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非诚勿扰的看法?

非诚勿扰影评分析_非诚勿扰影评分析论文

找了几篇现在很热的小成本**影评:疯狂的赛车和 《疯狂的赛车》:耳光打在了谁脸上?《疯狂的赛车》对于宁浩的意义在于这说明当年《疯狂的石头》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将他的多线程疯狂叙事的喜剧风格推向了另一个高峰。100分钟高潮迭起的**,没有给观众任何喘息和走神的机会,一旦进入了影片设定的叙事轨道,我就和剧中人一样被扔进了命运的搅拌机中,几条故事线索以令人窒息的速度向前发展,层出不穷的笑料几乎让人疯狂,看中国**,这是我最high的一次。 我想《疯狂的赛车》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一直处在亚健康发展状态的中国**的启示性作用,在现有的市场规模和资金运作模式下,《疯狂的赛车》无疑做出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尝试,而且我分明听到了这部**是响在某些人脸上的响亮的耳光——不要再为自己的低劣**找类似资金、审查、发行渠道等各种借口,诚意和才华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样一部**的评论,剧透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为了避免某些因为看了我的文章而被部分剥夺观影乐趣的观众事后找我算账,在下面的论述中我尽量做到不剧透影片的具体情节。 一、小成本非山寨不可吗? 现在山寨一词到处横行,并且山寨已经开始摆脱起初的负面属性,而日益成为一个中性词语了,似乎这是一个存在即合理的风格了。但是我依旧觉得,在创作上,大量的以山寨风格为自己创作理念的作品,只是证明了创作者本身的能力缺失,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山寨都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用这个来为自己低水平的创作开脱是可耻的。 看完《疯狂的赛车》后,我和宁浩导演聊了一会儿,问到**的投资规模时,他的原话是“超过1000万了”,一千多万的投资在现在看来也只能算做一个中等偏小制作的,但从成片的效果来看,影片制作上的精良和给人的震撼却远远超越了同等投资规模的其他的影片,甚至可以拿它当作一个通常意义的大片来看了。一个好剧本对一部**太重要了,《疯狂的赛车》演职员表里的编剧有七个之多,这样的编剧阵容我只在《赤壁》和《投名状》这样的影片中见过,宁浩说这本子是他们用了10个月的时间一点一点聊出来的,其实很多片子都是有这样的一个剧本策划团队的,但在《疯狂的赛车》这里,确实是体现出了集体智慧的力量的。这部**依旧还是走的盖伊里奇犯罪**的情节路线,在一个核心动机的牵引下,几条线索齐头并进,以不可逆转地态势走向疯狂,宁浩在《疯狂的石头》里对这种情节模式的再创造已经很成熟了,到了《疯狂的赛车》,宁浩终于实现了对于这一叙事风格的全面超越,这里被追逐的核心道具由一个变成了两个——现金和毒品,还有两条命案贯穿其中,围绕于此,六方力量十几个人物纠结在一起,这里不仅仅是围绕着主线情节的追逐,还有其中任意两方力量相互推动的支线情节,信息量巨大,这不仅是给观众足够的享受,还对观众的智力提出了挑战,观众要对剧中人物长远和阶段性的任务动机以及物品的归属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于是从中所获得的乐趣也就成几何级数地翻倍增长。显然,那些无视观众智商,只知道一味低俗恶搞的山寨**,与《疯狂的赛车》是不在一个档次上的。 此外,在《疯狂的赛车》中还杂糅了很多昆汀塔伦蒂诺式的cult表达方式,从而让这部**有了部分邪典**的表征,让我有了一种越堕落越快乐的观影快感。尤其是在音乐的运用上,走的完全是昆汀式的路子,但可惜的是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在昆汀的《低俗》和《死亡证据》等影片中,大量借用的是七十年代摇滚音乐,《杀死比尔》中主要借用的是埃尼奥·莫里康内的早期**原声,在风格上保持了统一,而在《疯狂的赛车》中借用的音乐有台语歌、陕北民乐、西洋古典音乐和中国古曲等,稍显纷乱,不成体系,比较随意,虽然和情节和情绪有对应,但这种对应显得过于简单和直接,这是个遗憾的败笔。 二、喜剧**非冯小刚不可吗? 作为2008-2009年度贺岁档的收官之作,《疯狂的赛车》《疯狂的赛车》中先后出现的对情节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主要角色有十几个,全都个性鲜明,让人过目不忘,而且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行为逻辑中中,而这些人的心理动机和外部行为或客观遭遇产生很大的反差,反讽式的喜剧效果很明显,比如那四个恪守游戏规则结果被各种突发搞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的来自台湾的专业混混,还有那两个刚出道却又要处处表现自己专业素养的笨贼,俩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奉献了很多的笑料,每个人身上的喜剧因素是随着剧情推进自然产生的。仅从喜剧效果的营造方式上,《疯狂的赛车》和《非诚勿扰》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非诚勿扰》所谓的“笑果”大部分是来自于葛优扮演的人物的小品式对白,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设计基本上都是在生硬地为葛优说话创造机会和情境,值得鄙视的是这些从十多年前的《编辑部的故事》起冯小刚就开始运用的王朔式调侃语言的杀伤力已经很有限了,而冯小刚依然还在一厢情愿地乐此不疲着。如果抽离了这些语言,你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一部喜剧**,虽然**离不开语言,但不单纯是语言艺术,否则相声都可以拍成**了,**作为一种方式的存在必然会有其独特的手段和技巧,能带给人不可替代的享受,《非诚勿扰》尽管让一些观众笑了,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被周围观众裹挟的,不管是因为**本身的原因还是冯小刚和葛优对观众式的心理暗示作用,我只想说如果这就是你要追求的喜剧效果,去德云社听一场相声吧,保准比这物有所值得多。 即使是靠语言搞笑,《疯狂的赛车》也要比《非诚勿扰》高明得多,这些语言都很简单,完全不是像冯小刚**中的人物那样很刻意地努着说出来的,这些语言和人物本身的设定很搭调,说出来很自然很贴切,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喜剧语言体系,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有很多将成为新的社会流行语汇。 中国太缺乏高质量的喜剧了,而冯小刚的中国式喜剧****地位也持续太久了,我无意否定冯小刚此前的十年间在喜剧**上的探索和贡献,但也不得不承认,冯小刚已经明显技穷了,面对受过大量西方优秀商业**浸*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观众,属于他的喜剧时代将由于他的不思进取而宣告终结。明年的贺岁档,相信会有更多人和我一样,将转而期待宁浩带来的疯狂惊喜了。 三、赚眼球非大片不可吗? 现在的中国**越来越歇斯底里,越来越像一场豪赌,投资商热衷于大资本的运作,用金钱堆砌出一部部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大片来赚取眼球,如果有人拿一个两千万投资规模的**剧本是很难找到投资的,因为这样的**在投资商眼中没有卖点,他们需要的是大场面、大明星和各种可以炒大的噱头,于是反而是上亿投资规模的**更容易去找到钱,在他们看来,观众一年进**院也没有几次,他们一定会选最大的片来看,其他的都可以在家看盗版。所以能够制造大片的卖相很重要,往往这样的**仅宣传成本就可以拍两部《疯狂的赛车》出来,没办法,只要把观众忽悠进**院,把票房拿到手里,保证我不蚀本,至于这**的实际状况是否像之前所说的那么天花乱坠,那就不是我考虑的问题了,反正这是一群记吃不记打的观众,即使你这次郁闷了,下次我换个场子再一吆喝,你还是要乖乖掏钱。既然**票房是靠忽悠来的,我还费劲去打磨**本身的品质干嘛呢?再不然你就去拍三五百万的小成本,最后不行的话直接卖给**频道,再卖点DVD了事。 于是中国本土**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格局,每年有那么十来个大片忽忽悠悠地撑场面,中间夹杂着一些弱势的中小成本制作,反正也不指望这些**冲击票房,就任其自生自灭了,陈可辛曾经说,中成本**才是**里面最重要的,中成本的戏就是戏剧,没有中成本的**,就没有健康的**圈。就等于一个社会需要中产阶层,中产永远是最重要的阶层。所以中成本的**永远是**业健康的一个指标。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主要靠大片积累票房,但没有像中国做得这么极端的。 大量的有诚意且有效益的中小成本制作才是一个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一个头重脚轻的行业格局只能制造虚繁荣,实则危机重重。很容易被拿来和同为贺岁喜剧的《非诚勿扰》进行对比。我写过一篇关于《非诚》的影评 ,虽然有很多和我有同感的,但还是招致了很多冯小刚铁杆影迷的愤恨和怨毒。这里我要说的是,如果这些人至今仍然对我关于冯小刚喜剧**的批判表示不满和不理解,请看一下《疯狂的赛车》,你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喜剧**。 评论《》(转豆瓣) 作为青年导演杨庆的处女作,《夜·店》这部**虽然是用机器拍摄的低成本影片(据导演介绍影片成本不超过300万),但已经达到了值得关注的水准。它即将公映,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院观看,从消费角度和观影角度都应该不会让人失望。这部**也许不会象当年的《疯狂的石头》那样让观众和影评人都惊为天才之作,但是它是一部合格的商业**,固然有缺点也无伤大雅,基本上能够对得起买票捧场的观众。

这部**的英文片名叫做《One Night in Supermarket》,如同这个简单直白的名字一样,这个故事就是讲述了一天晚上一群人在一间24小时超市内的故事。这样的结构对于现在的中国观众来说并不算新鲜,因为现在还能有兴趣关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国内观众,基本都是阅片无数的**爱好者,估计痞子昆廷都比不过他们。如果只是从尝鲜的角度来看此片,《夜·店》算不上新鲜,但我觉得它胜在味道足够地道。

在很潮流的MV剪辑手法和现代感十足的音乐包装之后,这个**仍然有一个算是接了地气的故事。由于成本限制,由于题材限制,由于创作思路的限制,国内很多低成本影片在费尽心思地耍技巧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低成本**最应该关注一个的事实,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由于低成本影片受制片成本限制,无法或很难在视觉和叙事上给观众构建一个完全虚幻的银幕空间,如果再不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和思考,那么过于花哨的叙事就会彻底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对于《夜·店》这部**来说,这个故事在照顾到技巧的同时,也做到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在前半部分的剧情中,一系列的生活小细节虽然有些琐碎,但在营造叙事氛围和影片质感方面,可以说已经合格。不过有意思的是,恰恰有部分观众会觉得前半部分在叙事节奏和强度上有些拖沓。而到了后半部分戏剧性冲突十分强烈的时候,这个故事的编造痕迹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不过好在足够强烈的性以及足够快的剧情发展掩盖了这个小缺陷,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这一点应该不是什么值得困扰的问题。

对于本片的演员来说,徐峥的表现毫无疑问是本片中最抢眼的。在这种群戏结构中,徐峥作为一个串联所有故事的主线人物,他的稳定发挥和表现为本片贡献了最大的性。其他诸多演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乔任梁扮演的店员小钢牙。之所以专门提到这个角色,是因为我的一个朋友在上海**节观看此片时的诡异感受。

《夜·店》在上海**节期间进行了一次公映,但是当时场内观众中有一个数量相当大的特殊群体—乔任梁的歌迷。当乔任梁在银幕上每一次出现时,这些歌迷都会在**院内集体尖叫,其气氛之热烈和诡异,以至于让我这个朋友完全无法信任自己当时的观影感受。

就我自己的观影感受而言,乔任梁作为一个表演方面的新人,在片中的表现当然尚显稚嫩,不过也还算合格。但是他的黑框眼镜和钢牙造型让我觉得有些浪费—很明显乔任梁在片中是被当作一个人气偶像来使用的,那么为什么不发挥他本来的优势,还故意将这一优势掩盖呢?

对于《夜·店》这样的低成本影片来说,类似乔任梁这种主打青少年观影群体的人气偶像无疑应该是对本片有所帮助的。尽管他们这样的非职业演员并不能在表演方面做到什么样的水准,但在一个合适的故事结构中,这样的角色还是有足够发挥空间的。起码在《夜·店》这部**中,乔任梁扮演的小钢牙这个角色,足够完成剧情所赋予他的任务了。

乔任梁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他在《夜·店》中的表现,已经超过了《大灌篮》中的周杰伦。所以就一个偶像派演员来说,能不能做到足够好,还是要看用心不用心。 ://.douban/review/2130316/

对非诚勿扰的看法?

《最爱》:死亡面前,谁都无法幸免文/藤井树,原载于《优家画报》片名:《最爱》

导演:顾长卫

主演:郭富城、章子怡、濮存昕、蒋雯丽

评分:7.5

说实话,我看完《最爱》的第一反应是懊恼。就像精心准备的一场考试,最后给考砸了。是那种明明知道答案,却愣是没答出来,结果拿到分数无比沮丧的难过。《最爱》就是这样,一群如此出色的演员,在一起创造了一次集体性的 ** 演出,原本会使本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惜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缘故,最终呈现的效果,只能是勉强后的最好! 影片题材独特,发生的地点也很独特,讲述视角更是独特---通过一个死去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里,一群与世隔绝的病人的生活。尽管交待的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但实际上这个时间概念相当模糊,甚至地点也很模糊---像一个寓言,又像一个梦境---介乎虚实之间,思考着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爱与恨,强势与弱势的诸多对立命题。 演员无疑是本片最大的看点,先不说郭富城和章子怡两位主角的惊艳表现,单说那些配角,真是个个厉害!比如濮存昕,他一出现,全场轰动。造型的改变,帮助他瞬间拉开了以往形象。而他的演出,实在令人叹服。尤其中间一段,他骑着摩托,一路徜徉在山间小道,嘴里哼唱着“老天爷是我的干爹爹”,头发一甩,那副张狂的神情与气势,把一个乡村时代弄潮儿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还有蒋雯丽,在镜头前是如此洒脱率性,她把粮房的壮实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得如夏日之花那般璀璨。还有一辈子心事都写在红本本上的孙海英;给媳妇偷红棉袄的李建华;跟喇叭一起没电的王宝强;还有坚守小学校的陶泽如;甚至是活的如此冷漠自私的蔡国庆...每一张面孔,我们都这样熟悉,可是看起来却又那么陌生。他们都好像被施了魔法,完全变了个人,像水一样融进了一片汪洋中。 回到影片的主角上,郭富城奉献了他演艺生涯最好的一次演出。尽管之前他已经拿过两届金马影帝,但从未有过像《最爱》这般震撼。这个角色,无论外形还是内在,对他都是摧毁性的挑战。光冲着全片就他一个香港演员,就很难。更何况,他不光要跟周围的演员搭,还要跟内陆偏远山村的村民搭。外形的东西可以交给服装去做,但内在则全靠自己。他要演出赵得意的混混和怂样来,又要跟章子怡有足够多的情感交流。这个角色极大的考验技巧,同时又要不着痕迹。相信在本片后,郭天王的戏路将不再受到任何限制。他真的可以说,自己演什么都可以。 至于章子怡,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十年前的招弟,《我的父亲母亲》里的那股纯真和韧劲,如今在商琴琴身上被延续了下来。看的出来章子怡的用心和努力,唯一的遗憾是,她在一群灰头土脸的人里还是太漂亮太扎眼了。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她的存在本身便代表了一种诗意和对美的向往。 问题是,这么一群出色的演员,最后却没能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剪辑的跳跃和叙事的凌乱,极大地削弱了故事的张力。题材的压抑和沉重,也在过于分散的表述对象上被弱化了。得意和琴琴的爱情,尽管是这绝望人生里的一抹亮色,却也因为结局的仓促,显得不那么动人。你明明在期待一个更感动更极致的高潮,怎么就莫名结束了。那一段冷酷现实里的相互“取暖”,竟然如此“写实”,难免令人出戏。 注意到影片用了很多大广角,拍出了那座小山村的遗世独立来。发生的这些事,看起来很边缘,却又如此主流。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生病,在死亡面前,更是谁都无法幸免。那么,怎样更好的活下去?或者更好的死去?用影片里那个小男孩的话来说,“到底是这边的人幸福,还是那边的人更好?”因为我们谁也没有死过,所以不可能有答案。 只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既然活着,就要好好活非诚勿扰2》影评:冯小刚的六宗“罪” (2010-12-28 08:37:52)转载标签: 影评 非诚勿扰2分类: 看看-**情结非诚勿扰2相关影评:影评《非诚勿扰2》压抑的忧伤影评《非诚勿扰2》《非诚勿扰2》嘿嘿嘿,太搞了!更多>>我也看过这部**

本文不是数落冯小刚的六宗罪,而是使用谐音,说说冯小刚贺岁片《非诚勿扰2》的六个之“最”:

一最放心。进**院之前,我和夫人还在讨论这部片子适不适合带上小孩去看,有没有小孩忌讳的片段。对于冯小刚的贺岁**,一部都没有少,每部我都看过,凭着过去的了解,这点不必担心的,事后也证明如此。到了,全场爆满,观众基本上都是青年情侣,除了我们家之外,我发现最前排有另一对年轻夫妇也带上小孩,说明结了婚仍然爱进看**,不只我一人。

二最意外。冯小刚的贺岁**看了十几年,不可谓不熟悉,他在**中使用的套路技法、搞笑台词大同小异,甚至连情节发展都可猜测到,新鲜感早已减弱。不过,《非诚勿扰2》最意外之处是,造出个离婚典礼来,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综观全场表现,离婚女姚晨风头甚至盖过主角舒淇之嫌。

三最笑场。葛优是冯小刚的招牌菜,善耍嘴皮子,由他带来的冯氏幽默无处不在。从我所在现场观众反应来看,最笑场的还是舒淇在厕所遇到酒醉瘫倒在地的男友葛优那一幕,服务生推门进来,误以为是她爸爸,问要不要帮扶她爸爸一把。

四最爽目。我曾在一篇博文《冯小刚**中那些美丽风景》写过:有的**,观众不是被情节所吸引,而是被里面的美丽风景吸引。《非诚勿扰2》继承了《非诚勿扰》优点,被批为伪艺术区的北京798、慕田峪长城、三亚海滩等等,风景拍得都很美。可以说,冯小刚不仅是中国商业**鼻祖,票房有号召力,**中插商业广告等,也是中国旅游度**尝试者。

五最沉重。孙红雷演活人葬礼那一段,探讨人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过一生的严肃话题,心情沉重,让人轻松不起来。王朔是**编剧,在这一段也再现王朔那一代人玩世不恭的影子。对小孩来说,这个话题过于敏感、伤感,而我的女儿在**院早就坐不住了,因此我趁机避开,带她到门口玩耍。

六最无续。《非诚勿扰2》是续集,2之后还有3,4.....故事还可以无限延续下去,但我感觉冯小刚在这部**中没有多少突破,黔驴技穷,导演生涯似乎快走到尽头。

有点慢让人着急啊

**是在造一个梦,应该说,《非诚勿扰》造的这个梦,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喜欢:胡思乱想就发了横财,然后和空姐艳遇,在美丽的北海道谈恋爱,股市牛气冲天涨到了9000点。这样的好事,哪个男人不想呢?从内容上看,《非诚勿扰》依然是典型的冯小刚风格。

不过在把这个梦组织起来的时候,冯小刚让自己雅了一点,慢了一点,很多台词都是幽幽地说出,不像他之前的作品那样让人笑得干脆。有影评人鼓吹说,《非诚勿扰》在北京首映时观众笑了130次,我没有去那次首映,不知道具体情况,我在济南的看的时候,观众在120多分钟的时间里笑了也就是十多次,哄堂大笑只有一次,就是葛优在教堂忏悔那段。在前20分钟时间里,除了范伟的台词,《非诚勿扰》基本没有太多让人发笑的情节,期盼中的情节没有出现,让人着急啊。

我个人认为,冯小刚最好的作品,应该是之前的《天下无贼》,连贯的故事,情节一一波,紧凑,好看。《非诚勿扰》在情节上慢了许多,让人感觉兴奋点不多。以往冯小刚的**总能留下一连串的经典台词,《非诚勿扰》中这样的台词不是没有,但是看完**要让你回忆,你一时还反应不过来。台词的质量下降了,这是事实,节奏也慢了,这两项凑起来,让人感觉**平淡了许多。

有点黄创作上的乏力

说《非诚勿扰》有点黄,不是说片中有所谓的戏,这一点,片中倒是很干净。相对于冯小刚以往的**,《非诚勿扰》中带有性暗示或直接表达性的台词,却大面积地出现了。片中葛优扮演的秦奋与诸多征婚者见面时,相当多的台词都有性的影射,不管是把男人比成股票,还是葛优与车晓那段“那事儿”只能“一年一次”,台词中性暗示的频频出现,让人感觉有点不适应。

这种所谓有点黄的台词的大面积出现,实际体现了创作上的乏力。看完**后有人说,《非诚勿扰》的台词,比起之前冯小刚和刘震云一起做出来的台词,还是有差距。《非诚勿扰》是冯小刚编剧、导演的作品,冯小刚也是美工出身、编剧出名,但《非诚勿扰》的台词,比起之前刘震云参与的《手机》,以及冯小刚自己参与编剧的《天下无贼》,都有不少差距。

台词有点黄,是否预示着导演、编剧冯小刚的中年危机?应该说,冯小刚的中年心境,在片中已经显露无遗。首先,主角葛优经常被征婚者问:“您有50了吧?”葛优不得不解释,“才40多。”葛优扮演的秦奋在教堂忏悔的一段,实际是导演中年心境的重要表现,秦奋把自己从幼儿园做过的坏事都讲出来了,一下子讲了一天,其中还提到了葛优经纪人张奎的名字。这段内容把观众逗笑了,但这个内容和观众还是有点隔阂,导演个人情绪表达的因素多一些。秦奋的朋友邬桑驾车唱日本歌流泪的场景,也是这种心境的表现。

有点忧伤寄托冯导的感情

冯小刚选择了舒淇,他就选择了《非诚勿扰》的基本格调——忧伤。舒淇这个在无数文艺片中出现的气质美女,让《非诚勿扰》多了一些幽幽的芳草香味道,有点宁静,有点忧伤。

发行方为《非诚勿扰》的定位是喜剧/爱情**,看完**,你才能体会到,《非诚勿扰》还是爱情片的成分多一些。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冯小刚的喜剧**,认为冯小刚的作品必定是喜剧。从《非诚勿扰》看,冯小刚其实是一个很懂女人情感的忧伤男人。我们把葛优的种种约会看成冯小刚小品式的喜剧展示,其实这中间有着冯小刚对女人、婚姻、爱情的看法,股票女把男人看成股票,卖坟墓者以征婚的名义推销坟墓,种种话语间,女人把爱情物化的情绪屡有展示,从一个男性导演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无奈与忧伤。舒淇扮演的角色是忧伤男人冯小刚的“温柔乡”,这个女人那么注重爱情,不注重物化的东西。

片中秦奋的朋友邬桑送走秦奋后驾车离去,**居然给了长达3分钟的时间去展示邬桑的远去,以及邬桑唱日本歌、莫名流泪的场景,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仔细回味一下才能了解,冯小刚其实在这个男人身上寄托了自己更多的孤独与忧伤。面对秦奋梦境一般的状态,其实邬桑有更多艳羡的复杂心情。那个邬桑其实就是冯小刚,他在感叹人生与爱情。这个一直用喜剧为观众奉献欢笑的导演,其实在《非诚勿扰》中任性了一把,表达了些许个人化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