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扮演者是谁_叫心雨影评分析

和氏璧的边缘

贾樟柯作品《小武》影评

和氏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块美玉,它晶莹透亮,价值连城,像现在的中国社会,一切显得那么合乎情理,那么和谐美好。和氏璧堪称完美,但它的边缘却是通体最脆弱的一部分,稍经摔打,就可能破碎,那生活在中国边缘的人又是怎样的呢?

贾樟柯借生活在山西汾阳县的一个小人物——小武,来讲述中国社会“边缘人物”的故事。

这部影居于现实为基础,写实拍摄,沿用贾樟柯一贯的长镜头,慢慢的,低声的哀悼着整个故事,画面闲散,灰暗,象征着小地方单调重复,无所事事的生活模式。在剪辑手法上本片用同期声的剪辑模式,杂音和话音交叉在一起,宣告这是一个不安定,不清楚的社会圈子。

整部作品,不加多余的雕琢,演员都是真实的小县居民,没有整洁的街道,光洁的公车,主角小武操着一口与其他人不同的河南安阳地话,我奇怪于导演的用心,但仔细考虑,安阳还是汾阳,这其中的差别并不大,都是中国,都是中国尚未跟上时尚潮流的边缘地带,小武很个性,整部片子中只有他一个人带着宽大的近视镜,或许他曾经是一个爱读几本书的少年也有可能。那里就是19的中国小城乡,那就是19年的年轻人。香港回归,世界接轨,这个契机中,很多的中国小民还没有做好跟上时代的准备,一些却发了财,一些彻底没了希望,但除了金钱的尺度,还有什么可以定义他们两种人的差距呢?一样的低见解,一样的低文化,低素质,一样的低品位。在这种压力之下,引发人心的扭曲,堕落,也不是那么奇怪。

本**中有很多“流行”的元素深得我的注意,梁小武,荆小勇包括小武的小弟,未成年吃雪糕的小男孩。他们都喜爱一身灰色的西服装扮。不管合不合他们的身份和年纪,他们看中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眼中的潮流。这些人生活在汾阳县时尚的圈子里,随便50块钱卡拉OK。每当看到小武和胡梅梅去理发店弄头发这段我都觉得很好笑,那位穿西服梳着时尚发型的发型师建议梅梅剪一个30年代最流行的发式,叫“红尘滚滚,一世情缘”。我不禁感到流行的落后,盲目的流行带来的荒唐,可笑。胡梅梅在歌厅的时候梳着一头很扎眼的头发,画着浓妆,我觉得是很不好看的,当胡梅梅生病,一个人独自接着水,伴随着水哗哗的声音,她抬头挤着眼睛看天的一瞬间,我才发现,她竟然有如此恬静,温柔,纯净的脸庞。可惜她也未能知道自己真的美丽在哪里,一个一心想要当明星的单纯女孩,她离开了家里,离开挂念的爸妈弟弟,离开校园,却沦落为一个歌女,她没有发现过真正的自己,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自己真正拥有的善良和美丽,追求着一个光鲜的白日梦。面对流行的歌曲,片中不断的想起当年流行的歌曲《心雨》,人们也热衷传唱这些歌曲,人们不断的传唱着,却没有谁会思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爱情到底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涌进来,大街小巷,男女老少。可是面对真正的流行,科技代表,大哥大和传呼机,大哥大只是作为靳小勇这种企业家的标志,而传呼机却是小武对胡梅梅的牵挂。当小勇把呼机递给家里人时,从母亲,父亲,哥哥,妹妹,传了一圈,每个人来回看了一下,没有什么疑问,没有觉得这是个多么神奇的好东西。

这部片子给我们的是一个小人物,也给了我们一个丰富的小社会,甚至映射了整个发展中的中国社会。这个社会里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物质的评定标准。那里的警察都认识小武这个惯犯,不断告诫他学学荆小勇,他们的标准里小勇是成功的代表。可是他是一个投机,没有道德的人,就如小武所说:真是变了。变的不仅仅是友谊,还有小勇的人,他嫌弃小武的身份不邀请他参加婚礼,面对小武辛苦弄来的礼金说它来路不正,他却走私贩烟开歌厅,真正触犯法律的人却成了大家争相称颂的英雄,小勇没有什么本事,只是比小武良心更坏一点点。片中的电视每日播出的重要新闻竟然是靳小勇先生生日的贺词,一个什么样的人可得到如此礼遇呢?各个地方局的人相继为他点歌,小武被抓后,在一个黑暗的,居家办公在一起的小公安局中小武受审,但是电视每日新闻提要第一条竟然是这条新闻,这个小地方至于以此为“重要新闻”吗?我惊讶于“边缘社会”混淆黑白,轻重的狭隘观念。

贾樟柯导演透过小武展现了一个活脱脱的社会,它是那么现实,它就在我们周围,她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一个盲目潮流,失去自我,关系至上的落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