?

 从《大闹天竺》在广电总局的拍摄备案可见,《大闹天竺》的故事梗概为三个中国人到印度的冒险之旅,喜剧和武打并重。

 同样是三个人,同样是一场异域的冒险喜剧。不难发现,这种情节设置与《人再囧途之泰囧》类似。而《大闹天竺》的编剧也正是泰囧的原班人马束焕和丁丁。公开资料显示,束焕是电视剧《我爱我家》、**《泰囧》《港囧》的编剧。丁丁是小品演员蔡明的儿子,2012年他也参与了《泰囧》的编剧。

 ?喜剧加武打的这类**,王宝强驾轻就熟,编剧也算是业界大咖,这部**成功与否就看剧本是否足够扎实了。?一位资深影评人对每经记者表示,?喜剧也有走真正幽默路线和低俗路线两种,希望《大闹天竺》是前者,不要一味迎合低级趣味而沦为后者。?

 在演员阵容方面,《大闹天竺》除了王宝强以外没有其他明星主演,制作环节中明星片酬这一重大支出并不多,从该片发布的信息来看,大体量的特效投资也不会太多。多位**从业者认为,《大闹天竺》在投资体量并不会是过亿的大投入**,更像是?以小博大?的中成本喜剧。这类喜剧在近年的中国**市场中票房大卖的不少、惨淡收场的也不少。

 而从《大闹天竺》的上映档期12月24日来看,竞争对手可谓强者如云。

 由张艺谋导演,马特?达蒙、刘德华、鹿晗等主演的好莱坞魔幻巨制《长城》预计将在今年12月16日登陆大银幕。葛优、章子怡主演的悬疑谍战片《罗曼蒂克消亡史》定档12月23日。黄渤主演的《记忆大师》也在12月上映。

 ?同情宝宝?究竟能给《大闹天竺》带来多少票房效应?王宝强试水导演的新作能否在激烈的圣诞档拼杀中脱颖而出?大家都在等待。

影评怎么写,能给个例子么

**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评论。那么你对影评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影评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影评的目的

**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表达的主题,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又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艺术的发展。

影评的内容

**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或它的社会意义,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导演、演员等**艺术家撰写评论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欣赏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影评的知识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物件的一个区域性的镜头。它可使表现物件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时空。

影评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资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剧》,15分,这一举措使学校掀起起**热,年的《文汇**时报》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道。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课程。东南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片。北师大为大学生设立**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影评的作用

求几篇带有专业术语的影评

最近刚复习完

转一个网上的评论吧:

整个故事都在力图向人们阐述一个道理:喜欢你就是喜欢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无法代替别人,同样别人也无法代替你,你就是你自己啊!其实幸福就是能够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虽然有时会感到痛苦,但如果离开喜欢的人那才是最痛苦的事情!这个道理不仅在秀树与小叽的爱情中体现出来,在几个配角的情感旅途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植田店长与电脑裕美和人类裕美间的故事,还是稔和柚姬的感情、日比谷夫妇与艾露达和芙蕾雅间的往事、新保与清水多香子的恋情都或多或少的体现着这个关于爱情关于幸福亘古不变的真理。最独特的,故事中通过一本书为轴心向人们诉说着爱情的哲理,在其他中是鲜有此等精妙手法的。关于人与人,人与电脑之间的羁绊更是给人们留足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所以说《人型电脑天使心》是一部真正的经典之作,一部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享受,还能让我们去思考、品味并从中悟出些哲理的经典。

《Chobits》完结了。因为着CLAMP的名气与画风、还有选用了「人型电脑」这样一个可以引起人兴趣的题材,所以这部作品在一开始就受到了不小的注目。但是,在这些造成注目的因素之外,笔者认为《Chobits》还有其它非常值得讨论的价值,那就是它用了完整的架构来一步一步推演出属于这部作品自己对爱情的一套解释。 轻快地、布下:「电脑已经随处可见,这种现象是何时开始的?」

主角本须和秀树一开始对于电脑的想法是很单纯而明确的,完全是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电脑是家电。因为是这样单纯的想法,所以一开始的剧情是非常轻快地进行。利用了秀树的人际关系与探索唧的过程,很流畅的就把主要角色都带进剧情中了。

《Chobits》中角色的安排,已经到了「只要是有名字的角色都是」的程度。意思是说,所有角色的存在都具有其重要性与冲击性,只要引爆就可以带给剧情一定程度的推进。举凡国分寺与柚姬、新保与清水老师、店长与裕美,都是在快乐的剧情中,先是偶尔一、两格的画面中有着这些角色哀伤的表情出现,然后随着这些画面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一个接一个的爆发再加上与唧的相处,秀树的想法开始动摇了。 似是而非的解答?

「电脑难道比人类女孩还好吗?」在前五集布下浓浓的悲哀以后,店长与两个裕美的故事引爆带出了第六集中开始寻求解套的方式。因为问题已经明确的丢出来,不开始解套就要变为拖延而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了。店长跟裕美最后的好结局,似乎指出了替前面哀愁解套的一丝希望。

但是事实上这里的解答根本就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诡辩法。在前面哀愁的问题是出在等待的一方,也就是期待着自己的爱得到回应的人类(如清水老师、裕美)因人型电脑的出现而可能失去了能期待的来源,但这里解套的解释却是用给予的一方(店长)来提出「不管人或电脑,你就是你」这种论调。

只要仔细想想就知道前面的问题并没有被面对与解决,而是被撇开了。只是因为一个「成功案例」被摆出来了,所以若不深思就很容易因此掉入陷阱中,以为问题解决了。而其实那只是一个碰巧「给予者」(店长)指向的目标刚好为一存在「等待者」问题的角色(裕美),造成了一个刚好解决了问题的案例,而事实上却没有每个案例都能循同样方式解套,比如说清水老师便确确实实是因为人型电脑的出现而被迫放弃自己原本爱的一个例子。

虽然第六集用了这种狡猾的方式来闪过问题,但并不代表这一段是对于「真正的解套」毫无贡献的。我们从店长所说的话中看到了一个重要的「独特性」观点:「我会跟她结婚,并不是因为她是电脑,而是因为她就是她。同样的,我会喜欢你,也是因为你就是你。」以这种「独特性」观点,更为巧妙的解套计策正在成形中。

接着,柚姬侵入国家资料库而受到损害的更加强了这种「独特性」观点:「没有人能代替姐姐。所以,也没有人能代替你。」除此之外,这个也引入了解套计策的另一个重要元素:「你就是你,即使被程式所左右,那依然是你的个性。就算你是电脑,我还是不想失去你。」这个重要元素是电脑与人的「平等性」。在之前,不管是清水老师、或者是裕美的剧情中,电脑是被视为一个在爱情方面与人类「敌对」的「族群」(虽然,对象又都同样是人类了)。但是这里提出的观点忽然让这种族群性有了化解的机会。接着唧与日比谷的过去让这一点更为明显了:没错,有些人类渴望获得回应的爱

如何写好一篇影评?

找了几篇现在很热的小成本**影评:疯狂的赛车和 《疯狂的赛车》:耳光打在了谁脸上?《疯狂的赛车》对于宁浩的意义在于这说明当年《疯狂的石头》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将他的多线程疯狂叙事的喜剧风格推向了另一个高峰。100分钟高潮迭起的**,没有给观众任何喘息和走神的机会,一旦进入了影片设定的叙事轨道,我就和剧中人一样被扔进了命运的搅拌机中,几条故事线索以令人窒息的速度向前发展,层出不穷的笑料几乎让人疯狂,看中国**,这是我最high的一次。 我想《疯狂的赛车》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一直处在亚健康发展状态的中国**的启示性作用,在现有的市场规模和资金运作模式下,《疯狂的赛车》无疑做出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尝试,而且我分明听到了这部**是响在某些人脸上的响亮的耳光——不要再为自己的低劣**找类似资金、审查、发行渠道等各种借口,诚意和才华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样一部**的评论,剧透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为了避免某些因为看了我的文章而被部分剥夺观影乐趣的观众事后找我算账,在下面的论述中我尽量做到不剧透影片的具体情节。 一、小成本非山寨不可吗? 现在山寨一词到处横行,并且山寨已经开始摆脱起初的负面属性,而日益成为一个中性词语了,似乎这是一个存在即合理的风格了。但是我依旧觉得,在创作上,大量的以山寨风格为自己创作理念的作品,只是证明了创作者本身的能力缺失,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山寨都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用这个来为自己低水平的创作开脱是可耻的。 看完《疯狂的赛车》后,我和宁浩导演聊了一会儿,问到**的投资规模时,他的原话是“超过1000万了”,一千多万的投资在现在看来也只能算做一个中等偏小制作的,但从成片的效果来看,影片制作上的精良和给人的震撼却远远超越了同等投资规模的其他的影片,甚至可以拿它当作一个通常意义的大片来看了。一个好剧本对一部**太重要了,《疯狂的赛车》演职员表里的编剧有七个之多,这样的编剧阵容我只在《赤壁》和《投名状》这样的影片中见过,宁浩说这本子是他们用了10个月的时间一点一点聊出来的,其实很多片子都是有这样的一个剧本策划团队的,但在《疯狂的赛车》这里,确实是体现出了集体智慧的力量的。这部**依旧还是走的盖伊里奇犯罪**的情节路线,在一个核心动机的牵引下,几条线索齐头并进,以不可逆转地态势走向疯狂,宁浩在《疯狂的石头》里对这种情节模式的再创造已经很成熟了,到了《疯狂的赛车》,宁浩终于实现了对于这一叙事风格的全面超越,这里被追逐的核心道具由一个变成了两个——现金和毒品,还有两条命案贯穿其中,围绕于此,六方力量十几个人物纠结在一起,这里不仅仅是围绕着主线情节的追逐,还有其中任意两方力量相互推动的支线情节,信息量巨大,这不仅是给观众足够的享受,还对观众的智力提出了挑战,观众要对剧中人物长远和阶段性的任务动机以及物品的归属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于是从中所获得的乐趣也就成几何级数地翻倍增长。显然,那些无视观众智商,只知道一味低俗恶搞的山寨**,与《疯狂的赛车》是不在一个档次上的。 此外,在《疯狂的赛车》中还杂糅了很多昆汀塔伦蒂诺式的cult表达方式,从而让这部**有了部分邪典**的表征,让我有了一种越堕落越快乐的观影快感。尤其是在音乐的运用上,走的完全是昆汀式的路子,但可惜的是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在昆汀的《低俗》和《死亡证据》等影片中,大量借用的是七十年代摇滚音乐,《杀死比尔》中主要借用的是埃尼奥·莫里康内的早期**原声,在风格上保持了统一,而在《疯狂的赛车》中借用的音乐有台语歌、陕北民乐、西洋古典音乐和中国古曲等,稍显纷乱,不成体系,比较随意,虽然和情节和情绪有对应,但这种对应显得过于简单和直接,这是个遗憾的败笔。 二、喜剧**非冯小刚不可吗? 作为2008-2009年度贺岁档的收官之作,《疯狂的赛车》《疯狂的赛车》中先后出现的对情节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主要角色有十几个,全都个性鲜明,让人过目不忘,而且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行为逻辑中中,而这些人的心理动机和外部行为或客观遭遇产生很大的反差,反讽式的喜剧效果很明显,比如那四个恪守游戏规则结果被各种突发搞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的来自台湾的专业混混,还有那两个刚出道却又要处处表现自己专业素养的笨贼,俩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奉献了很多的笑料,每个人身上的喜剧因素是随着剧情推进自然产生的。仅从喜剧效果的营造方式上,《疯狂的赛车》和《非诚勿扰》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非诚勿扰》所谓的“笑果”大部分是来自于葛优扮演的人物的小品式对白,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设计基本上都是在生硬地为葛优说话创造机会和情境,值得鄙视的是这些从十多年前的《编辑部的故事》起冯小刚就开始运用的王朔式调侃语言的杀伤力已经很有限了,而冯小刚依然还在一厢情愿地乐此不疲着。如果抽离了这些语言,你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一部喜剧**,虽然**离不开语言,但不单纯是语言艺术,否则相声都可以拍成**了,**作为一种方式的存在必然会有其独特的手段和技巧,能带给人不可替代的享受,《非诚勿扰》尽管让一些观众笑了,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被周围观众裹挟的,不管是因为**本身的原因还是冯小刚和葛优对观众式的心理暗示作用,我只想说如果这就是你要追求的喜剧效果,去德云社听一场相声吧,保准比这物有所值得多。 即使是靠语言搞笑,《疯狂的赛车》也要比《非诚勿扰》高明得多,这些语言都很简单,完全不是像冯小刚**中的人物那样很刻意地努着说出来的,这些语言和人物本身的设定很搭调,说出来很自然很贴切,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喜剧语言体系,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有很多将成为新的社会流行语汇。 中国太缺乏高质量的喜剧了,而冯小刚的中国式喜剧****地位也持续太久了,我无意否定冯小刚此前的十年间在喜剧**上的探索和贡献,但也不得不承认,冯小刚已经明显技穷了,面对受过大量西方优秀商业**浸*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观众,属于他的喜剧时代将由于他的不思进取而宣告终结。明年的贺岁档,相信会有更多人和我一样,将转而期待宁浩带来的疯狂惊喜了。 三、赚眼球非大片不可吗? 现在的中国**越来越歇斯底里,越来越像一场豪赌,投资商热衷于大资本的运作,用金钱堆砌出一部部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大片来赚取眼球,如果有人拿一个两千万投资规模的**剧本是很难找到投资的,因为这样的**在投资商眼中没有卖点,他们需要的是大场面、大明星和各种可以炒大的噱头,于是反而是上亿投资规模的**更容易去找到钱,在他们看来,观众一年进**院也没有几次,他们一定会选最大的片来看,其他的都可以在家看盗版。所以能够制造大片的卖相很重要,往往这样的**仅宣传成本就可以拍两部《疯狂的赛车》出来,没办法,只要把观众忽悠进**院,把票房拿到手里,保证我不蚀本,至于这**的实际状况是否像之前所说的那么天花乱坠,那就不是我考虑的问题了,反正这是一群记吃不记打的观众,即使你这次郁闷了,下次我换个场子再一吆喝,你还是要乖乖掏钱。既然**票房是靠忽悠来的,我还费劲去打磨**本身的品质干嘛呢?再不然你就去拍三五百万的小成本,最后不行的话直接卖给**频道,再卖点DVD了事。 于是中国本土**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格局,每年有那么十来个大片忽忽悠悠地撑场面,中间夹杂着一些弱势的中小成本制作,反正也不指望这些**冲击票房,就任其自生自灭了,陈可辛曾经说,中成本**才是**里面最重要的,中成本的戏就是戏剧,没有中成本的**,就没有健康的**圈。就等于一个社会需要中产阶层,中产永远是最重要的阶层。所以中成本的**永远是**业健康的一个指标。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主要靠大片积累票房,但没有像中国做得这么极端的。 大量的有诚意且有效益的中小成本制作才是一个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一个头重脚轻的行业格局只能制造虚繁荣,实则危机重重。很容易被拿来和同为贺岁喜剧的《非诚勿扰》进行对比。我写过一篇关于《非诚》的影评 ,虽然有很多和我有同感的,但还是招致了很多冯小刚铁杆影迷的愤恨和怨毒。这里我要说的是,如果这些人至今仍然对我关于冯小刚喜剧**的批判表示不满和不理解,请看一下《疯狂的赛车》,你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喜剧**。 评论《》(转豆瓣) 作为青年导演杨庆的处女作,《夜·店》这部**虽然是用机器拍摄的低成本影片(据导演介绍影片成本不超过300万),但已经达到了值得关注的水准。它即将公映,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院观看,从消费角度和观影角度都应该不会让人失望。这部**也许不会象当年的《疯狂的石头》那样让观众和影评人都惊为天才之作,但是它是一部合格的商业**,固然有缺点也无伤大雅,基本上能够对得起买票捧场的观众。

这部**的英文片名叫做《One Night in Supermarket》,如同这个简单直白的名字一样,这个故事就是讲述了一天晚上一群人在一间24小时超市内的故事。这样的结构对于现在的中国观众来说并不算新鲜,因为现在还能有兴趣关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国内观众,基本都是阅片无数的**爱好者,估计痞子昆廷都比不过他们。如果只是从尝鲜的角度来看此片,《夜·店》算不上新鲜,但我觉得它胜在味道足够地道。

在很潮流的MV剪辑手法和现代感十足的音乐包装之后,这个**仍然有一个算是接了地气的故事。由于成本限制,由于题材限制,由于创作思路的限制,国内很多低成本影片在费尽心思地耍技巧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低成本**最应该关注一个的事实,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由于低成本影片受制片成本限制,无法或很难在视觉和叙事上给观众构建一个完全虚幻的银幕空间,如果再不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和思考,那么过于花哨的叙事就会彻底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对于《夜·店》这部**来说,这个故事在照顾到技巧的同时,也做到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在前半部分的剧情中,一系列的生活小细节虽然有些琐碎,但在营造叙事氛围和影片质感方面,可以说已经合格。不过有意思的是,恰恰有部分观众会觉得前半部分在叙事节奏和强度上有些拖沓。而到了后半部分戏剧性冲突十分强烈的时候,这个故事的编造痕迹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不过好在足够强烈的性以及足够快的剧情发展掩盖了这个小缺陷,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这一点应该不是什么值得困扰的问题。

对于本片的演员来说,徐峥的表现毫无疑问是本片中最抢眼的。在这种群戏结构中,徐峥作为一个串联所有故事的主线人物,他的稳定发挥和表现为本片贡献了最大的性。其他诸多演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乔任梁扮演的店员小钢牙。之所以专门提到这个角色,是因为我的一个朋友在上海**节观看此片时的诡异感受。

《夜·店》在上海**节期间进行了一次公映,但是当时场内观众中有一个数量相当大的特殊群体—乔任梁的歌迷。当乔任梁在银幕上每一次出现时,这些歌迷都会在**院内集体尖叫,其气氛之热烈和诡异,以至于让我这个朋友完全无法信任自己当时的观影感受。

就我自己的观影感受而言,乔任梁作为一个表演方面的新人,在片中的表现当然尚显稚嫩,不过也还算合格。但是他的黑框眼镜和钢牙造型让我觉得有些浪费—很明显乔任梁在片中是被当作一个人气偶像来使用的,那么为什么不发挥他本来的优势,还故意将这一优势掩盖呢?

对于《夜·店》这样的低成本影片来说,类似乔任梁这种主打青少年观影群体的人气偶像无疑应该是对本片有所帮助的。尽管他们这样的非职业演员并不能在表演方面做到什么样的水准,但在一个合适的故事结构中,这样的角色还是有足够发挥空间的。起码在《夜·店》这部**中,乔任梁扮演的小钢牙这个角色,足够完成剧情所赋予他的任务了。

乔任梁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他在《夜·店》中的表现,已经超过了《大灌篮》中的周杰伦。所以就一个偶像派演员来说,能不能做到足够好,还是要看用心不用心。 ://.douban/review/2130316/

如何写好影评?(编导艺考时)求前辈指导……

影评是对一部**的导演、演员、镜头、摄影、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视听语言、道具作用、转场、剪辑等进行分析和评论。一篇好的影评应该读上去既有趣又有内容,评价一部**,却又不泄露太多的情节。这里将告诉你如何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又吸引观众阅读。

一、影评写格式及内容的方法

1、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它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要找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从题目入手。影评的题目注重巧妙,新颖,构思独特,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想读下去的作用。最好使用概括性的词语。

2、开头

题目-开头-(中间)-结尾是既定的格式,影评最重要的是开头,要足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使他们有看下去的欲望,因此,开头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吸引观众的地方,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可以引用一**名家的名言,顺理成章的将读者引入阅读的氛围中。

3、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影评就是写一篇比较日常的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千万不能跑题,要自圆其说。

4、结尾

正所谓虎头蛇尾,在结尾我们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点的概括,然后根据自己所围绕的中心思想能够进行感情上的表达,其次要阐述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最后运用名言进行收尾,让主题得到升华。

二、影评写作要求

1、紧扣“**”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要抓住**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2、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各类报刊包括专业**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价,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3、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

4、注重思辩、讲究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5、影评的作用及意义

影评是一种十分科学的活动,是架在**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实现**三重价值,即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生活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而学习编导专业,就是走在了影评热潮的最前端、最专业的一条道路上。

影评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近几年,包括东南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都开展了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片。而最近,北师大也为大学生设立**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评论,不仅是对**的总结,也是对观影人群灵魂上的升华。

怎么写影评?

看片分析,是近年艺术类招生运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种考试形式。它先让考生观看一部电视片的录相或光盘,然后按要求写文章。这充分体现了电视的专业特色,有利于发现具有初步电视意识的好苗子。同时,它又避免了命题作文的偶然性,有利于考出真实水平。也因为这样,它最能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与“面试”的印象分不同,笔试的成绩更加具体、客观、过硬,所以在专业考试中,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考生都必须认真准备。

那么,怎样写好看片分析呢?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几条建议。

一、 不要写成观后感

写好看片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审题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把它写成心得体会、观后感了。这样,哪怕文章再有文,哪怕你“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也不会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观后感于看片分析有何不同。济南世博艺术学校

首先是文章的体裁不同。观后感、心得体会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文范畴,抒彩浓;二看片分析则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浓。前者重在感,而后者重在议。前者常有喜怒哀乐的句子,如“看了这部作品后我很感动”、“我很气愤”、“我心潮澎湃”之类;而后者态度比较冷峻,一般用各种议论手段,夹叙夹议,分析阐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写观后感时,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观众;而写看片分析时,作者的身份却变成了“评论员”和“业内人士”,至少应是个“准电视人”即将来可能进入电视行业的后备队。既然来报考,就应该有一定的准备,有潜在的素质,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时,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观众,而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番思考:如我是专家、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它?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该向他学习什么?如让我来拍摄,我该怎么做?总之,你必须寻找电视内行人的感觉,逐步培养专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变: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再次是针对的目标不同。观后感针对的是“这件事”,即作品的内容;二看片分析针对的则是“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件事后有什么感想?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而后者回答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该怎么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如《难圆绿色梦》,这部片子讲述一位植树造林模范的事,他辛勤种树几十年,数却被人砍光了。如果写观后感,应针对这件事,当然表示痛心、谴责。而写看片分析时,则针对这部作品,分析它获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应表示出赞叹、欣赏。这二者的基调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观后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教育意义;而看片分析则重在作品的创作经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而后者要求紧扣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简而言之,所谓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内行”的眼光,讲出作品的“门道”来。

二、要有以论文的框架

明确看片分析是议论文这一定位后,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了。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根本没有段落概念,不会分段,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天马行空,东拉西扯,思维跳跃,胡子眉毛一把抓,这当然不行。

2、 “串讲式”,或曰“赏析式”。它往往从电视片第一个镜头讲起,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一边叙述内容,一边作些评点,还美其名曰“夹叙夹议”。这好比语文老师串讲课文,念一段,讲一段。这种写法缺乏宏观的锻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总结,也不符合要求。它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多,议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头十分啰嗦,结尾又草草收场。

3、 “杂文式”。这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同学身上。他们不满足议论文的一般套路,斥之为“条条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于是把它写成文艺性论文,即杂文。当然不排斥少数尖子可以写出优秀的杂文来,但在考试时一般不要用。

正确的写法,应该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

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的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单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作者是谁(那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既论证部分。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邮电(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最好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它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题字排版,或省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在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绝大部分,短了不行。

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文作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三、 要提炼出小论点

解决了题材和结构问题后,下一个难点就是,从那几个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炼出小论点?这个问题普遍感到头痛,我们不妨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学会提炼。

我们可以从观后评片中得到启发。可闻前后有什么阅读提示和思考题?老师对你们的作文有何批语?从这里往深处想,就能学会抓主题(中心思想)、结构(段落)、手法(写作特点)等。

建议大家学一点文艺理论常识。这样才能找到理论武器,提高鉴赏品位。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典型性,文艺批评,创作方法,流派,体裁,风格等。特别是“典型”这个概念应用很多。

还建议学一点电视常识。电视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声兼备,视听合一,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用镜头语言说话,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电视创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从电视的角度来分析。

下面提出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

1.主题方面。主体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与相近题材的作品比,看哪个更深刻;也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还可分析标题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点如何,作品用什么实事来刻画它,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物有什么关系。

3.选材方面。作品运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详略分明,那些材料特别典型,那些细节特别精彩等。

4.结构方面。作品分为几大部分,它以什么为线索,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结构是否严谨等。

5.手法方面。作品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如: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见大等)。这些是否成功、新颖、有特色等。

6.新闻方面。如果是新闻类作品,还涉及到许多新闻性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等原则,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镜头方面。电视是用镜头说话的,它的镜头语言运用如何(构图、色彩、光线、速度、字幕、特技、声音等),那些镜头特别精彩,运用了什么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属于创作的各个方面,只要你觉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选。如: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须强调,以上这些绝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要选其中三四点特别突出、十分明显的讲。甚至可以知将其中一个方面,但必须讲深、讲细、讲透,而且它们也必须提炼出小论点。

四、 要全面考虑,掌握分寸

写文章最要讲辩证法,要全面处理各种关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极端。

1、要充分肯定优点,而不要专门挑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分析作品当然可以讲它的缺点,但必须掌握好一个度。有些年轻人眼高手低,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讲缺点,这就很不应该了。要知道,拿出来的电视片,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好的伙比较好的,甚至是获奖作品。正确态度应该是肯定优点,附带言其不足,在措词上、提法上也要谨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类。

2、要有专业眼光,但不要乱用专业术语。有人太急功近利,刚接触几个专业术语,就忙不迭地对号入座,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剩下“看镜头说术语”,变成“看图说话”。初学阶段似懂非懂,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乱贴标签。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于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分析时必须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进行比较,才能比出特色来。此外,许多作品都与时代背景有关,特别是新闻片,要特别留意它的拍摄(播出)日期。

4、要学会看电视,才会评电视。一般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欣赏、消遣放松,这都是无可厚非。但立志当电视人的考生,就不能停留在这种水平了。他们看电视时,应该加上学习的目的,提高鉴赏水平,应该“带着学习的目的看电视,带着职业的眼光学新闻”。建议先学会看电视,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要多看中央台,多看新闻片、专题片、艺术短片,以及好的电视单本剧,而要少看电视连续。看电视的时候,不要以“小市民”的眼光看,而要带着问题看,边看边想。先要理解作品,深切感受每个镜头的表达效果,分析这样的良苦用心,当创作者的知音。还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议一议,与周围人交换一下看法。最好能强迫自己把看法写成文字,或一段文字,或小评论,然后请有关专家老师指导一下,练几次笔。

今年考看片分析时,为了防止偏题的现象,普遍降低了难度。有的对作文要求做了提示。如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

观看短剧《较劲》,写不少于1500字的影评,题目自拟。应包含以下内容:一、作品的主题思想什么。二、人物对白的语言特点,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三、剧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戏是哪里。四、重新设计结尾。

有的干脆不用作文形式,而是回答几个问题。如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导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

看电视片《蕉窗听雨》(注:是一部介绍苏州园林的艺术专题片)回答问题:一、这部电视片如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如何表现自然的花木与人工园林的巧妙融合?(40分)二、请举例说明“相识固然不难,理解未必容易”这句话的含义。(30分)三、这部电视片阐释了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和哲理?(30分)

这种考试安排限制了话题,使答题不至于离题万里。而且它重在考察队内容的理解,没有太高的专业要求。这比写文艺评论要容易一些,但它们的套路基本一致。这种回答,也不能像中学那样简单地列几条筋,否则肯定没有竞争优势。建议在考前练习时,仍应以写文艺评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