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嵩山气候对水的影响有哪些

2.有关水的资料

3.气候变化条件下对区域水会有哪些影响

4.我国水现状

5.气候变化趋势对地球环境影响是什么

气候变化对水安全的影响不包括_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很小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下:

1. 气候极端

气候变化导致了天气极端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暴雨、洪水、干旱、热浪等极端天气现象更加频繁,给生态系统和农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洪涝和干旱造成了土壤侵蚀、作物减产和生态系统崩溃。

2. 海平面上升

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雪融化加剧,引发海平面上升。这对沿海地区和岛国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可能导致沿海城市淹没、海岸线退缩、淡水受污染等问题。

3. 生物多样性丧失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物种栖息地遭受破坏,甚至面临灭绝。动植物迁徙模式改变,很多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整个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4. 林火和森林退化

干旱、高温和病虫害的加剧导致森林面临更大的火灾威胁。森林火灾不仅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还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5. 水压力

气候变化对水的分布和可利用性产生了影响。某些地区面临干旱和水短缺,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遭受洪水和水过剩的困扰。这种不平衡影响了农业、工业和人类的生活。

6. 人类社会影响

气候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人类社会,包括健康、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极端天气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农业收成的下降、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人类健康受到威胁等都是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嵩山气候对水的影响有哪些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的影响论文

 小时候总是听老人讲从前的雪下得有多深,触及膝盖。这样的体验似乎也只存在于记忆最底层最为薄弱的地方,似有似无,但当你真的查阅资料的时候才确信那真的是鹅毛大雪触及膝盖。小时候总有四季分明的衣服,而现在总有些时候不知是何季节,过年已不是大雪的专宠,也可以是艳阳高照的新欢。没错,气候变了。随着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燃烧各种工业原料也越来越多,产生的二氧化碳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深。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样的,有自然循环和人类破坏两个方面的原因。而水这一人类的生命之源十分珍贵,我国的水总量丰富,但分布十分不均匀,总的来说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多内陆少且我国的降雨量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使得我国的水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而只有正视当前的气候特征才能更好的分析气候变化带来的水文水的变化。

  1全球变暖已成为当前最主要的气候特征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温室效应随着时间累积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冬天会越来越暖和,夏天会越来越热,而在20世纪,全球变暖的程度更是超过在过去400-600年中的任何一段时间。跟着全球变暖随之而来的是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这必将导致一些沿海国家被淹没。据俄罗斯《独立报》2013年7月31日消息,《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文章称,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美国约1400个城市至2100年或将被淹没。这是根据现有数据做出的预测,而越来越多的地震、洪水、海啸更强有力的说明全球变暖在不断影响着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

  2气候变化对自然世界水的影响

 2.1河川径流对气候的变化的敏感性及地域性

 例如北方的河川比南方的河川径流更敏感,干旱地区的河川比湿润地区的河川更敏感。全球变暖后,我国七个流域的年径流量将有三种结果,一种是全国主要江河年径流量都减少,一种是北方径流量减少南方径流量增加,一种是北方径流量增加,南方径流量减少。这三种结果都表现出了我国主要流域的年径流量减少的趋势,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其独特的地域性都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必要的影响,且这种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

 2.2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萎缩,导致那些以冰川水补给的河流的年径流量减少,一些内陆河流也面临干涸的困境。随着气候的进一步变化,我国的主要流域将进一步变干或变湿,但变化不会跨出气候带。我国的水系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薄弱区相一致,主要位于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这就表示一旦这些敏感区和薄弱区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将损失较多的水,而同时水文水的系统也将发生变化。

 2.3蒸发量加强

 全球降水量将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增加,而蒸发量也会因为气候变暖而增加。降水量和蒸发量都增加,这意味着将来的洪涝旱灾的比例将提高,原本就径流量少的河流会因为气候变暖而加速蒸发,原本水量充沛的河流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将产生洪灾。同时蒸发量增加,河流流量减少,河流的污染程度也将急剧增加,河流污染物和废弃物随着河水温度的上升更容易被分解,进而导致了水质下降。

 2.4全球变暖危及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

 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摄氏度,全球将有大量的生物物种濒临灭绝。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和物种组成也将发生变化,冰川冻土和积雪都将减少,湖泊的水位将下降,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这些都是全球变暖下将发生的自然界的变化,而每一种变化都是无法恢复和弥补的。

  3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用水产生的影响

 3.1水短缺

 全球变暖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系统,加重了缺水地区的用水困难,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同时气候变暖也影响到农业灌溉,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大大受到节制。自然灾害增加,通过以上对天然径流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洪涝旱灾会频发,近些年的一系列自然灾害也证实了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不仅使得人类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更使得子孙后代失去了和谐安宁的`生存环境,这对于人类来说将是巨大的惩罚。

 3.2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沿海国家和地区将被淹没,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而因为变暖导致的人类生存空间变小,水变少,将引发地区冲突甚至战争来抢夺水。届时,全球的水都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经济社会用水量会大大减少,可供开和利用的水更是少之又少,可能真的会应验了那句世界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4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水文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面对气候变化可能到来的水文水的变化,人类需要反思,因为在人类、气候、水文水这三者的关系中,人类扮演了一个中心角色,即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进而影响水文水。虽然一些自然因素也会导致气候变化,但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了决定性的因素。这意味着未来可能发生的水文水变化中,人类活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水文水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三者之间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活动。只要科学合理的控制人类活动,全球变暖就不易加速升级,水文水的改变也就不至于那么迅速而广大。然而科学合理的控制人类活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全人类一起努力才有可能做到,它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人与人之间的帮助才能共同达到,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做到。

;

有关水的资料

嵩山气候对水的影响有

1、降水量变化:嵩山地区的气候变化会影响该地区的降水量,进而影响该地区的水。如果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嵩山地区的降水量可能会减少,导致该地区的水变得更加匮乏。

2、水质变化: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嵩山地区水体的水质。比如,干旱天气可能会导致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升高,降水量减少可能会导致水流速度变慢,使得水体中的污染物更难被冲走,进一步影响水质。

3、洪水和干旱:嵩山地区气候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洪水和干旱的发生。洪水和干旱都会对水造成巨大的冲击,洪水可能会导致水源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而干旱则会使得水更加匮乏。

气候变化条件下对区域水会有哪些影响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水(water resources)一词虽然出现较早,随着时代进步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水的概念却既简单又复杂,其复杂的内涵通常表现在:水类型繁多,具有运动性,各种水体具相互转化的特性;水的用途广泛,各种用途对其量和质均有不同的要求;水所包含的“量”和“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水的开发利用受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人们从不同角度的认识和体会,造成对水一词理解的不一致和认识的差异。目前,关于水普遍认可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既具有数量要求和质量前提的水量,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一般认为水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水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对人类活动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均可称为水。 狭义上的水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本词条中所论述的水限于狭义的范畴,即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淡水。

编辑本段水概况

简介

地球上目前和近期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是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水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积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泽水、海水。按水质划分为淡水和咸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极大陆冰的利用等。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各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天然水量不等于可利用水量,往往用修筑水库和地下水库来调蓄水源,或用回收和处理的办法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扩大水的利用。与其他自然不同,水是可再生的,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并出现年内和年际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储存形式和运动过程受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所影响。

全球水储量

储存于地球的总储水量约1386×10亿立方米,其中海洋水为1338×10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总水量的96.5%。在余下的水量中地表水占1.78%,地下水占1.69%。人类主要利用的淡水约35×10亿立方米,在全球总储水量中只占2.53%。它们少部分分布在湖泊、河流、土壤和地表以下浅层地下水中,大部分则以冰川、永久积雪和多年冻土的形式储存。其中冰川储水量约24×1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淡水总量的69%,大都储存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

中国水

按年估计,中国江河平均年径流量为271×10亿立方米,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径流量只有世界人均径流量的四分之一,每亩耕地水量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中国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就空间分布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约占全国水总量的80%,但耕地面积只为全国的36%左右;黄、淮、海流域,水只有全国的8%,而耕地则占全国的40%。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中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7718亿立方米/年,其中长江流域最多,为2130亿立方米/年。

人类需水量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日渐增多和扩张,各地用水量不断增多。据联合国估计,1900年,全球用水量只有4000亿立方米/年,1980年为30000亿立方米/年,1985年为39000亿立方米/年。预计到2000年,需水量将增加到60000亿立方米/年。其中以亚洲用水量最多,达32000亿立方米/年,其次为北美洲、欧洲、南美洲等。到2000年,中国全国需水量预计可到6814亿立方米。其中最多为长江流域,达2166亿立方米,其次为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随着生产的发展,不少地区和国家水的供需矛盾正日益突出。

开发利用

水开发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方面,其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最初开发利用目标比较单一,以需定供。随着工农业不断发展,逐渐变为多目的、综合、以供定用、有有控制地开发利用。现在各国都强调在开发利用水时,必需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 水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广,诸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水能、航运、港口运输、淡水养殖、城市建设、旅游等。防洪、防涝等属于水开发利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在水开发利用中,在以下一些问题上,还持有不同的意见。例如,大流域调水是否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失调,带来较大的不良后果?森林对水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大量利用南极冰,会不会导致世界未来气候发生重大变化?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川进退对未来水的影响,人工降雨和海水淡化利用等,都是今后有待探索的一系列问题。它们对未来人类合理开发利用水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16491.htm

我国水现状

气候变化将引起降水的地区、时间以及年际之间更加不平衡,将会使许多已经受到水胁迫的国家更加困难。由于水温升高,一般来说水质也会下降。气候变化对水短缺、水质量以及洪灾和旱灾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都对水管理和洪水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管理较差的水系统在气候变化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表现得最为脆弱。

气候变化对寒区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对降水、蒸散发、径流、降雪与积雪面积、冰川和冻土等方面的影响:近百年来,全球降水在波动中略有增加;在北半球水面蒸发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径流量及其时空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以积雪形式的降水越来越少,且积雪面积越来越小;冰川出现加速退缩的现象。随着全球变暖,多年冻土融化,导致活动层厚度有明显增大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对地球环境影响是什么

一、我国水的总体特点

(一)人均水占有量偏少

我国水的总量不算少,但按 2001 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量为2162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占有量的25%;亩均水量为1900m3,相当于世界亩均水量2353m3的81%。

(二)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分布不相匹配

水问题与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与水土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按全国十个流域位置,将划分三个不同类型区:南方、北方、西北。

(1)南方,包括长江、珠江、华东华南沿海、西南诸河四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相对丰富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5.9%,但水却占总量的81%,人均水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亩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2.3倍。

(2)北方,包括长江以北的松花江、辽河、黄河、淮河、海河五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当发达,而水严重短缺地区。淡水只有全国的19%,人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平均值的15%,亩均水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5%。

(3)西北,除额尔齐斯河外都属于内陆河流域,涉及土地面积337×104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5%,属于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该地区人均水不算少,耕地也十分丰富,但水土的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

(三)气候变化对我国水的影响

1980年以来,北方干旱缺水与南方洪涝灾害同时出现,形成北旱南涝的局面,初步估计对全国水多年平均总水量的影响不大。但水在地区上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北方水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的区域特征

我国水区域按地区可分为四个区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南方地区。

(一)东北地区

1.总体情况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由于受气象、水文、山川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的影响,区内水分布极不均匀。东北地区水短缺,几年来地下水供水连年占总供水量的45%以上,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东北地区水开发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在下降,而地下水开量有上升的趋势,但水开发利用总量呈下降的趋势。总体来看,区内水开发利用尚有潜力,但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与人口、耕地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近年来,东北乃至全国地下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过度的开已带来某些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2.水状况

东北地区可利用水量多年平均为880.21×108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3.13×108m3/a,地下水可开量为483.08×108m3/a。黑龙江省水量最大,辽宁省平均水量最小。东北地区地下水分布广,水质较好,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在水开发利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区,在工业污染的控制方面虽然作了相当大的努力,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据东北振兴网报道,辽宁境内主要的324家重点污染源(日排废水百吨以上或日排化学需氧量10kg以上)中,有40%多的重点污染源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其中还有30家重点污染源的废水直排河流。

多数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不同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超标。大量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中,污染物的排放强度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严重污染。松辽流域城市河段的有机、有毒污染非常突出,主要污染物是高锰酸盐、挥发酚和氨氮等。

城市地下水环境遭受破坏,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城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已形成明显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沈阳市为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严重城市之一,市区地下水位1949年平均为3.80m,2006年为35.37m。其中2006年沈阳市地表建设超地下水使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很快,甚至在1个月内某些观测点水位下降超过3m。地下水水位下降可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地面塌陷、加剧土壤沙化;沿海地区导致海水入侵等。大连由于地下水补失调,导致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地下水水质受到严重破坏,同时水利工程受损严重,大量机井报废。大连等沿海城市的海水倒灌面积达728km2,严重影响地下水水质并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二)西北地区

1.总体情况

西北地区系贺兰山以西、昆仑山和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个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北部分。这一区域面积广阔,山川纵横,地形十分复杂,地势西高东低,总面积308×104km2,占全国面积的1/3,山区面积占70%以上。就常年降水量而言,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严酷。该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水平均只有5.3×104m3/km2,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5。降水和地表水时空分布极度不均,降水量分布总体上自南东的1200mm向西北逐渐减少为200mm左右。同时受高程和地形制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降水主要分布于山区,山区降水量可达300~700mm,甚至更高。一部分降水在高山堆积成冰川积雪,另一部分汇入河流或侵入地下。西北冰川面积达2.8×104km2,储水量28.5×108m3,积雪储水约361×108m3。这些固体水库和冰雪融水是平原区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同时对水的时空调节起到一定作用。而平原区降水量大都只有100~200mm,盆地中心降水一般小于50mm,而蒸发量达1000~3500mm,干旱指数可大于50以上,成为极度干旱区,因此形成山区的“湿岛”与平原的“干盆”相间分布的格局。其中降水分布明显制约着水的区域分布,地下水各地贫富状况相差极大,东部外流区地下水平均模数为5.9×104m3/(km-2·a-1),西部内陆区地下水平均模数为3.03×104m3/(km-2·a-1)。这与降水、地形及地面水文网密切相关。

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决定了西北地区水时空分布不均。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受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有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春冬缺水严重。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一带最为干旱,新疆西北50%土地面积的水量占全自治区水总量的93%,而其东南部50%土地面积的水量仅为7%。

2.水状况

西北全区水总量约为2338×108m3,占全国8.3%。水量较丰富的长江与黄河分水岭以北流域的山区及澜沧江源头区水量共计710×108m3,绝大部分难以利用。内陆河区水中,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约140×108m3的水无法利用,跨境河流的水量不能全部支配。因此内陆河流域的水可利用量不足887×108m3。综上所述,西北地区在人类经济活动范围内用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水量在1070×108m3之内。从地区分布看,缺水量较大的是新疆和关中盆地。从缺水程度看,新疆、关中盆地与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较高。

西北地区水基本特点主要是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西北地区是全国降水最低值地区,也是唯一降雨量少于农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区。时空分布不均衡,水土矛盾突出,不利于水的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转化频繁。生态对水分依存度高,生态需水量大、水国民经济可利用量相对较少。

西北地区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地下水污染总体较轻。内陆盆地地区的主要污染物为硝酸盐氮;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有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铬、铅等,以点状、线状分布于城市和工矿企业周边地区。

由于该地区气候干旱、降雨稀少、沙漠戈壁广布,使得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湖萎缩、干涸,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恢复困难。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水必须控制在一定的生态利用量,超过该量,就会产生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三)华北地区

1.总体情况

华北地区总面积约185×104km2,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全部及河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共有大中城市30余个,总人口3.35×108(2002年),是我国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区和能源基地。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但水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这一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华北地区水主要属于海河、黄河和淮河三大流域。1994~2001年,华北地区生产、生活总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基本在13.3%~14%,用水结构变化情况是: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工业用水比重少许上升。到2001年,开始出现工业用水的比重下降、城乡生活用水的比重出现快速增长的走势。

2002年,华北地区工业总产值为29305.1×108元,是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6.45%,粮食产量为1.25×108t,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7.32%。全区共有耕地面积43995×104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154636×104hm)的28.45%,其中灌溉耕地面积为1832.74×104hm,占耕地面积的41.66%。华北地区是带动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地区,是解决中国3.35×108人温饱问题的主要粮食产区,对水的需求量大,水供需矛盾突出。

2.水状况

该区域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平均降水量为547mm,人均水量为342m3,不及全国平均数的1/6,世界平均数的1/24,属严重缺水地区。华北平原属季节性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因受中高纬度西风环流周期变化的影响,年际降水量很不稳定,呈现湿润地区的特点。降雨集中在夏季,主要是7~8月,其余为旱季,形成春旱夏涝、秋冬又旱、旱涝交替的特点。这个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水年际、年内分配不均也增加了水开发利用的难度,加之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致使水不足成为该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供需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干旱、渍涝、盐碱、咸水成为华北平原东部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互相影响,交替为害。因此,加强水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已成为保持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做好废污水现状调查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趋势。华北地区人类经济活动强烈,从城市到乡村,地下水污染比较普遍,主要污染物有硝酸盐氮、氰化物、铁、锰、石油类等。此外,某些地区地下水总硬度和矿化度超标严重,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总硬度超标。

该区多年平均水量为1685.2×108m3,其中,地表水1254.1×108m3,地下水873.8×108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452.7×108m3。目前,由于山区与平原径流明显减少,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多年来,华北平原地区取了大量开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河流域水已严重超。地下水减少威胁华北城市平原地区的安全用水储备,引起严重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已造成的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该区水安全,并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四)南方地区

1.基本情况

南方地区的水十分丰富。近20年来,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水可持续利用的认识不足,水环境管理和水保护工作滞后,致使当今水环境恶化和水质性缺水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南方地区的水量可观,但由于对于水环境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长期排入江河和水库,造成地表水体的严重污染。同时,由于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使浅层地下含水层不同程度地受到与地表水相同类型的污染,导致水环境的整体恶化。水环境问题引起的水质性缺水,已由过去的隐性转化为今天的显性。

虽然,南方地区水存储量十分丰富,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不能因为南方的人均占有水量大而用起水来毫无节制。一方面,虽然南方大部分地区经济基础发达,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用于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资金是有限的。同时,水开发和保护的周期较长,回收效益不高,引进资金相对困难。另一方面,我们在加强对水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水的保护。大量的废污水排入水域或渗入地下,一旦超过了水体自身的净化,污染难以逆转。因此,南方经济加快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今天,必须未雨绸缪,加紧对水的研究,努力把除害与兴利、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水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南方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水状况

根据水利部2006年的水评价统计数据,中国的水总量为25330×108m3。其中,北方六区(指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一级区)的水量为4761×108m3,占全国的18.8%;南方四区(指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一级区)水量为20569×108m3,占全国的81.2%。也就是说,南方的水占到全国总量的4/5。

受水时空分布不一致性的影响,水可持续利用必须体现区域发展需求。我国南方地区水时空分布不均、河道水体污染严重,季节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十分明显。

由于有些地区以森林为主的植被遭到大量破坏,以及人们在陡坡地盲目开垦,如在陡山坡上乱砍滥伐树木用来种茶,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重,特别是造成局部地区的生态失去平衡,造成自然灾害更加严重。由于乱砍滥伐,森林植被遭受大量破坏,由此而引起的洪涝灾害的频率较大。在水丰富的皖南山区,由于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同时又缺乏水利工程调节,因此造成比较严重的洪涝和旱灾。

南方地区地下水局部污染严重,但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西南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有亚硝酸盐氮、氨氮、铁、锰、挥发性酚等,污染组分呈点状分布于城镇、乡村居民点,污染程度较低,范围较小。中南地区主要污染物有亚硝酸盐氮、氨氮、汞、砷等,污染程度低。东南地区主要污染物有硝酸盐氮、氨氮、汞、铬、锰等,地下水总体污染轻微,但城市及工矿区局部地域污染较重。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浅层地下水污染普遍,已出现了因水体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三、水开发利用状况

(一)供水能力

我国的供水能力从1980年的4432×108m3增加到2000年的54×108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约4440×108m3;地下水开量1069×108m3(表1-4)。

表1-4 1980~2002年我国供水能力对比表 单位:108m3

注:2003年数据(未包括台湾省)。

从表1-4可见,总供水量、地表水供水量在19年前为逐渐增大的趋势,在19年后有所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不大。地下水供水量一直处于增加的趋势,从1980年的619×108m3到2002年的1072×108m3,可见地下水的开逐渐加大。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水源。我国的海水利用出现在2000~2002年间,而且近年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用水现状

我国用水增长迅速,1980年估计约4437×108m3;年达5566×108m3,人均用水450m3;年下降到5498×108m3,人均用水428m3,其中,农业用水占67.96%,工业用水占20.77%,生活用水占11.3%(表1-5)。

表 1-5 1980 ~2002 年我国用水现状对比表 单位:108m3

注:2003年数据(未包括台湾省)。

从表1-5可知,全国用水多年来呈持续增长,农业、工业、生活用水一直呈增长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此时,启动了水费改革,推行了用水,厉行节约用水,这些综合因素促使全社会用水从高增长转向低增长(即低于人口增长)。1993年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大节水力度,使全国用水增长率进一步降低。

(三)用水效率

随着用水量的增加,我国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表1-6)。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工业万元增加值平均用水量为120m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水尚有较大潜力。

表 1-6 1980 ~2002 年用水效率对比表 单位:m3

(四)与其他国家用水情况对比

1995年,全球人口57.35亿,用水36000×108m3,人均用水628m3(表1-7)。其中,农业人均用水437m3(占69.6%);工业用水131m3(占9.7%);生活用水60m3(占2.1%)。我国的人均用水量低于世界水平,仅为美国用水量的24%。

表1-7 中国与其他国家用水情况对比表

续表

注:PPP(Purchasing Power Purity)为购买力评价。

气候变化趋势对地球环境影响是什么如下:

1、对生物物种的影响

很多动植物的迁徙将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率;温度的上升还会使全球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如常绿植被、冰川生态等)及候鸟、冷水鱼类的生存面临困境。

2、对水的影响

温度的上升导致水体挥发和降雨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加剧全球旱涝灾害的频率和程度,并增加洪灾的机会。气候变化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近100年来全球年降水量(annual precipitation)变化的时空分布不均性逐渐加剧。

3、对森林的影响

森林树种的变迁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率;温度的上升还会增加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可能性。

4、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海平面的上升会对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产生重大影响。据估计,在美国海平面上升50cm的经济损失为300~400亿美元;同时,海平面的上升还会造成大片海滩的损失。

5、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某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可能会因为温度上升,农作物产量增加而受益,但全球范围农作物的产量和品种的地理分布将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可能必须相应改变土地使用方式及耕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