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科学技术和国家发展目标的关系

2.十二五规划的重点

3.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是全球的热门话题。

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是什么?

5.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是什么样的状况?

气候变化和老龄化紧密联系的研究前沿论文_气候变化和老龄化紧密联系的研究前沿

美国每年所有交通方式的总运输周转量超过4.6万亿人英里,货运总价值将近8万亿美元。交通运输体现美国经济的全球性贡献在于通过美国港口的年国际货运价值为1.5万亿美元。美国交通运输是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主要贡献之一(1998年为11.2%)。

现今,不论是交通运输服务的对象还是服务的提供者都面临着巨大挑战。trb执行委员会认为美国交通运输目前面临着几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它们是:安全、拥挤及制度约束、环境与能源、基础设施改造与资金短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负担、技术与创新等。其中许多课题具有相关性。

安全威胁来自两方面

美国的交通运输系统面向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经济环境而设计,重点在于其高效、高速和可靠。其特点在于将交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这又使得交通运输系统易遭受恐怖破坏攻击。当遭到攻击时,臃肿和庞大使得系统自身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其功能。

另外,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伤亡是公众的主要健康威胁。尽管美国交通事故的死亡率和重伤率在逐步下降,但每年仍有4万人死于交通事故,300万人受到重伤害,约95%的事故发生在道路上。如果机动车乘员有70%以上使用安全带,那么每年就可以有数千人免于死亡。尽管强硬的州法律或者一些缺少行政支持的干预手段对制约具有较高风险的驾驶员十分有效,但减少交通死亡和伤害的关键应该是驾驶员行为的改变。因此,进一步减少伤亡的改进措施应该具有创新性和行政意愿。

交通拥挤与制度制约

在过去经济繁荣的12年期间,美国航空、公交、公路和铁路客货运输需求增长速度高于交通运输容量自身的增长速度,结果导致交通拥挤日益严重。由于航空和公路拥挤导致的延误,使得每年国家在时间和燃料上的损失估计达到750亿美元。尽管各种运输方式都在试图增加其运送容量,但基于资金、社会阻力和环境因素等各种原因,交通运输系统的容量增长速度比以前要慢。更多的综合性技术、改进的需求管理及系统操作方法和增加基础设施投入都是必要的手段。

现今的制度在设施、模式和服务等方面也限制了美国交通运输系统的有序发展、运营和相互协作。交通运输系统是许多模式的松散联合体,尽管兼并的改革已经写入了联邦法律,但在资金筹集上仍然是各干各的,相互无联系,缺少协作性。

此外,为了保证地方的作用和体现民主决定的价值,绝大部分交通规划、程序设计和执行都放在大都市和州这一级,导致了一系列的分离,如较慢的公共规划和执行过程无法满足人们对交通服务千变万化的需求。

环境与能源压力

民意测验显示,交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也在逐年增加。一方面,美国人对清洁空气和水的期望值很高,不希望交通运输能力的扩充影响环境;另一方面,人们的交通需求日益增加。因此,要设法找到既满足公众的旅行需求又满足环境保护的目标这样的新途径。

美国交通很大程度上依赖石油燃料,主要是汽油,这种需求每年都在增加,另一方面石油燃料的消耗所产生的有害排放对健康、生态和气候变化又带来影响。近期燃料费用增加了10%,这种戏剧性的价格波动已经影响了私人运载工具的使用,也引发了公交系统的财政问题。

基础设施需要改造,交通投入需要加大

二战后建设的主要公路和公交设施,包括整个州际公路系统、多数机场和公交系统,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必须投入很大的重建资金。尽管美国每年要投资300亿美元来维修公路和公交设施,美国交通部估计,在近年内编入联邦预算法案中的公路和公交设施投入的增加部分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长期以来,燃料税一直投入到国内的大多数公路和公交设施。然而,从长远来看,燃料税的收入受到增加的免税添加剂(如酒精)、增加的燃料效率和非汽油的动力技术等的影响。此外,一些部门在交通运输方面对销售税和一般性税收的依赖性增加,将影响到交通运输长期建立起

来的使用者付费的原则。这些非运输性的税收来源受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的影响很大。

人口老龄化挑战和低收入家庭重负

到2025年,65岁以上的美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现在的13%增加到约19%。驾驶技术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下降,出行主要依赖汽车。由于大多数老人会选择在他们的退休地周边地区居住,为方便出行,必须增加许多郊区的设施,这无疑会增加城市的运行困难和增加开支。

对于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居住在汽车占主导地位的大城市地区的低收入家庭,交通开销变得很重。在人口密度较低的郊区,低收入家庭收入的25%将用于交通开支。

技术革新障碍

尽管技术革新可以为几乎所有的交通运输领域提供保证,但开发和应用革新技术的前景不容乐观。例如,新车辆的私人制造商能为革新提供奖励和承诺,而公共部门却不能,他们必须着眼于更多的社会目标和任务,这无疑会减少做决定的空间。这种操作实施的分散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研究的分散,从而导致最可行、风险最小的普通项目能够立项,而长期的、高风险的研究项目很难得到支持。联邦执行机构在技术革新项目方面的资助能力也受到议会指定的研究与发展基金用途的限制。

交通运输系统在吸引技术型人员方面也正面临着困难。因为私人企业普遍实行较高的工资,这对公共机构对交通运输人员的需求构成了威胁。

交通运输研究任重而道远

从需求和部门重要性的角度看,美国交通运输的研究与发展基金已经失去了平衡。虽然交通运输对gdp的贡献已经接近于健康医疗对gdp的贡献,但联邦在健康医疗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基金的投入却是交通运输的10倍。近年来,美国对科学、工程技术与健康方面的投资显著增加,但对交通运输的投资一直很低且没有变化。

交通运输对个人、社会和国家是极其重要的,美国交通运输所面临的挑战正在发生变化,并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面对这种挑战,必须进行研究与革新,但存在巨大的障碍。从国家的层次上看,作为技术革新源动力的交通运输研究的投资已经与交通对社会的贡献彻底地失衡了。此外,交通运输研究的资金支持和管理都不是最佳的,国家必须认识到交通运输研究的潜在利益而明智地投资。

论述:科学技术和国家发展目标的关系

生态环境 调研报告 范文1:

在2014年下学期,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门课程。本门课程是研究当代社会主义,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发展道路和规律的科学。它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学科和 其它 学科的理论知识,是一门最具有指导性、实践性的课程。在学习该门课程的过程中,有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调研昆明滇池生态环境。党的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滇池简介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为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主要河流有盘龙、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出水口为螳螂。滇池水由海口注入普渡河.汇入.属长水系,流域面积2855公里,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湖水在西南海口出,称螳螂川,为支流普渡河上源。过去环湖地区常有洪涝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盘龙上建松华坝,1268年又开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

出流量,减轻环湖涝灾。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并且在五百里滇池的岸边,周围风景名胜众多,与西山森林公园、海埂湖滨公园、龙门村、观音山、白鱼口、大观公园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既相联成片又相对独立,互为依托,是游览、、度的理想场所。

二、滇池现状 《怀念昔日滇池美》“潇洒翠绿俏迎春,层林尽染争铺陈。垂丝飞柳情万种,一片玉霞畅精神。绿波碧浪涛声远,细浪翻卷成旧闻。今日痛心伊憔悴,欲盼大禹再现身。来日春晖洒万里,东风染尽三千程。”从上就可以看到,此时的滇池非彼时的滇池。真是往事不堪回首,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重了流域生态环境压力,水体受到污染,导致湖泊严重富营养化,滇池面临着水环境污染与水短缺的双重困境。从网上了解到,2008年二季度滇池草海水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79.4,属重度富营养状态。主要监测指标中氨氮、总氮、总磷超过Ⅴ类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达到Ⅴ类水标准,其余指标均符合或好于Ⅲ类水标准。2008年二季度滇池外海水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4. 4,属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监测指标中总氮超过Ⅴ类水标准,总磷达到Ⅴ类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达到IV类

水标准,其余指标均符合或好于Ⅲ类水标准。2011年3季度滇池草海水质类别总体劣于Ⅴ类,主要监测指标中总氮、总磷超过Ⅴ类水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70.1。2011年3季度滇池外海水质类别总体劣于Ⅴ类,主要监测指标中总氮超过Ⅴ类水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70.3。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到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指重金属污染)尚不突出,氮、磷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水质污染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八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造成滇池水污染的原因:一是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带;二是生活污水进入滇池;三是工业废水进入滇池;四是农业面源污染;五是滇池流域城镇化迅速发展;六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七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缩小,湖盆变浅,进入老龄化阶段,内源污染物堆积。

滇池属富营型湖泊,部分呈异常营养征兆,水色暗黄绿,内湖有机污染严重、有机有害污染严重,污染滇池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属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属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滇池近百年来已处于“老年型”湖泊状况;年均水温16℃;80年代未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四种、土著鱼种濒于灭绝,

如肉嫩味美的金线鱼现己灭绝。就现在,滇池的水已污染严重,水体呈现绿色,而且是像绿漆一样的水。在海埂公园,站在滇池边上,会有鱼腥味飘来,污染十分严重。

三、滇池污染原因

(一)自然原因

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带,再加上滇池至今已有约340万年的漫长演化历史,在现代演化过程中,水面不断缩小,湖盆变浅,进入老龄化阶段,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目前滇池的水面积仅为古滇池的25%,蓄水量更是仅为古滇池的

1.9%。 滇池已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年平均流出水量为

1.49?_?108m3,仅占其蓄水量的11%。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净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内污染源。

(二)人为因素

一是生活污水进入滇池;二是工业废水进入滇池;三是农业方面污染源;四是滇池流域城镇化迅速发展;五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过去昆明受城市规模、工业生产、人口数量及生活水平的限制,排放的污染负荷没有超过滇池水体的自净能力,滇池得以维持生态平衡。随着生产和生活用水的迅速增加,城市排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负荷大幅度增加,这种生态平衡关系已经被严重破坏,这是造成滇池水质严重污染和恶化的

根本原因。例如:2005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高达23000万吨,主要污染物有: 总氮50t,总磷1160t, CODcr,30674t。其中,生活污染源排放约占45%~58%,工业污染源排放约占11%~32%。2007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达到21000万吨时,总氮8155t,总磷

1087t, CODcr22449t。而滇池在正常情况下,总氮、总磷和CODcr,的水环境容量分别只有4000t,400t和11000t。如此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使整个滇池水质各水质指标值均劣于国家V类地面水水质标准,超过70%的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

四、个人体会 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人类与水的关系就好比鱼与水的那般关系,不管何时何地,总是离不开的。云南的滇池,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哺育了我们云南的人民,给了我们众所周知的春城,给了我们温暖的家园。她为云南付出了太多,要是没有她,昆明就没有现在这样适宜的气候,昆明也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繁荣昌盛,昆明更不会吸引来更多的外国游客,昆明也就更不会成为度的圣地。可是,现在的滇池面临着重重危机,它的水体污染已经很严重了,虽然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央和地方已经出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这样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够早日恢复原来的面貌。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们有权力有义务去为滇池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词的。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如果它受到任何破坏,最后破坏的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做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贯彻党的精神,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不移的走党的路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世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所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众人拾柴火焰高, 每人做一小件,加起来就变成一大件了,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校园内,看见地上有垃圾,自己主动捡起来放到垃圾箱里。看见别人喝剩的水,把它浇到花草上。在宿舍里用洗脸的水来洗衣服等等的一切,都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面对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我们要利用好网络,上网查一下,看看有什么最适合的 方法 来减压,多了解威胁的来源,从源头来观注。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维护行列,大力支持的管理,积极向基层人民宣传环保的重要性。

保护环境,有责!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2:

一、调查原因:

进几年来,随着大量矿业的开,污染废水的排放和水土的破坏,导致了人们生活失去了协调。由其是煤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氟使人们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因此为了使家乡人民摆脱氟,特对贵州织金黑土乡作一份调研 报告 。

二 、调查目的: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宏扬“春晦使者”精神,使之服务于社会,反哺于家乡,几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乡的变化是日异月新,虽然得到了发展,但生态环境却遭到破坏。大量煤矿的开,水土污染的制理趣之于弱化,因此水的含氟量交高;不但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破坏了人们的生命体系代谢,危害生命安全。大量的氟中毒、氟斑牙、畸形 儿童 ,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因此特为家乡作了一份分析报告,做到反哺于民,为人民服务。

三、调查方式及成果:

(1)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的方式,了解到当地煤矿储藏量丰富,交通便利,在此有利的条件下,大量煤矿合理开却不合理制理,导致水污染严重,生态土壤平衡失调,严重地危害了田间农作物的生长及水源问题,经过科学合理的数据统计,几年来家乡的发展虽有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患病率在不断的提升,呈上升趋势。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症也在增加。

(2)调查成果,经过与村委员会的配合和实地堪察,了解到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主要元素是氟,属稀有气体在水中的一种产物,浸在水源中。虽然中毒者发病率高,污染源易于扩散,但在村委和众多希望水理的帮助下,逐渐形成了实施的新修水理放案和调查仪器预备阶段的统一,使方案的实施有了初步的形成,同时也得到了人们的配合,解决了许多必要的问题。

四、调查数据及原理的分析:

(1)调查数据整理,经过走访与实地勘察得出,氟斑的得病率为95.5%,由氟中毒而导致的其他发病率为23.53%,处于不受氟侵扰的人基本很少,还有许多由于仪器不精确,得出的数据不是太科学,得到的数据可根据偏差的大小调整,总体上抓主要矛盾。进行氟中毒的深一步研究。

(2)中毒与侵害原理分析,氟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符号为F,原子数为9,是卤族元素之一,呈淡黄,一般情况下,氟可夺取牙齿中的碳元素,导致牙齿呈淡**,出现凹凸不平的迹象,中毒较深者还可导致畸形身躯,且不利于儿童身体的发育。

五、调查 总结 :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虽得出一张实地调查表,但却出现诸多问题,调查的目的在于保证今后方案的实施,在于调节可支配与不可支配之间的关系。

一、调查出现问题,

(1)在许多水势较湍急的地方无法靠近,很难得出氟对土地的侵害程度。

(2)在调查的过程中,宣传力道不足,走访过程中与乡亲们的沟通不是太顺畅。

(3)出访或是勘察,仪器装备不是太精确,勘察设备差,拍摄资料分析欠缺。

(4)调查期限短,时间较少,准备不充分。相关参考资料缺发研究不透。

(5)无团队合作,缺少交流与讨论环节,导致许多结论片面。

(6)天气地理因素的影响。

(二)、调查中问题因素的解决,

(1)在今后的相关调查中,注意充分准备资料,多着实地调查,提高调查水平。

(2)多功能地运用相关专业解释出现的问题,多向调研老师请教。

(3)尽量以团队的形式外出调查,完善得出结论的合理化与规范化。

六、调查方案的合理及今后实施的意义:

在诸多数据中尽量以此方案为标准,尽量完善 多与当地部门联系,尽量取得他们支持,得出相应的结论,争取做到实地实查,方案合理。争取为家乡人民献出一份绵薄之力,使人们摆脱病魔的折磨。希望村委与当地部门能兴修水利,让人们摆脱水污染,此方案有利于实地调查和研究。经过逐步实施,可形成完整统一的规化方案。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3:

一、引言

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院办公厅下发了《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大家称为“禁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且所有超市、商店等不得免费向消费者提供购物袋。

国家实行“禁塑令”意在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遇制“白色污染”,我国存在塑料制品消耗大,回收处理不到位的问题,若大量塑料制品不能有效回收会对圭地、空气造成严重的破坏。“禁塑令”自实施至今已有七年了,我就“禁塑令”实施后塑料购物袋的使用情况做了以下调查。

二、相关范畴及现状的概述

(一)中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为之鼓舞,但我们却能发现其中存在的大问题,那就是地方工厂污染相当大,以前清澈的河流变成了黑河,土地里面挖出数不尽的塑料袋……所以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我们的生活环境却牺牲了太多太多, 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最终严重损害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自然消耗殆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那么我们在获得了短暂的经济发展后又将依靠什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损害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境基础,完全就是在杀鸡取卵,自我毁灭,破坏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之所以把他们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大规模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实也就是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难道我们还要重走他们的老路,重新品尝他们因环境污染经历的苦痛吗?

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发展最终损害地方的环境、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经济获得了短暂的发展,但同时这个地方的生活环境条件恶劣,空气、水污染严重,自然枯竭,疾病流行,人的基本生存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人们甚至到了不得不背井流乡,试问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看新疆罗步泊沙漠百年来的变迁,我们发现,罗步泊从一个水草茂盛、物美鱼肥的天然湖泊变成今天的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它的每一步无不深刻说明了人口的急剧膨胀、无节制的开发索取对其造成的巨大伤痛。罗步泊的今天就是对人类破坏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明证和警告。

保护环境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一个地方的环境保护有力,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身体健康,人们每天都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反过来同样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不可估量的动力。对自然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杜绝乱砍乱伐、滥挖滥的无节制浪费现象,也为一个地方明天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二)与百姓相关的环保问题

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真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最大限度的保护好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

而说到可持续发展,与我们生活最近的购物袋使用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问题之一,一个城市每天

所需要的购物袋数以万计,久而久之所造成的污染也是相当巨大的,我们必须为之做些什么,使用自助购物袋便是很重要的解决办法。

(三)关于我生活的城市:涪陵

涪陵是个三线城市,城区人口将近五十万,每天所使用的垃圾袋按两人一个来算也就是二十五万个,这是相当吓人的,毕竟中国那么多城市,为此,我需要调查城区目前人们所使用购物袋的情况来得出一些结论和提出一些建议

三、调查结果及其成因分析

既然要调查涪陵城区购物袋使用情况,我便选择了最大的乐天马特超市,在一天中某个时间段统计固定几个收银台顾客使用购物袋的情况,并自带了统计表,实时写在调查表上,以下就是本人所使用的调查表。

可以发现,在我统计的100人中,自带购物袋的仅有11人,购买购物袋的超过一半,53个人,不适用购物袋的有36人,在使用购物袋的人数中购买购物袋的人数比例相当高。

那么,对此结果相信大家都是不满意的,环保意识并还未能达到深刻人心的地步,自带购物袋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我们猜想在国家都作出政策调整后,为何过了7年了,情况仍不容乐观,我相信这和我们国家所继承的文化有相当关系,虽然我们爱国,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自私的,我们感觉购物袋这个微不足道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尽管电视上都会做出大量的公益 广告 提醒大家,但我们会觉得麻烦,还有就是在我们还没遭受环境的严重干扰时,我们也会觉得无关其事,新闻上,报纸上,网络上所列举的生态环境破坏的事实,我们绝大多数人也不过只是心头一阵,但之后还不是看麻木了,凭什么要我去管环保,我做了别人就会跟着我吗,我这样做不可笑吗,我为什么要麻烦自己?我想,问题并不是宣传不够,事实不够,而是人们的自私,人们的一些心理因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这是一个相当深入的问题,我想,这个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而不是立即就能完成的。

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所以对涪陵城区人们使用购物袋的调查发现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为此我们应该 反思 和做些什么呢?首先我觉得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人民的素质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怎样宣传,没有素质的人始终是没有素质的,应该还是做好基本国策的 教育 问题,而不能盲目地一直加大宣传环保力度,这么做可以说只是强制性的,并没能深入人心,没有让人自发地去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社会发展总是一个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是违背事实的,违背自然规律的,你叫非洲人注意环保,人家饭都吃不上还注意

什么环保,弄大了还跟你反着干,所以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只要我们意识到了,就是有希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成果的,顺其自然,一切都会好的。

关于建设生态环保型社会的调查问卷

1. 你去超市会自带购物袋吗?

A .会 B. 不会

2. 你觉得是否有必要自带购物袋?

A.没必要 B .有必要

3. 你身边的人有没有使用自带购物袋的?

A.有 B. 没有

4 你觉得使用自带购物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大吗?

A.不大 B . 大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相关 文章 :

★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

★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 关于环保工作调研报告范文5篇

★ 环境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 环境调研报告范文3篇

★ 环境整治调研报告范文5篇

★ 环境调查报告范文3篇

★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 环境调查报告范文大全

★ 环境卫生调研报告范文5篇

十二五规划的重点

一、背景

(一)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自1992年联合国制定《21世纪议程》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取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2002年8月联合国将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进一步探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措施,充分表明了国际社会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关注。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海洋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的发展为缓解短缺、抑制环境恶化、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1994年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在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围绕人口、、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了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各级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一系列技术政策的制订,提高了宏观管理的能力;在一批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解决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到大大加强,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科研队伍,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保证

未来10年,我国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一系列的严峻挑战,既要处理好人口、、环境等领域长期积累的问题,又要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证,是科技工作面临的中心任务。

(1)庞大的人口数量、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仍然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人口、和环境等领域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人口数量、老龄化问题以及各种重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油气等战略性矿产短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水危机将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以及的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依然存在。生态环境的透支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顺利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遇到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解决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依靠科技进步。

(2)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问题使我国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强,我国加入WTO后将更深地融入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这既为我国的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国的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环境问题的国际影响日益显著,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地与全球政治、经济、贸易、外交等问题交织在一起,逐步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问题构成了新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事业十分重要的国际背景,意味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面临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外部约束,只有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才能有效克服这些外部约束,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3)技术创新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已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创新能力则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日益突出和尖锐,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乃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当务之急。

二、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人口、、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人口众多、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把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一)指导方针

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人口、、环境重大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科学技术支撑,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简称“创新、协调发展”方针)。

(二)原则

遵照“创新、协调发展”指导方针,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根据自身的特点,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国家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要从国家目标出发,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投入为主体,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2. 总体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各地要选准切入点,积极开展符合区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关键技术突破与技术集成相结合。要围绕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技术跨越;在此基础上,加强高技术与适用技术的有效集成,提高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

4.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要大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三)发展目标

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到2005年目标是:突破一批人口、、环境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初步具备以自主创新为主解决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科技能力;建立一批可持续发展技术示范基地、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培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初步建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研和管理队伍,全面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决策的科技水平与决策能力。

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到2010的总目标是:建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具备以自主创新为主解决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科技能力;建立和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技术标准与产业技术体系;形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研和管理队伍;全面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三、重点任务与领域

根据当前以及未来十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目标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重点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合理开发和利用、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相关科技活动,以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重点任务

1. 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决策服务。

围绕未来十年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环境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党中央、院和各级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指标体系研究;国家和区域开发、环境保护、人口与健康等发展战略研究;水、矿产和粮食安全保障研究;全球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2. 集中研究开发一批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围绕对人口、、环境等方面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参与国际竞争。重点开展生殖健康与节育、重大疾病控制、环境与健康、食品安全等技术;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技术;海洋监测与预报、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技术;环境污染监测与控制、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整治等技术;灾害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小城镇建设等研究。

3. 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科技示范工作主要从区域发展、社区发展和科技综合示范三个层次展开。选择不同生态环境和赋存类型的区域,进行合理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选择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城镇,办好国家和地方两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探索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实施综合示范工程,通过先进实用技术优化组合和综合集成,建立一批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综合示范点和产业化基地。

4. 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提高可持续发展科技能力建设。

围绕人口、、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加强人口与健康、与环境、社会安全、城镇建设等科学数据的收集积累、监测网络、数据库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做好有关种质、科学标本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技术政策和标准研究,补充完善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的国家标准;建立可持续发展科技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基地等。

5. 加速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科技为先导推动医药卫生、、环保、海洋等领域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由原来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重点推动中医药产业、创新药物产业化、环保设备国产化、生态产业、综合利用产业、海洋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

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以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和相互连动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科研体制改革,按照分类改革原则,整合现有科技,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

(二)重点领域

1.人口数量控制。积极开展人口与生育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创新,以适合广大农村人口的节育技术为突破口,加强新型避孕节育方法研究,提高节育新技术的应用率和效果;研究开发高水平、系列化的生育药具和技术以及节育技术不良反应监测技术;研究出生缺陷的产前筛选和诊断技术以及提高儿童生活质量的优育技术等。

2. 健康与重大疾病的防治。开展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制药关键技术、新剂型及相关标准研究,建设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开发;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结合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开发常用、重大医疗设备及介入治疗器具;积极开展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现状以及与健康影响的研究;研究长期低浓度接触有机物对健康的影响,开发有害有机污染物综合治理新技术;室内空气有毒物质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等。

3.食品安全。开展食品监测和评估研究,研究制定适应WTO规则的对策;开展农药和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和技术、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常见毒物快速测定技术等急需的快速筛检方法研究;研究建立我国主要化学污染物和致病微生物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与管理预警系统;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HACCP实施指南;开展综合示范研究,以初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4. 水安全保障。重点开展水的合理配置、保护、调控及管理体系研究;重大调水工程的战略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安全饮用水保障供给技术、工业和农业节水技术、空中水人工调控技术、污水化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为我国水安全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油气安全保障。重点开展油气评价研究;开发高精度综合评价和复杂油田评价技术、隐蔽油气藏综合识别技术、非均质复杂油气藏的测井技术、优质高效钻井技术、大型油田稳产技术、稠油油藏和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天然气开发技术和煤层气开发技术,提高我国油气的探明程度和油气收率,为我国油气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6.战略矿产安全保障。重点开展固体矿产保障程度分析研究;开发矿产综合勘查与评价技术;深部和复杂矿矿技术与装备;低品位与难选冶矿有效利用技术与装备;大型矿产基地和我国优势矿产综合利用技术;低污染、低能耗、短流程强化冶炼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制备技术;矿山固体废弃物化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非金属矿的高效利用技术;煤的高效生产和选煤技术与装备;盐湖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技术;提高我国矿产对国民经济的保障程度和的综合利用水平。

7.海洋监测与开发利用。重点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环境预报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水养殖技术、海洋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以及海水化学利用技术、海洋滩涂开发技术、海洋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深海勘探开发技术、河口海岸带治理与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设施监测与修复技术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提高海洋的开发水平和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能力,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8.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围绕煤炭清洁利用,开发先进适用技术;研究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农村小水电利用技术,加速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更新换代;发展沼气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地热直接利用和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的试验和研究;加快氢能制取、贮存和利用装置的开发步伐,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9.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发展和完善主要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和设备;特殊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和设备;烟气脱硫技术与设备,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城市污水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及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特殊危险废物以及废旧家电的处理处置技术;低能耗高性能环境友好材料开发技术;化工、冶金、轻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开展生态系统的评估研究;开发水土保持技术、防沙治沙技术、受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脆弱生态地区的综合整治技术以及矿山复垦技术研究;加强生物入侵防治技术研究;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技术保障,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10.减灾防灾。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高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发展新一代预报技术,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率、预报时效;发展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技术,建立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城市及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评价和检测方法;针对火灾、危险品的化学泄漏、重大中毒、工业事故等人为灾害的特点,研究应急处置和救援技术;重大危险源检测与监控技术、治理技术以及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技术研究;研究开发成套的救灾技术与装备,提高我国抗灾救灾的技术水平;研究建立综合性的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初步建立灾害快速评估和应急管理技术系统;加强综合减灾的科技示范。

11.城市与小城镇建设。研究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开发小城镇建设中所需的关键技术;开发市政设施优化运营管理技术、市政设施的服务与管理信息化技术、小城镇基础设施优化管理技术。

12.全球环境问题。重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臭氧层保护等国际公约对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影响,开展有关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强相关的基础性工作,研究提出履约的技术措施和对策,研究制定我国相关领域发展方向、产业布局与应取的调整措施和对策。

四、支撑条件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纲要》的落实,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

1.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切实将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作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要加强对《纲要》实施的落实,要明确本地区、本部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归口管理机构,加强综合协调,提高服务水平。要尝试建立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对各级领导干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核机制。

2.为了促进《纲要》的实施,科技部将制定相应的科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行动;各地区要根据本纲要的基本原则与目标,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和问题,制定地方可持续发展科技,并将其纳入地方科技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以实施。各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制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

3. 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不同层次的可持续发展专家咨询机制。对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订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专家咨询;对于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要针对当地环境条件,开展多学科专家咨询。努力形成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综合决策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增加对可持续发展科技的投入

1.的投入是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主要投入渠道,尤其对于影响到当地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科技项目,要全力投入。各级要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加大可持续发展科技投入在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各级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持续发展科技事业。

2. 加强科技与金融及资本市场的结合。各级科技项目的实施要注重和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吸引资本市场向相关的科技产业化项目倾斜。尽快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适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3.积极尝试新的运行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和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科技事业。

(三)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创造公平、宽松的学术环境,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培养学科、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要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带动科技人才培养,使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队伍。

2.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积极取切实措施,以多种形式鼓励与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或以其他形式为祖国建设服务。

3.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系统和大众宣传媒介,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中心,持续地开展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以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体系

要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大的方针和总体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可持续发展相关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特点,高效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十五”期间,要加快对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进程,加大投入力度,在现有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改革的范围;加强对可持续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监测站网等基础性工作的建设和管理;要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形成新的产业。

(五)建立高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体系与监督制度

1. 要充分发挥部门、地方积极性,加强部门、行业、地方间的集成与联合、协调与配合,使研究开发与技术推广、企业技术改造、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国家、部门、地方与企业四个层次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的科技管理体系。

2.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改革国家项目的经费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课题制;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估制度,积极扶持独立的中介科技评估机构,逐步建立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信用制度,以推进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1.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业,已成为国际合作的热点。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通过广泛宣传,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争取国际援助,广泛吸引外资,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

2.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等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使我国在这些领域前沿占有一席之地。

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是全球的热门话题。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了专门阐述,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主要是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建议》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这是把居民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促进持续稳定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十二五”时期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机制,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做好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我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有较大增长空间,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受自然约束日益凸显,靠增加自然投入来提高农产品产出的空间越来越小。根本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我们必须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取多种方式,推进扶贫减贫取得更大进展。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增收难,主要在外出就业难、务农效益低。必须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建议》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全面部署。主要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这里,我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间很大。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但由于长期发展滞后,服务业对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要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使服务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这里,我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动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要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完整战略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一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重视和解决城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区过于集中、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占用过多、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二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要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三要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住房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形成合理的社会预期和有效的调控体系。要强化各级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加快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节约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面对日趋强化的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加快构建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包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这里,我就两个问题作点说明。一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去年,中央提出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决定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这些都是根据我国国情取的主动行动。我们要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这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生存。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议》明确提出了以防洪和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要求推进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这些工作。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对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四是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第一。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议》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要发挥、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对我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政策既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的重要职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还不完善,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医疗卫生配置不均衡,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央已经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过程。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十二五”时期,我们既要完成近期任务,也要向长远目标迈出坚实的重大步伐。《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工作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享受医改工作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增强他们对医改的信心和对的满意度,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推动文化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建议》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二是推进文化创新。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随着现代经济与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同时,要在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关于“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还不少,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建议》强调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议》根据“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对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里,我着重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要从多方面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二是深化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使各类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理顺各级间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继续完善税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适当税政管理权限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四是深化自身改革。这些年,自身改革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差距仍然不小。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主体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必须通过深化自身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加快建设法治,用法律法规调整、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加快建设服务型,继续优化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把该管的事情切实管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要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公信力。五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进入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的新阶段。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和内外联系更为密切,也对我国与国际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扩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建议》明确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点任务。一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二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三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维护我国海外权益,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四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是什么?

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是全球的热门话题。

A.生物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

C.老龄化

D.全球变暖

正确答案:A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是什么样的状况?

为了促进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以及未来十年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环境等重大问题,特制定《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

本《纲要》是一个指导性的纲领文件,指导全国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

一、背景

(一)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自1992年联合国制定《21世纪议程》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取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2002年8月联合国将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进一步探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措施,充分表明了国际社会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关注。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海洋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的发展为缓解短缺、抑制环境恶化、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1994年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在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围绕人口、、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了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各级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一系列技术政策的制订,提高了宏观管理的能力;在一批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解决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到大大加强,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科研队伍,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保证

未来10年,我国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一系列的严峻挑战,既要处理好人口、、环境等领域长期积累的问题,又要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证,是科技工作面临的中心任务。

(1)庞大的人口数量、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仍然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人口、和环境等领域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人口数量、老龄化问题以及各种重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油气等战略性矿产短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水危机将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以及的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依然存在。生态环境的透支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顺利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遇到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解决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依靠科技进步。

(2)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问题使我国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强,我国加入WTO后将更深地融入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这既为我国的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国的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环境问题的国际影响日益显著,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地与全球政治、经济、贸易、外交等问题交织在一起,逐步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问题构成了新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事业十分重要的国际背景,意味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面临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外部约束,只有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才能有效克服这些外部约束,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3)技术创新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已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创新能力则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日益突出和尖锐,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乃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当务之急。

二、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人口、、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人口众多、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把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一)指导方针

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人口、、环境重大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科学技术支撑,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简称“创新、协调发展”方针)。

(二)原则

遵照“创新、协调发展”指导方针,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根据自身的特点,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国家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要从国家目标出发,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投入为主体,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2. 总体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各地要选准切入点,积极开展符合区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关键技术突破与技术集成相结合。要围绕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技术跨越;在此基础上,加强高技术与适用技术的有效集成,提高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

4.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要大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三)发展目标

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到2005年目标是:突破一批人口、、环境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初步具备以自主创新为主解决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科技能力;建立一批可持续发展技术示范基地、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培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初步建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研和管理队伍,全面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决策的科技水平与决策能力。

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到2010的总目标是:建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具备以自主创新为主解决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科技能力;建立和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技术标准与产业技术体系;形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研和管理队伍;全面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三、重点任务与领域

根据当前以及未来十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目标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重点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合理开发和利用、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相关科技活动,以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重点任务

1. 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决策服务。

围绕未来十年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环境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党中央、院和各级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指标体系研究;国家和区域开发、环境保护、人口与健康等发展战略研究;水、矿产和粮食安全保障研究;全球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2. 集中研究开发一批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围绕对人口、、环境等方面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参与国际竞争。重点开展生殖健康与节育、重大疾病控制、环境与健康、食品安全等技术;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技术;海洋监测与预报、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技术;环境污染监测与控制、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整治等技术;灾害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小城镇建设等研究。

3. 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科技示范工作主要从区域发展、社区发展和科技综合示范三个层次展开。选择不同生态环境和赋存类型的区域,进行合理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选择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城镇,办好国家和地方两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探索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实施综合示范工程,通过先进实用技术优化组合和综合集成,建立一批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综合示范点和产业化基地。

4. 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提高可持续发展科技能力建设。

围绕人口、、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加强人口与健康、与环境、社会安全、城镇建设等科学数据的收集积累、监测网络、数据库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做好有关种质、科学标本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技术政策和标准研究,补充完善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的国家标准;建立可持续发展科技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基地等。

5. 加速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科技为先导推动医药卫生、、环保、海洋等领域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由原来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重点推动中医药产业、创新药物产业化、环保设备国产化、生态产业、综合利用产业、海洋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

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以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和相互连动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科研体制改革,按照分类改革原则,整合现有科技,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

(二)重点领域

1.人口数量控制。积极开展人口与生育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创新,以适合广大农村人口的节育技术为突破口,加强新型避孕节育方法研究,提高节育新技术的应用率和效果;研究开发高水平、系列化的生育药具和技术以及节育技术不良反应监测技术;研究出生缺陷的产前筛选和诊断技术以及提高儿童生活质量的优育技术等。

2. 健康与重大疾病的防治。开展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制药关键技术、新剂型及相关标准研究,建设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开发;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结合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开发常用、重大医疗设备及介入治疗器具;积极开展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现状以及与健康影响的研究;研究长期低浓度接触有机物对健康的影响,开发有害有机污染物综合治理新技术;室内空气有毒物质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等。

3.食品安全。开展食品监测和评估研究,研究制定适应WTO规则的对策;开展农药和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和技术、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常见毒物快速测定技术等急需的快速筛检方法研究;研究建立我国主要化学污染物和致病微生物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与管理预警系统;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HACCP实施指南;开展综合示范研究,以初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4. 水安全保障。重点开展水的合理配置、保护、调控及管理体系研究;重大调水工程的战略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安全饮用水保障供给技术、工业和农业节水技术、空中水人工调控技术、污水化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为我国水安全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油气安全保障。重点开展油气评价研究;开发高精度综合评价和复杂油田评价技术、隐蔽油气藏综合识别技术、非均质复杂油气藏的测井技术、优质高效钻井技术、大型油田稳产技术、稠油油藏和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天然气开发技术和煤层气开发技术,提高我国油气的探明程度和油气收率,为我国油气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6.战略矿产安全保障。重点开展固体矿产保障程度分析研究;开发矿产综合勘查与评价技术;深部和复杂矿矿技术与装备;低品位与难选冶矿有效利用技术与装备;大型矿产基地和我国优势矿产综合利用技术;低污染、低能耗、短流程强化冶炼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制备技术;矿山固体废弃物化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非金属矿的高效利用技术;煤的高效生产和选煤技术与装备;盐湖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技术;提高我国矿产对国民经济的保障程度和的综合利用水平。

7.海洋监测与开发利用。重点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环境预报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水养殖技术、海洋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以及海水化学利用技术、海洋滩涂开发技术、海洋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深海勘探开发技术、河口海岸带治理与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设施监测与修复技术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提高海洋的开发水平和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能力,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8.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围绕煤炭清洁利用,开发先进适用技术;研究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农村小水电利用技术,加速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更新换代;发展沼气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地热直接利用和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的试验和研究;加快氢能制取、贮存和利用装置的开发步伐,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9.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发展和完善主要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和设备;特殊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和设备;烟气脱硫技术与设备,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城市污水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及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特殊危险废物以及废旧家电的处理处置技术;低能耗高性能环境友好材料开发技术;化工、冶金、轻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开展生态系统的评估研究;开发水土保持技术、防沙治沙技术、受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脆弱生态地区的综合整治技术以及矿山复垦技术研究;加强生物入侵防治技术研究;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技术保障,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10.减灾防灾。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高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发展新一代预报技术,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率、预报时效;发展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技术,建立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城市及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评价和检测方法;针对火灾、危险品的化学泄漏、重大中毒、工业事故等人为灾害的特点,研究应急处置和救援技术;重大危险源检测与监控技术、治理技术以及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技术研究;研究开发成套的救灾技术与装备,提高我国抗灾救灾的技术水平;研究建立综合性的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初步建立灾害快速评估和应急管理技术系统;加强综合减灾的科技示范。

11.城市与小城镇建设。研究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开发小城镇建设中所需的关键技术;开发市政设施优化运营管理技术、市政设施的服务与管理信息化技术、小城镇基础设施优化管理技术。

12.全球环境问题。重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臭氧层保护等国际公约对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影响,开展有关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强相关的基础性工作,研究提出履约的技术措施和对策,研究制定我国相关领域发展方向、产业布局与应取的调整措施和对策。

四、支撑条件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纲要》的落实,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

1.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切实将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作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要加强对《纲要》实施的落实,要明确本地区、本部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归口管理机构,加强综合协调,提高服务水平。要尝试建立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对各级领导干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核机制。

2.为了促进《纲要》的实施,科技部将制定相应的科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行动;各地区要根据本纲要的基本原则与目标,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和问题,制定地方可持续发展科技,并将其纳入地方科技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以实施。各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制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

3. 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不同层次的可持续发展专家咨询机制。对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订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专家咨询;对于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要针对当地环境条件,开展多学科专家咨询。努力形成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综合决策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增加对可持续发展科技的投入

1.的投入是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主要投入渠道,尤其对于影响到当地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科技项目,要全力投入。各级要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加大可持续发展科技投入在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各级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持续发展科技事业。

2. 加强科技与金融及资本市场的结合。各级科技项目的实施要注重和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吸引资本市场向相关的科技产业化项目倾斜。尽快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适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3.积极尝试新的运行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和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科技事业。

(三)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创造公平、宽松的学术环境,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培养学科、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要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带动科技人才培养,使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队伍。

2.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积极取切实措施,以多种形式鼓励与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或以其他形式为祖国建设服务。

3.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系统和大众宣传媒介,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中心,持续地开展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以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体系

要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大的方针和总体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可持续发展相关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特点,高效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十五”期间,要加快对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进程,加大投入力度,在现有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改革的范围;加强对可持续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监测站网等基础性工作的建设和管理;要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形成新的产业。

(五)建立高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体系与监督制度

1. 要充分发挥部门、地方积极性,加强部门、行业、地方间的集成与联合、协调与配合,使研究开发与技术推广、企业技术改造、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国家、部门、地方与企业四个层次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的科技管理体系。

2.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改革国家项目的经费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课题制;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估制度,积极扶持独立的中介科技评估机构,逐步建立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信用制度,以推进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1.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业,已成为国际合作的热点。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通过广泛宣传,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争取国际援助,广泛吸引外资,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

2.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等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使我国在这些领域前沿占有一席之地。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经济全球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扩张,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带来了资本、技术和信息的跨境流动,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然而,这也导致了全球经济波动风险的增加,一国的经济问题可能迅速蔓延至其他国家。

2.经济增长放缓: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许多国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人口老龄化、生产率增长放缓、政策不确定性等。

3.贸易摩擦: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对全球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关税壁垒和贸易限制措施可能导致国际贸易萎缩,对企业投资和消费者信心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4.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就业结构调整等。

5.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共识。绿色经济、可再生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将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

6.地缘政治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地区冲突、政治动荡等因素可能导致原材料供应中断、贸易受阻、资本外逃等,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以实现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