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和我的父辈》中,徐峥的故事最好看,为什么他能取得成功?

2.我们的父辈为什么莉莉娅没死

我们的父辈1豆瓣影评_我们的父辈豆瓣影评

1.《地球脉动2》

豆瓣:9.9分

2016年11月7日,《地球脉动》第二季正式回归。

作为BBC的经典纪录片,不仅给观众展现了世界各地的壮观景色和奇特地貌,还拍下无数罕见动物的生活照。

最惊喜的莫过于4K摄像机拍摄制作,得毛骨悚然。

让人在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捧腹大笑。

2.《肖申克的救赎》

豆瓣:9.6分

1994年是影史上无法超越的一年,无数经典汇聚于此,《霸王别姬》、《阿甘正传》、《大话西游》、《低俗》......

当然,还有《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探讨人性、挖掘希望的经典之作,被无数人奉为最爱。

几乎都说:“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

3.《控方证人》

豆瓣:9.6分

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一出手,影片必定不凡。

谋杀、窃取遗产,律师却反过来为犯罪嫌疑人辩护,接着一通神秘来电致使案件急转直下......

奇妙精巧的剧情推进,幽默风趣的细节设置,再加上巧夺天工的意外结局。

就算**时间有够久远(产于1957年),也绝对是悬疑推理控的大!

4.《天才:总决赛》

豆瓣:9.6分

我们都知道,韩国TVN盛产高分韩剧,没想到这档综艺也出自他家。

节目邀请13位社会精英参赛,通过游戏,玩家们展开一次次刺激的心理攻防站。

有网友直接放话:秒杀一切韩综!

的确,不光是游戏玩家,连台下的观众也要跟着死一大堆脑细胞。

不得不说,这场头脑风暴又燃又过瘾。

5.《玛莎和熊》

豆瓣:9.6分

什么剧最下饭?

当然是短小精悍、轻松幽默的啦!

憨态可掬的大熊变身小女孩玛莎的“爸爸”,每天发生各种闯祸、搞笑的小故事。

每集不长,只需6分钟,带你一起温习童年,感受幸福。

6.《宇宙时空之旅》

豆瓣:9.6分

**揭示了人类发现大自然法则的过程,以及我们在宇宙和时间中的坐标,带领观众以最宏观和最微观的角度审视宇宙

某种程度上,科学就是技术纪元的新宗教。

作为一部科普类纪录片,它一样落脚于人类命运的关怀,用真理和事实来引导我们探索、敬畏大自然。

7.《我们的父辈》

豆瓣:9.6分

当时代与战争联系在一起,最不幸的便是无辜的人。

该剧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5个20岁左右的德国青年跌宕起伏的命运。

从德国的视角看二战,有反思,有震撼。

8.《宾波的魔桶》

豆瓣:9.6分

欢迎来到童话世界。

这里有安静祥和的村庄、善良勤劳的精灵、诡计多端的女巫,以及让人美梦成真的魔桶。

每天上演着轻松有趣、让人期待的小冒险。

看完这部动画片,相信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神奇的魔桶。

9.可爱的动物

豆瓣:9.5分

这是一部令人捧腹的纪录片。

南非导演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记录了纳米比亚沙漠上各种野生动物的有趣日常。

狒狒家族的沙上技术、被迫返工的织布鸟小伙、吃了腐烂发酵果实而醉酒的动物们......

绝对让你笑个不停!

10.《里赫特:迷》

豆瓣:9.5分

这是一部记录德裔苏联钢琴大师里赫特音乐生涯的影片。

拍摄时,镜头语言非常直接朴实,用俄语讲述了里赫特的一生和他的艺术观念。

看完才发现,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留下的远不止乐章,还有对生活的无限热忱,对世事的透彻洞悉。

《我和我的父辈》中,徐峥的故事最好看,为什么他能取得成功?

每到**季,一定会听见熟悉的抱怨:“豆瓣**评分太不准了。”?

说真的,我对人们 为何要问出这样的问题 倒很感兴趣。

专门搜了一下,还真有很多「豆瓣评分到底准不准」之类的问题帖,有的下面还能吵个几十楼。

我无法判断大多数人在做此类争吵时,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但从字面上来说,它的前提是:一部**的好坏应该有一个真实客观的分数。

这当然不存在。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部**的真实分数

当我们说一个温度计不准,意思是它和实际的温度不相符,而温度的度量是被严格定义过的。

比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从冰点到沸点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规定为1摄氏度,这就是温度的一种度量方式。有了标准参照,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个温度计准不准了。

但一部**好坏程度的真实分数是什么呢?

票房可能是一个参照,但影响影片质量只是影响票房的诸多因素之一。题材、演员阵容、档期、票价、营销……甚至评分本身也能影响票房。

或者我们像大张伟用大数据写网络神曲的方法,把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拆解出来一一打分,每个镜头的构图、用光、声响、情绪……但同样又回到了谁来打分,以什么标准的问题。

既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分数作为参照,当然也不存在评分「准不准」的问题了。

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大部分参与此片打分的豆瓣用户对于这部**的看法与我不同。」

这样太拗口了,平时大家讲话不这么较真。所以当我们说一个**评分不准,可能是说评分与自己的朋友圈对这部片子的整体评价不符。

「我和朋友们都觉得这部片超好看,豆瓣分数居然这么低」意思在说豆瓣上的文青太矫情,喜欢,一定要贬低大家都爱看的片来抬高自己。

「我和我朋友都觉得这部**很垃圾,豆瓣居然有这么高分,太不准了!」意思在说这届观众品味不行,这么明显的剧情硬伤/逻辑bug都看不出来,一定是流量明星刷的。

我们可以把以上现象当作两种自我暗示: 心理上需要一个确定的分数,是人对确定性的依赖;而把自我感受当作大众标准,是人对存在感的需求。

这是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人们对于「大众」这个概念的态度。

我这一代还是经常能听见父辈有「咱们老百姓」这样的论调,心态上在芸芸众生里安然处之,坚定地站在大多数的一方,经常用「你怎么不像别人那样」教育子女。

而我们这代人在社交平台上生活,是把自己逐步产品化的过程,自我和大众必须分别对待,人与人的关系是产品与用户的关系。「大众」不是我,而是我的潜在用户,所以它无法被当成和自己一样具体的个人,只能用简单标签去勾勒用户画像,把对方抽象为流量。

互联网数据思维开启的上帝视角,培养了我们的流量意识,见识过它如同真实洪水般凶猛可怕的威力,也慢慢熟悉了调教它的方法。

相对于灵活的个体来说,「大众」是个复杂系统,力量大但是惯性也大,反应慢。个体只要擅用这个惯性时差,就能够套利(所谓的下沉市场就是大众市场的惯性时差)。

所以大家普遍都觉得自己比「大众」聪明。

(有个常见误区:很多人觉得自己比大众聪明,由此觉得自己的智商在大众平均值之上。这是两个概念, 你可能确实比「大众」这个虚拟个体聪明,但是不代表你比多数人聪明。

复杂系统也有它的智慧之处,它不像个体那么敏感和偏激。审美这东西不存在客观之说,每个人基于自己的阅历、知识结构、性格偏好的差别,对于一部片作出的都是主观判断。

但足够大的数量可以稀释掉个性、拉平差异。所有人互为客体, 涌现出一个超越个体之上的集体视角,大大接近于「客观」。这种钝感力也是我们对评分所希望的公平、客观。

人们对于「大众」概念的暧昧之处就在于:

当自己处于产品一方时,大众都是他人;而当自己处于用户一方时,就本能地觉得自己就是大众。

所以我们在使用豆瓣评分这个产品功能的时候,本能上觉得评分与我的直觉不符的原因是豆瓣这个产品「不准」。

说一说豆瓣评分的机制吧,引一段豆瓣创始人阿北的话:

豆瓣的注册用户看完一部**,会来打个一到五星的分。比方说一部**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简单来说,没什么机制,只是平均了所有参与打分人的分数。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怎么样的**评分才能最有可能符合你观影后的直觉,从而对你选片起到参考价值呢?

显然是评分人数最多的**。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在有134万人参与打分的前提下,得到了9.6的高分,基本保证了参考性。

而如果你选择了一部高分的小众艺术**,比如低于1万人打分的8.3分**《都灵之马》,那抱怨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因为会看这种**并且看完评分的人,本身就是喜欢这种类型的小众群体。它散发的严肃气质,是在用筛选观众的方式保障口碑:我可是很闷的,看不懂的不要来哟。

想到我曾在《时间简史》里看过的一个弱人择原理,放这里不知道合不合适。 大概意思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如此苛刻,为什么宇宙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让我们存在?

答案是:正因为我们存在,才能观察到宇宙,以至于问出了这个问题呀。

(真没想到,还能以这样的方式首尾呼应)

我们的父辈为什么莉莉娅没死

拼盘**的好处是,花一部票钱,看4部**,每个人都可能找到自己的感动点,能覆盖更多的观众。但缺点也明显,就是每个故事时间短,容量小,可能会影响发挥,故事难以展开,难以深入。有些资深导演,也在拼盘**上栽了跟头。不过徐峥的故事我觉得是在这个**里面最为出色的。这也正是因为徐峥在**这方面的嗅觉太过灵敏

《乘风》吴京导演,战争,动作。

听说吴京本人性格是又硬又直,我想应该是真的,因为他的片子也是这个气质。他演的角色也基本都是热血硬汉,这几年他也几乎成了军人形象代言人了。

《乘风》这个故事,其实讲得很巧,在不够充裕的时间内,吴京做了减法,把故事集中在一次抉择上,而故事的高潮就在这个抉择的冲突上。也是“舍小家救大家”,而这一次的不同在于,舍的不是自己,而是儿子。

其实选择牺牲儿子,比选择牺牲自己更难、更痛,所以,故事是立住了,人物也立住了,还比较戳心。不足的是,故事冲突的高潮点有点快了,来得猝不及防,又像按了快进,一下子就过去了,而前前后后的铺垫和交代多了点,有点喧宾夺主了。

而且,战争场面上,人仰马翻的镜头太多,反反复复的人仰马翻,太直白了,在镜头讲故事的技巧上,还需精进。整体来说,还算比较可以。

《诗》章子怡导演。

个人觉得新导演很容易犯的一个问题是,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表达,做不了减法,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流于表面,什么都讲不深讲不透。《诗》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故事,剧情,想讲得比较大,但,没有找准着力点,整体平淡,切得比较生硬,收得也很潦草。

放孔明灯的时候,感觉故事刚刚渐入佳境,结果直接一切,女儿就成航天员了,很突兀啊。而且,按照前面的情感铺垫和故事逻辑,不应该是哥哥继承衣钵,继续书写这首写在宇宙的“诗”吗?怎么突然就成了工具人,前面的小透明妹妹反而成主角了,哥哥连做啥工作都没有交代……,很尬。

故事突然开始,又匆匆结束,真是有点莫名其妙。《诗》这个故事的讲法,更适合一部正常**的容量,需要填充的细节太多了。这一部分,确实也有感动,但感动来自文案,被最后那首诗打动了,《诗》靠着这段诗,稍微加了点分,除此之外,都很平庸。

《鸭先知》徐峥导演,喜剧,剧情。

徐峥这次又赢了,片子一开始,他儿子念那篇作文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又赢了。听他儿子那篇作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写得好生动啊,而徐峥这个段落,就跟他儿子那篇作文一样,也特别生动。

觉得徐峥特别善于抓住“小”,刻画细节,以小见大。三部《我和我的xx》**,他的部分都很棒。

还记得那个为邻居扶天线的冬冬,又不能跟家长说他的小心思,只好委屈的跟爸爸哭诉:我们家的电视太烂了……,让人忍俊不禁。还记得穷山沟里的范老师,冒着瓢泼大雨,给孩子们取来颜料,浑身湿透,却摔了一跤,眼睁睁看着颜料掉进小溪……

这一次,徐导演讲述的是中国第一个广告诞生的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笑点多多,特别是父子两人在公交车上做“情景广告”那一段,肚子笑痛。

技巧最娴熟,讲述最流畅,成片最生动,这个《鸭先知》也是4个故事里面,讲得最棒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要做那一只敢于下水的小鸭子。

《少年行》沈腾导演,科幻亲情喜剧。

科幻的皮,喜剧风格,讲述一个亲情故事,不过挺可惜的,这三个元素,并没有融合,割裂的。科幻不够硬,亲情比较浅;喜剧,的确有笑点,但笑点只是来自部分台词,不是那种故事和情节上的喜剧。

我个人更为认可故事和情节上的喜剧——角色说的话都很平常,但故事和情节本身很巧妙,让你觉得很好笑,段位更高一点就是笑中带泪,让你思考,或者回味。

这种故事和情节的喜剧,比如《疯狂的石头》;近一点的例子,就是这部影片中徐峥的那个故事《鸭先知》,就有这种喜剧效果。

而台词上的笑点,更像是贫嘴。故事弱了点,整体比较平,像一个包袱不太密集的小品,并且还不如他的某些电视小品,那么有味道,能细品。

以上就是对这4个故事各自的感受。看到《我和我的父辈》豆瓣分出来了,7分。还比较公允,和我的感受差不多。小伙伴,这一次你最喜欢哪个故事?

莉莉娅她逃脱了枪毙。

根据豆瓣网查询得知,《我们的父辈》莉莉娅是犹太人,她的丈夫和孩子进了集中营,她自身估计也饱含着仇恨,丢失的应该是给了偷着给了苏联人。后来她逃脱了枪毙,参加了红军,大家都意识到战争不能仅仅国籍、人种和立场的不同而继续下去。简介:1941年,德军准备入侵苏联,德国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响应的号召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女青年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个犹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缝的儿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的前夜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再相聚。《我们的父辈》在2013年德国上映,由德国导演菲利普·卡德尔巴赫执导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