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科学是干什么的

2.何谓人文地理,为什么交通运输不属于其范畴

3.地理学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对吗

4.高中地理总知识点

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属于人文地理吗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识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同学们普遍认为自然地理是最难的。对文科生来说,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学习中的“瓶颈”,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如何优化复习过程,提高效率,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是高三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战略决策——精确1.研究高考地理试题,把握复习重点研究历年真题,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题,有助于同学们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锁定复习重点。建议同学们分专题总结近三年高考中出现的知识点,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一专题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试卷中知识点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整体性海南(2008年):不同植被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的大小分析

重庆(2008年):自然带类型的判断?

海南(2009年):自然带类型的判断?

安徽(2010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 差异性山东(2008年):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

宁夏(2008年):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上海地理(2008年):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樱花开放时间的差异)?

北京(2009年):某地区山地降水量的垂直变化、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变化规律?

上海地理(2009年):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差异(南美洲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全国新课标卷(2010年):据雪线分析地形分布特点、雪期与降雪量的成因差异、丘陵区融雪侵蚀严重的原因?

福建(2010年):雪线高度变化趋势、成因?

江苏(2010年):山地垂直带谱、山体位置判断经过这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该专题往往以自然带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非地带性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不同山脉或同一山脉的不同坡向自然带数量、基带,同一自然带在山体不同坡向的高度、雪线高度等)②相比较而言,差异性比整体性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复习时可将差异性作为本专题的重点。③整体性会以热点作为背景,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命题切入点。2.考纲是高考复习的纲领和指南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①明确考纲对知识范围的要求;②明确考纲对能力方面的要求;③明确近几年考纲的变化;④仔细研读考纲中的试题范例。复习过程——科学1.夯实“双基”,形成自然地理知识的骨架(1)夯实“双基”高考以能力立意,但能力源于知识,虽然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只是全部知识点的一部分,这有限的内容仅仅是对学科内容的抽取,但这种抽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且每年高考试题都是变化的、求新的、不可准确预测的。因此地理备考要夯实基础。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可将复习方式由结论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到对知识形成的分析上来,以学习过程的探究性达到学习成果的前瞻性,培养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一是分析知识形成的情境,情境材料有文字,也有各种图表等,同学们可通过分析各种情境材料推导出结论,从而自己发现知识,如观察分析图表,据“图”明“理”,统计分析地理数据,以“数”说“理”,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鲜明、准确而深刻的知识。二是分析知识形成过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形成变化等,同学们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分析并综合概括,推导出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过程中,能形成思路清晰、因果关系明确的条理化知识。这样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既夯实了“双基” ,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也为后面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形成自然地理知识骨架打下基础。(2)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对知识的加工和重组,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联系途径和方向,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才能提取应用。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例如: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轻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积平原有关的大河的分布。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地理事物间平行并列关系的联系如:各种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或共同作用于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理事物间主次从属关系的联系如:外力作用与其包含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自然与其包含的土地、大气、水、矿产等。地理事物间大小包含关系的联系如:总星系—系—太阳系—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陆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地下水(潜水、承压水)等。 (3)形成自然地理知识的骨架知识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且有纵横交错的根。构建网络可以使零散孤立的知识系统整合,既有利于同学们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又使同学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该部分知识。2.深刻理解自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1)掌握地理基本概念熟悉地理概念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是掌握地理规律的关键,也是正确解答地理问题的前提。建立自然地理知识结构要把握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体系,既要了解它们的内涵,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自然与能源、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等。(2)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如通过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根据洋流的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①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②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③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推理出来的普遍规律。又如海水盐度的成因分析思路和方法一般为:①若两地的纬度位置不同,靠近回归线的地区盐度高,远离回归线的地区盐?度低;?②若两地的纬度位置相同,寒流流经地区盐度低,暖流流经地区盐度高;有河流径流汇入的地区盐度低;③高纬度海区结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盐度高,而结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盐度低。(3)突出基本原理、规律的实际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学科复习的基本原则,复习中要把学到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应用于实践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复习自然地理知识首先要理解运动规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壳变动规律等,要搞清楚“为什么会运动”“怎么运动”;其次要掌握分布规律,并将其与自然现象紧密结合,如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要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分布”“怎样分布”。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些运动规律和分布规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有联系,也和气候的成因等有联系。下面以“热力环流”的复习为例来说明这一复习思路和方法。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并据图正确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绘制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并进一步分析热力环流对城市工业(有空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或解释“城市雨岛”的成因;绘制山谷风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分析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的原因等。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3.正确处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地理试题多以区域地理为载体,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人文地理为主要切入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所以,在复习中要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与大气单元结合的世界各大洲气候要点:亚洲三种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征比较、分布地区;非洲气候带沿赤道呈对称分布的原因、非地带性因素对非洲气候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及其在欧洲分布广,而在其他大洲分布范围小或无分布的原因;北美洲气候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安第斯山对南美洲气候类型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的特征及其原因;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等。每个高三的学生都是一颗,蕴含着无限希望,在高考试卷发入手中之前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关键看你现在如何想、如何做,是否能将希望孕育成。祝同学们来年高考取得喜人的成绩!

地理科学是干什么的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区别有:

1、概念不一样: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人文地理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不一样: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则主要是人地关系。

3、分支不一样:自然地理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人文地理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自然地理

百度百科-人文地理

何谓人文地理,为什么交通运输不属于其范畴

地理科学是干什么的如下: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物理特征、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地理科学通过观察、测量、分析和解释地球上的现象和过程,旨在揭示地球的运行规律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科学包括两个主要领域

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物理地理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生态系统等。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化、经济活动、文化传承等。

地理科学的目标

地理科学的目标是深入理解地球的特征和过程,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地球,解决环境问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具体来说,地理科学可以为以下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支持:

1、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地理科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预测环境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和管理策略。

2、自然灾害研究和风险评估:地理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预测灾害的概率和强度,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以减少灾害风险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地理科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影响,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

4、区域发展和经济地理:地理科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禀赋和经济发展潜力,制定区域发展策略,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均衡。

5、文化传承和文化地理:地理科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播。

总结

地理科学在解答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地理科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地理学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对吗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

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关心各种、生产及商业的分布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生产布局、区位分析为研究的核心。其中区位论和中心地学说曾对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

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开始注意社会结构、决策以及人们的行为决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出现了国土经济学,重视国土整治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旅游属于经济活动范畴,因此旅游地理学也是经济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学是通过研究国民与领土的关系来分析政治现象的地域体系,并分析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为背景的各种国家集团对世界和地区所起的作用。

18年出版的拉尔的《政治地理学》,将国家当作附着于地球上的有机物,并提出“生存空间”的概念。以后,麦金德于1904年提出陆心说。由于他们及其他学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20世纪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缘政治学引入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政策服务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受到影响。现代分析技术及模式的应用,使地理学者得以制定各类各级政治区域的效率和效果,并开始研究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参与对国土整治的决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区的结构、国家公园的设置、选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领海界线和沿海权等课题的研究。

很早以来,地理学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种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拉尔的人文地理学代表著作即以“人类地理学”命名。在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的人文地理学著作中,也都包含种族和民族地理的内容。不过,现在人种地理学和民族地理虽然仍是介于人种学、民族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研究者则多为人种学和民族学者。

各地的人口数量、分布和迁移是重要的地理现象,人文地理学者十分关注。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原理》第一章即论述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鲍曼分析了中欧的人口地域分异现象,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并制出人口分布图。从此,人口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社会地理学分析空间中的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并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探讨人地关系上强调社会因素对地区文化景观、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语言行为和感应等方面的地理问题,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

文化地理学则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各种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区具有各种区域特征,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社会地理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类不同社会集团的地域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学者将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内容合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做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文地理学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多种对中国地区的习惯的划分方法。

高中地理总知识点

是的。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地理学家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地图学家(cartographers)同一类,认为两者都研究地名与数字。虽然很多地理学家都经历过地名学及地图学的训练,但两者都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

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与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

可以参考我上传的百度文库里的地理基础教材。画线部分是考试重点。

自然地理(大气,水文,地形,土壤,植被)(重点把握气候分析因素,水文地形分析)

大气:(自然地理重点难点,把握分析因素等)

1,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气温降水特征:总量,季节分配,空间分布。

气候分析因素:大范围(纬度,季风,风带气压带),小范围(地形,洋流,人为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纬度(纬度低气温高,0°附近多热带雨林气候,南北回归线到30°大陆西岸多热带沙漠气候,30°-40°大陆西岸多地中海气候,40°-60°大陆西岸多温带海洋气候),大气环流(低压带,西风带多降雨),地形(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海陆(距海近多降水,距海远降水少),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下垫面(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水源地绿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于裸地),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年较差日较差比云雨少的地方小),人类活动(热岛效应,不合理利用导致沙化等).

2,太阳辐射与气温,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地势高低,天气状况,空气密度。气温,日变化大陆性>海洋性,平原>山峰,晴天>阴天,最低温日出前后,最高温14点左右;年变化大陆性>海洋性,高纬度>低纬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北方受冬季风影响,太阳高度角小且日照时间短)夏季普遍高温。

降水,类型:地形雨(迎风坡),对流雨(赤道或午后),锋面雨(冷暖锋交汇),台风雨。雪线高度:温度(雪线高度由低纬向高纬降低,同一山地阳坡高阴坡低),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反比,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地表起伏(平坦缓坡雪线易遭风吹而抬高,陡坡往往发生雪线而使雪线下降)。

3,①热力环流,气压高低指同一平面,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影响气压的因素(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温度越高气压越低,气流上升导致气压较低,气流下沉导致气压较高).

应用于海陆风(冬夏,夜昼),山谷风(夜山风,昼谷风),城市风。

②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印度洋环流流向,印度西南澳大利亚西北冬夏风向变化。

副极地副热带是动力原因,极地高压赤道低压热力原因,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是无风带。

③常见天气系统,冷暖锋:判断理由(高低压中心,冷气团有无后退,月份,图标,看雨区范围及位置,看坡度),天气变化(气温,气压,降水,风力风向)

冷锋,春季沙尘暴,夏季暴雨,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春暖多晴,春雨一场暖一场;准静止锋,6月初江淮梅雨,昆明冻雨云南晴朗温暖,天山冬季暴雨雪。

低压,夏秋季台风;高压夏季长江伏旱,秋季北方秋高气爽,冬季北方干冷。

4,气候类型判读①根据气温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温度带(最冷月>15°热带,最冷月0-15°亚热带或者温带海洋性,最冷月-15°-0温带,最热月<15°寒带。③确定具体气候类型:多雨型年>2000热雨,年>700温海;夏雨型年>1500热季,年750-1000亚热季,年500-800温季;冬雨型年300-1000地中海,少雨型<250热沙,温大陆,极地气候。

气候类型分布,只分布于北半球:热季,温季,亚寒带大陆性,苔原;只在大陆东岸:热季,亚热季,温季;只在大陆西岸:热沙,地中海,温海;受单一气压带影响:热雨,热沙,冰原;受单一风带:温海;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热草,地中海,热季,亚热季,温季。

独特性: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巴西高原东南,中美洲东北形成热雨(迎风坡地形抬升与暖流影响);东非高原赤道地区热草(海拔高,气温低形不成对流雨);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安第斯山阻挡西风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南美西海岸阿塔卡玛,索马里热沙主要因为寒流影响,中亚及我国西北因深居内陆,撒哈拉澳大利亚西亚因副高,信风带形成热沙。

7, 补充:气候与生活:街道方向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便于光),北方降水少屋脊线平缓南方陡,大陆性气候越强墙壁越厚。交通建设要考虑暴雨泥石流强度,云雾等。低温时农业取间作套种,塑料大棚,立体农业等。树桩年轮越疏代表这年份气温降水越丰富。树冠延伸方向代表风向。春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8, 补充:中国雨季4,5月份华南雨季,6月长江雨季(6月初梅雨,6月中下旬伏旱),7,8月份华北东北雨季,9月南撤至长江以南,10月份消失。夏季风强盛来得早退得晚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来得晚退得早,南涝北旱(我面雨带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

9, 补充:风压定律:高空,在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平行于等压线,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方,低压在左方,南半球反之.近地面,若考虑摩擦力作用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斜穿等压线,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反之.等压线疏密一致时,风速在近地面受摩擦力影响,风速小,高空摩擦力小或者没有摩擦力,风速大.

8, 补充:气象灾害,①全球变暖,影响使海平面上升,使干旱洪涝更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导致生态系统调整,改变农作物制度,改变水循环。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全球合作,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②逆温,海拔上升气温下降幅度小于0.6°C或气温升高,往往出现在地面气温较低时,因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空气下沉,锋面活动。影响,光化学污染,污染不易扩散。③暴雨,日降水50mm以上。措施,监测预警,应急撤离,防洪保险,修堤坝,整治河道,修水库,分洪区,洪泛区管理。④干旱,措施,改善农林牧农业结构,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营造防护林。⑤酸雨(多发于冬季,因冬季烧煤取暖),危害,河湖酸化鱼类死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腐蚀建筑危及人体。措施,减少人为硫氮氧化物排放,开展煤炭中硫的综合利用,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料技术,植树造林。

8, 补充: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南半球等温线平直,因为南半球海洋广阔.影响陆地等温线分布主要因素:纬度位置(纬度低气温高,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海陆分布(夏季内陆增温快,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等温线大致与海岸平行),地形起伏(地势高,气温低,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凸出,等温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洋流性质(暖流影响气温高,等温线弯曲程度略有不同),下垫面(水面比热容大,植被其次,裸地比热容小),其他(比如热岛效应).

9, 补充:对流雨强度大,伴有雷电暴风,多出现在赤道地区,其他地区夏季午后,锋面雨多出现在温带地区,台风雨多出现在副热带海域西部的夏秋季节.

水文:(自然地理重点,河流,洋流,水)

1, 河流:①水文特征:含沙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水位变化(取决于补给类型及水利工程及湖泊调节),东北春汛夏汛,澳大利亚东南冬汛夏汛),流量(取决于降水及流域面积),水能(取决于落差,流速,冰期,凌汛(低纬流向高纬,高纬河段结冰,即中国东北及黄河两段),补给类型,内外流河。②水系特征:流程,流向,支流,流域,弯曲平直度,河床平整度(落差),水系形状。③河流开发方向:中上游淡水供给,发电,旅游,中下游淡水养殖,航运。④水能开发条件:水文条件(流量大,流速快,汇水面积大,多峡谷地貌狭窄河段)地质条件(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经济条件(资本,技术,市场,交通,考虑是否需要移民减少移民)。⑤河流航运价值:自然(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流量大水深,宽阔平直)人文(众多,经济发达,人物流量大,合理布局交通网,连通四方)。⑥河流补给类型:湿润地区雨水补给,夏汛或冬汛;高纬地区雪水融水,春汛;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山冰雪融水,夏汛;地下水则在全球普遍,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河段地上悬河都只存在河水补给地下水。⑦河流地貌与聚落:高原地区河流V形河谷,聚落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河漫滩平原;山区山前洪积扇冲积扇两岸河漫滩平原,聚落呈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江河流两岸;平原沿河或沿海岸分布。

河流洪涝灾害成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含沙量大;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河流河流的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 洋流:①海水盐度由副高向两侧递减,波罗的海最低(淡水注入,降水多蒸发少,封闭海湾),红海最高。影响盐度因素(气候降水蒸发,洋流暖流高寒流低,淡水注入,封闭度,结冰高融冰低,60°N比60°S低因为60°N陆地淡水注入多。②盐场:降水少蒸发大,日照时间长,多风;平坦广阔海滩,淤泥质沙滩。③渔场:寒暖流交汇或者上升流将营养盐带到表层,大陆架地区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河流注入带来丰富营养盐,海水温度适宜,海岸线曲折多港湾。④港口:水域条件(港阔水深,不冻不淤,封闭海湾),筑港条件(地质地形,坡度适当),经济腹地,城市依托(交通便利),政策条件。⑤赤潮:5-10月温暖,洋流缓慢,封闭海湾,营养盐丰富。危害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损害海洋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旅游业。⑥洋流判断:根据等温线确定南北半球,高高低低。⑦洋流对环境的影响:水热平衡,对气候(热沙,热雨,温海),海洋生物(渔场),海运(顺逆流),海港(摩尔曼斯克不冻港),环境(加快净化,扩大污染)。⑧洋流流向:直布罗陀海峡表层大西洋→地中海,底层地中海→大西洋;曼德海峡表层印度洋→红海,底层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夏季印度洋→南海,冬季南海→印度洋;卡特加特海峡海水由波罗的海→北海。

3, 缺水原因:降水少,蒸发大,季节分配不均;地表径流流量小;人口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

水合理利用(解决缺水问题),开源(人工降雨,海水淡化,开发地下水,修水库,跨区域调水),节流(宣传教育节水意识,提高水利用率,减少浪费,治理污染,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进行水价调节)。

水库作用: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利于发展旅游业,防洪作用,发电价值,灌溉功能,提高航运价值。

4, 补充:潜水(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埋藏浅,水位受气候影响大,易受污染过度使用会导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沿海海水倒灌,地面下陷,灌溉不当地下水上升易盐碱化,承压水(两个隔水层之间)水量稳定,不易受污染水质好,过度使用或者污染则恢复困难。陆地水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补充更新,海上循环规模最大但是不能补给陆地水体.海洋中纬度平均降水远小于蒸发,呈负值,高纬地区蒸发很少,呈正值,陆地各地平均降水大于蒸发,呈正值.

5, 补充:中纬地区表层洋流以副热带为中心,呈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中高纬海区呈气旋型大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是圣诞前后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异常升温,暴雨洪涝,太平洋西部异常低温,多旱灾森林大火.拉尼娜相反,发生时我国夏季风增强,北方多降水,台风增多.

6, 补充:重要的海峡运河,台湾海峡,朝鲜海峡,马六甲,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莫桑比克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麦哲伦海峡,白令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7, 补充:海洋,矿产,生物,化学,能源,空间.海水性质包括盐度和温度.

地形(土壤,植被):(了解地形分析)

1, 地形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及集中分布),地势(高低趋势),地表状况,地貌,平均海拔,海岸线。

地形形成:内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火山断层褶皱);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褶皱:背斜(中间老两边新,岩层上拱,储油储气,打隧道,易侵蚀成谷地);向斜(中间新两边老,地下水,储煤铁,易建大坝,因岩性坚硬易成山)。

断层:一侧上升如华山,庐山,泰山,一侧下降如汾河渭河谷地;大断层如东非大裂谷。

流水作用:①侵蚀,形成V形谷,红色沙漠,石漠化。②溶蚀作用,形成漏斗,暗河,溶洞,石林,峰林如桂林,路南石林,云贵喀斯特地貌。③搬运作用,泥沙俱下。④沉积作用,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土壤深厚肥沃不旱不涝,属高产田;中下游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但易涝易旱;入海口海滨地区多呈三角形,河网稠密,易盐碱化,堆积作用,海水顶托作用)。

风力作用:①侵蚀,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搬运,飞沙走石。③堆积,沙丘,黄土高原(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冰川作用:①侵蚀,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如五大湖,芬兰,挪威峡湾。

2, 地形判断:根据水系,向心状水系为盆地,辐射状水系为山顶;等温线,闭合,中心低为山顶,中心高为盆地。

3, 补充:地形与生活:与聚落,北方平原多组团式,南方丘陵为分散疏松式;与交通,在山区则多选择和缓地带如河谷,山间盆地,线路短且要穿过尽量多的居民点,少占农田;与航天,航天发射基地,低纬高海拔,多晴天,交通便利,返回基地,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无大河大湖。

4, 自然带发育,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多;垂直自然带阳坡高阴坡低;阳坡自然带数多于阴坡;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加而分布高度降低。

5, 补充:植物与环境:酸性土壤,铁芒萁,马尾松,杉木,油茶,茶树,油桐,漆树,毛竹,樟树;碱性土壤,碱蓬;湿性环境,芦苇,叶片大柔嫩根系不发达;干旱环境,骆驼刺,叶小有蜡质,成针状叶,根系发达;SO2污染,矮牵牛花叶出现斑点;树桩年轮疏说明降水大且向阳温度高;旗状树冠延伸方向代表风向。

6, 补充:开发喀斯特地貌地区注意,发展农业注意保护水源合理利用地下水,开矿产修道路时认真勘探防止坍塌,兴修水利拦水建坝防止渗漏,开发旅游时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水污染和破坏溶洞植被.

人文地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重点把握工业农业区位分析理论)

人口:(注意选择题题型)

1, 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过渡型(出生率大量减少),现代型(低低低);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经济发达,良好的,受教育水平高),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高(经济落后,差,养儿防老)。

人口年龄结构:65岁以上大于7﹪或老年人大于10﹪为老龄化,老年人少于4﹪或者少儿超过40﹪则为过渡型。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为过渡型,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

人口问题:过度增长(发展中国家,需控制人口增长,生育),老龄化(发达国家,需推迟退休,吸纳移民,鼓励生育),人口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合理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相协调)。

2, 人口数量变化:包括自然增长或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决定人口变动,人口机械增长由人口迁移引起,对全球总人口并无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科技,人口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我国人口线:腾冲-黑河一线,苏鲁豫台是人口密集区。

3, 人口迁移原因:①自然(气候,水源,土壤,矿产),②人文(就业,收入,教育,医疗,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转移)。

人口迁移方向:①二战前,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未开发,如欧非→美洲,中日印→东南亚,美洲;二战后,发展中→发达,如亚非拉→北美,西欧或石油产区;阿拉伯,科威特等国外来人口超过本国人口。②中国,乡村→城市,内陆→沿海。③美国,东北→南部,西部(因为南部西部地区为阳光地带,环境优美)。

人口迁移影响:①对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城市管理难度。②对迁出地,加强联系,发展经济,缓解人地矛盾,开发土地,导致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4, 补充:影响人口出生率(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社会风气),死亡率(自然灾害,恶劣气候,疾病,医疗).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墨西哥.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省份:江苏,山东,河南,台湾,京津沪.人口稀疏省份: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城市:(注意城市化问题及应对及城市合理规划)

1, 城市化特点:①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80%),发展均衡,逆城市化。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不均衡,水平低(40%),速度快。

城市化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增加,社会治安差;措施:合理规划,布置绿化带,建设新城区,拓展交通,新建商品房,搞好社会治安。

城市化意义:利于人口转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推进科技进步信息化,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2, 城市合理规划:①城市总体布局形态(山区或河流分散疏松式,平原集中组团式),②功能区合理布置(便利的交通,留有发展余地,保护历史名城;合理安排工业区: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有绿化带,向市外移动,沿交通干线分布;住宅区:用地达,高级低级分化;商业区:位于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下层多为零售,上层为办公,建筑高大稠密,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农业:(人文地理重点,把握农业区位分析模块)

1, 农业区位:①自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②人文,技术,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价,工业基础。

限制性因素:低温(高纬地区,高海拔地区,需温室大棚,耐寒作物,地膜覆盖,增大水体面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需滴灌,耐旱作物),盐碱化(黄淮海及低洼沿海,需合理排灌),肥力低(红壤地区,需种绿肥),地形限制(山区,需发展梯田)。

气候:橡胶高温多雨,水稻雨热同期,小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棉花光热充足,玉米生长期长,甘蔗高温多雨,甜菜温凉,苹果梨暖温带。土壤:茶,柑橘,油菜,杉树,铁芒萁酸性土壤;甜菜,沙棘,枸杞,碱蓬碱性土壤。

2, 粗放农业(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产量),集约农业(投入更多资本,技术,劳动力来提高产量)。

农业地域类型:①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区位,气候,劳动力,人们喜好;生产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规模。②大牧场放牧业,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区位,草场丰富,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措施,改善交通,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饲料。③商品谷物农业,分布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区位,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地广人稀,工业先进,科技发达;特点,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农业一体化;问题,成本高,能耗大。④混合农业,分布于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区位,自然条件好,地广人稀,政策支持,技术先进,市场广大;特点,良性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灵活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⑤种植园农业,分布于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区位,高温多雨,海运便利;特点,单一的经济作物,大规模密集农场;措施,加强自主性,减少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依赖。⑥乳畜业(奶牛黑白相间,肉牛单一颜色),分布于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大城市周围;区位,市场,饲料,交通,科技,水源,政策。

3, 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原则(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措施(农林牧副渔,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工业:(人文地理重点,把握工业区位分析模块)

1, 工业区位:地理位置,(土地,水源,气候),农业基础,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政策,工业基础,管理,资本,社会协作,环境,军事因素及个人偏好。

按主导区位因素划分,原料导向型(制糖厂,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市场导向型(啤酒,家具,瓶装饮料厂,印刷厂),动力导向型(冶金,炼铝),劳动力导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制伞),技术(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市场,劳动力素质,通信网络影响上升,交通原料影响下降。

2, 工厂选址:环境因素(大气污染工厂建在盛行风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盛行风垂直郊外;水污染工厂建在河流下游或者远离水源;固体废弃物污染工厂建在远离农田和居民区)。(合理布置绿化带)。经济因素(交通,市场,原料,劳动力)。社会因素(国防,民族团结,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保护老城区)。

3, 工业聚集:加强信息交流协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工业分散:发挥各地优势区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 工业发展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业,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链;自主创新,创自主品牌,增加核心竞争力,增加附加值;加强管理,加强分工协作。

5,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①传统工业区,分布于德国鲁尔,中国辽中南,美国东北,英国中部;特点,丰富的煤铁基础上,以煤铁机械化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区位,,水源,交通,市场;问题,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环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交通拥堵;措施,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降低成本,因地制宜开发各地;拓展交通;发展科教;加强规划,美化环境。②新兴工业区,分布于意大利东北和中部,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日本岛,筑波,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台湾新竹科技园。意大利(区位,无传统工业基础,廉价劳动力,发达银行信贷,经济高度开放,支持;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低,工业分散在小城镇;措施,专业分工协作,形成完整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美国(区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创新文化,高等院校,便捷交通,军事订货;特点,从业人员水平高,发展快,研发费用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问题,土地紧缺,劳动力价格高;措施,把工厂迁移至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建厂)。

交通:(了解交通选择及选址)

1, 交通方式的选择:水路(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灵活性连续性差,成本低,多运输大宗远程货物),铁路(运量较大,运价较低,运速较快,灵活性差但连续性好,所需投资大,常用于远程量大的货物),公路(运量较小,远程运价教高,运速较慢,灵活性连续性好,用于短途鲜货运输),航空(运量小,运价高,运速快,灵活性连续性差,投资大,用于贵重急需量小货物),管道(损耗小,平衡安全,管理方便,灵活性差,连续性好,成本大,用于流体的运输)。

2, 交通发展条件评价:①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条件),②经济社会条件,科学技术条件,③区位条件(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战略地位)。发展交通的作用:社会(保障国家统一与安全,提高综合国力,完善交通网),经济(促进科技文化交流,加强工农城乡联系,加快区域开发利用,促进生产规模市场扩大)。

3, 交通点的选址条件:港口(水域条件:不冻不淤,港阔水深,封闭海湾;陆域条件:平坦开阔,筑港条件好;社会经济条件:广阔腹地,交通发达,完善的配套设施,高效的运作机制)。航空港(平坦开阔,坡度适当,地质良好,少暴风狂风,能见度好,与城市有一定距离且有交通干线连接,人物流量大,科技雄厚)。

人地关系:(了解世界重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1,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人口压力,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表现①短缺,②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音,放射性,海洋),③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盐碱化,湿地破坏,石漠化,臭氧层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