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评人费比西奖 是什么意思

2.你认为影评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3.豆瓣上有哪些牛逼的影评人?

4.一个40岁影评人的**节旅程

影评人是学什么专业的英文简称_影评人是什么职业

由于**评论主要是对**本体的评论,因而我们对于评论写作的阐述也主要针对影片本身,

(一)写影评的准备

1、 生活经验。把自己设身处地的放在影片中。作为其中一个关键角色。

2、 文字水平。根据表达的需要,能够言辞达意。表现自己的思想。

3、 **常识。它是对文章进行构思的基础。

4、 理解能力,这是分析影片的保证。

(二)写影评的步骤

1、整体观感。看**时常纸和笔。记录一些情节和资料。都是提示性的。要把故事看明白。弄清楚**是什么类型。导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

2、拟定提纲。

○1形成一个开头。起笔要奇,但要与下文符合。

○2观点一。

○3过渡段。

○4观点二

○5结论

○6题目最好最后来考虑。看完影片后灵感突来,出来题目。

影评人费比西奖 是什么意思

音乐之声 Sound of Music, The The Sound of Music, feature-film musical about a young religious novice working as a governess who brings music and hiness to a widower’s large family, set in Austria during World War II. Released in 1965 and based on real-life events, this box-office hit earned Academy Awards for best picture, best director, best film editing, best sound, and best musical score. Julie Andrews stars as Maria, the novice nun who, on the advice of her Mother Superior, takes a job as a governess in the household of Captain Von Tr (played by Christopher Plummer), caring for his seven children, while she considers her vocation. Maria teaches the children to sing, and she and the captain begin to fall in love. When the Nazis invade Austria, Von Tr and his family, including Maria, flee the country. The film was an adaptation of the stage show written by Richard Rodgers and Oscar Hammerstein II and first produced in 1959; the songs include "Do Re Mi" and "My Fourite Things".

十分适合亲子同乐的一部影片。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这部曾打破影史上最高卖座纪录的歌舞片,并曾获最佳影片等五项奥期卡金像奖。茱丽安德鲁丝扮演真有其人的奥国修女玛莉亚,她到鳏居军官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后来还成为他们的继母。在德军纳粹占领奥地利之后,他们全家利用一次公开表演的机会逃出了魔掌。导演罗伯特.怀斯成功地掌握住本片的各项吸引人要素,使它成为一部长青的家庭**。

**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

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经典中的经典

艺术与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1965年出品

导 演:罗伯特·怀斯

主 演:朱莉·安德鲁斯

克里斯托弗·普鲁默

·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录音五项大奖

·一九六六年金球奖最佳影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

**《音乐之声》取材于玛利亚·奥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传体,根据美国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是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新风格音乐片的又一力作。在编、导、演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下,这部影片成为**史上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致的别墅,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国际巨星 成 龙

从来没有一部**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人物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影评人 Waddle

《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

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

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离开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全家跨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永远带来欢乐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音乐的原貌参与了故事叙事的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歌《雪绒花》(《EDELWEISS》)。 上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之下,接过吉他自弹自唱了这首自己最喜爱的、已多年不唱的奥地利民谣: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着我开放。 

Edelweiss? edelweiss 雪绒花,雪绒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远祝福我家乡。 (注:用薛范译词)

上校沉醉在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之中,忘我地唱着。玛利亚的镜头数次切入,她站在门口凝视着上校。歌声使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音乐悄悄地把两颗高尚的心灵连结了起来,爱情的火花开始燃烧。当两人在家庭晚会上和谐地共舞之后,掩饰内心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而要说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还是在音乐节上。拒绝为纳粹服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它使一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的必胜信念。

30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永远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思考。(佚 名)

《音乐之声》以后的故事

**《音乐之声》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结尾处是上校一家最终勇敢地逃出了纳粹控制的奥地利,也许许多人认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话故事结尾时所说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是,真实的冯·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呢?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呢?

1938年,当这家人出走奥地利的时候,玛利亚正怀着冯·特拉普上校的又一个孩子约翰尼斯。没有了花团锦簇的家园,他们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刻就是个大问题。但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气馁,也不在意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这个家庭组成了合唱团,浪迹天涯,卖艺为生。从生日婚嫁的宴会到乐馆的演出,无所不为。1939年,当他们来到美国进行演唱旅行时,发现了佛蒙特州小镇斯托附近的一片农庄。小小的农庄让他们想起了奥地利的家园,他们立刻爱上了这片土地。于是就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冯·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但是,他们一直把斯托的这处农庄当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玛利亚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敷使用,于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庄。他们也曾因为不谙社会环境而大吃苦头。1949年,玛利亚将一家人的经历写成了传记,立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当首次有人出价收购她的故事改编**时,玛利亚却被欺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

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并没有使他们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叹,挫折和教训也不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利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然而,1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

你认为影评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国际影评人协会

国际影评人协会,亦称为费比西国际影评联盟(法文: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Presse Cinématographique,简称FIPRESCI;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Critics),该协会于1930年6月在巴黎成立,目前成员遍及50多个国家,目前秘书处设在德国慕尼黑。

国际影评人协会每年都会在世界各地的**节组成自己的评审团,并抢先在**节颁奖大会前一步颁发费比西奖

豆瓣上有哪些牛逼的影评人?

任何良性的文化产业都是处于摇摆状态的,都必然存在着向观众谄媚的“烂片”,同时也存在着曲高和寡的“神作”。没有媚俗的作品攫取金钱,用作产业继续前进的燃料,行业很难发展下去。这时候,我们大众的批评就很有必要。我们不能让烂片不断积耗行业的价值,让烂片简单地就能大肆掘金。我们大众是作品的普通受众,有赞美佳作的和批评烂片的权利,影评人是头部受众,他们更懂得如何表达,可以说他们是我们大众观点的代言人,是我们的发声口之一。影评人的不断发声,带动舆情,可以让**人认认真真地想故事想手法,少一些无趣的俗套,去更好地满足我们观众越来越挑剔的口味,去创造更多的优质头部作品。

一个40岁影评人的**节旅程

张小北 担任过4届评审,2005部**标记,141篇影评,安东,担任过3届评审,4410部**标记,269篇书评、影评,同志亦凡人中文站,担任过4届评审,3265部**标记,25篇影评,米粒,担任过5届评审,3430部**标记,20篇影评。

柏林苍穹下,担任过4届评审,17095部**标记,25篇影评,五色全味,担任过4届评审,3663部**标记,115篇影评。

CyberKnight电子骑士,担任过2届评审,2364部**标记,189篇影评,大奇特(Grinch),担任过5届评审,6251部**标记,115篇影评,艾小柯,担任过3届评审,2820部**标记,347篇影评。

木卫二,担任过2届评审,4103部**标记,9篇影评,内陆飞鱼,担任过5届评审,4161部**标记,211篇影评、书评、乐评。

很欣慰地,在40岁生日这天,还在军校里的Sama君特地请了一天出来跟我聊微信,稍来生日祝福。于是,在第101篇专栏这个巧合的契机,Sama君又来客串一次。

Sama君: 生日快乐啊!师父~

我: 谢谢啊~

Sama君: 我看到师父在微信好友圈晒了一份“40好物”的清单啊!

我: 嗯呐。

Sama君: 让我惊讶的是,**才列了六部,音乐倒是列了15样。

我: 就是。我还算是犯规了,毕竟,像我选了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这样一次都要包含五、六张CD的。

Sama君: 不是还有一套《艾玛》吗?(捂嘴笑)

我: 哈哈!是呀~实在割舍不下,这套也是我搬来四川唯一还留到的。

Sama君: 话说师父在四川生活还顺利吗?

我: 老样子,没有起色。不过还是撑著。

Sama君: 找不到工作吗?

我: 嗯,暂且每个月两千的稿费还是让一家人不愁温饱。没办法,这种生活是自己找的嘛~

Sama君: 师父加油!不过,师父阔别北京那么多年,再回去主要也是为了参加**节吧?

我: 是的。毕业之后,九年没有回去北京了。本来有北电的同学说要临时搞个同学会,不过后来没有搞成,只有个别跟几个同学碰到面。我戏称,九年才回来一次,下次再来北京估计要2028年啦!

Sama君: 哈哈哈!不可能那么久吧~

我: 谁知道呢?

Sama君: 那么,与去年去过的上海**节、海南岛**节相比,北京**节有什么不同的吗?

我: 老实说,上海**节什么情况我现在也记不清了。海南岛比较近一些,且我参加了较多的活动(毕竟片量不多,好像不去参加活动也没啥事好干),所以印象比较深刻。但总之,相较来说,好像上海**节还会在周间白天排片,但北京**节基本只有**资料馆白天也排片,其馀戏院都只有傍晚(六点)开始有排片。

Sama君: 那片量不多吗?

我: 多啊!只是合作的戏院也多,所以一下子铺开来,基本一定会有片子是冲突到,所以我感觉影迷的痛苦应该就是在取舍影片了。

Sama君: 所以基本还是排片策略的问题。

我: 是的,还有一个比较根本的心理:对于观众结构的猜想。我感觉白天不排片的策略基本就是放弃了学生族群。

Sama君: 嗯,这点好像跟台北的**节很不一样。

我: 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城市幅员太大,比较没办法像西门町那样几间戏院串联,影迷要赶场就比较方便了。

Sama君: 北京或上海都没有像西门町这样几间戏院离得很近,有所谓的“**街”这样吗?

我: 似乎是没有的。影城与影城之间都隔得满远,而一家影城可能也就释出一厅(也许最多两厅)给**节。所以简单来说,如果要在同一个晚上看到两三部片,就只能在同一家戏院。

Sama君: 那也要刚好同一个晚上的两三部都是想看的片。

我: 没错,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就在想,是不是排片时多数时候考虑到的是时间长度,而不是影片类型。或许同一个单元的片,可以在同一家戏院的晚上三场排,比如说,影人纪录片,可能对于这一个单元有兴趣的影迷,就能在一个晚上接连看两三部这个单元的片,而不是说同一个时间点,这个单元的片是分散在不同的戏院,这样根本就不可能看全了。

Sama君: 所以因为戏院隔得远、戏院愿意释出的厅少,就基本没有改善的可能性了?

我: 也要看**节那里有没有觉得需要“改善”。我是有提出台北经验,说到他们现在的排片策略基本就是放弃学生族群了。我不知道北京的影迷里头是不是真的没有学生在里头,如果是这样,其实我是非常无法想像的。

Sama君: 所以也没有日场优惠这种方案?

我: 是的,没有。都说周间日场基本没有片可以看,只有资料馆有排片而已。所以按说应该还是要像台北这样,周间日场有优惠,而**节票价本身应该也要低于一般商业片。

Sama君: 所以**节票没有比较便宜?

我: 没有。有时候还更贵。

Sama君: 天呐!这对影迷来说真的是福音吗?

我: 也许我们很难想像。不过我后来想到的是:既然对影迷来说要赶场如此不容易,也可能就减少了可看的量,如此一来,也许就更愿意花钱去买他们可以看的那些场次。简单来说,比如我有十部片非看不可,这样可能要花600元票钱。不过,其中有五部会冲突到,必然看不到。那么我的必看清单只剩五部,预算当然也就缩到剩300元,压力相对小,也就不太会犹豫了,这300肯定要花出去的。

Sama君: 我怎么听起来感觉有点阿Q精神啊……

我: 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尽管我还知道有人整个**节看到四、五十部片的(且有一个我还在台北见过;尽管我与他的品味天差地别),我也是满吃惊的,因为这意味著应该有一些片是他们没那么想看,只因为时间、地点刚好方便,为了冲“业绩”于是还是看的。这件事我去年在上海**节就有感受到了,对于那些冲数量的影迷来说,有可能会顺便看一些本来没有预期要看的片,于是这些冷门片就能搭著热门片的势头多卖几张票。

Sama君: 所以感觉真的没有积极一点的解决方式了……

我: 不尽然。就说我主要对北京的**院分布情况不熟,也不了解他们如何跟影城经营者沟通、合作,所以只能是想像。我是想像说排片的构思可以区域为单位,比如交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的邻近几个影城可以是一个单位。每个这类单位的排片策略可以独立,比如三四家影城,再根据那一区域的潜在观众属性(上班族多呢?还是学生多?什么行业别多些?)去配片,这些片再彼此搭配,周间日场也排,票价可以低一些,让更多学生观众参与。因为我以自己的经验分享过,在2003年的小津百年影展时,我也会因为在同一天内可以排到四到五场(有时三场)想看的片,我就会特地请,一整天都泡在**院。

Sama君: 所以周间日场还是有可能吸引到上班族的。

我: 是的,只要排片理想,我相信请一两天特地去看**的情况应该不会太难。区域排片的好处,应该可以更容易抓到目标对象。比如像在中关村那里,那么多学校,且**学院离那里也不远,就可以在周间日场多排一些片。我印象中去那里看了三场,大概影展方也考虑过那里观众的口味吧。

Sama君: 所以师父应该没有一天内看超过一部的吧?

我: 确实没有。记得有一晚要去看《冥王星时刻》,但我记错时间了,以为是六点开演,去到了戏院才发现是八点20分。那怎么办呢?我就想说不然就看看前一场在演什么。但是,发现不是我感兴趣的片,即使我有VIP证可以,我都还是不想进去看,宁可在附近瞎晃,消磨时间。不过,本来一度要放弃看《冥王星时刻》,想到还要等那么久,看完还得赶紧去赶末班地铁,实在麻烦。

Sama君: 但是师父还是看了这部片吗?

我: 是的,且非常庆幸自己留下来看了,因为它反而是我在**节里看到最喜欢的一部。

Sama君: 哇!难得听到师父夸华语片。

我: 是啊~而它甚至还不是新片,好像去年底有小规模上映过了。

Sama君: 那师父看到梦寐以求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吗?

我: 唉说起这件事就伤心,我在第100篇专栏有讲过了,过几天有发出来我再转给你看好了,这里懒得再说了。总之,看是看了,但没看完,因为为了要赶去一场《未来的未来》主持映前,来的是这部片的制片人,他希望我能提前起码半小时跟他对一下流程,因此提前了半小时离场……

Sama君: 做映前主持有什么好玩的吗?

我: 说到这个,这次就有很深的感触。本来我觉得做映前比较难做,因为不能剧透,在不能剧透的前提下,我是没什么优势的。

Sama君: 也就是说师父无法做拿手的文本分析。

我: 是这样的,我起初就是这么想的。还记得去年在海南岛**节做映后,当时给一位之前去武汉认识的马来西亚导演的作品做映后,经过我夹议夹叙(也就是一方面提问,一方面分析)的主持,很多观众表示有因此比较能看懂这部片。这也是我在台湾带映后的经验来的,在带高中生或小学生做映后赏析时,已经很习惯这样的模式。海南岛**节时这种主持环节感觉也还是挺好的。所以对我来说,映前似乎不好发挥。

Sama君: 那,提前去跟制片人对流程是否真有必要?

我: 起初我也有点抗拒,毕竟我已经有把提问大纲发给他们了嘛!不过,见到面时,发现制片人斋藤优一郎人还满好的,且,在一定程度来说,我也算是有问到一些私货,这在映前主持是没有分享给观众的。

制片人斋藤优一郎和肥内老师(真容)

Sama君: 比如?我记得师父很喜欢《未来的未来》的!

我: 是。比如说那间屋子故意设计成有一些台阶,主要就是要让男孩小训可以透过爬的动作,以这个过程来象征他的成长。不过,我本来很想说,我儿子四岁时好像腿也没这么短,比较难直接想到原来有这层“锻炼”的意图。不过想一想,既然是以细田儿子为蓝图设计的人物,很可能日本人还是比较矮小,所以四岁了爬楼梯还那么吃力……

Sama君: 哈哈哈哈哈!师父这样有点人身攻击啊!

我: 我不是那个意思嘛!另外就是,除了房子之外,原来连片中想像的车站中,有一些不是现成有的新干线列车,也是找来真的列车设计师帮忙设计了现实中没有的列车。这点也满有趣的。

Sama君: 所以找来真正的设计师是为什么?

我: 为了写实。写实是这部关于家族树故事的重要维度。

Sama君: 但是片中又多是想像……

我: 是,比如像超观点问题……但这个我没有私下问制片人,毕竟是制片人,也不是导演。但我有迂回问到类似的,比如我有问说这些想像的影像的真实参照程度,但我是觉得可能这个问题有点辞不达意,总之,确实没有问到我想知道的答案。基本还是含混地说是很写实的,他就开始举一些片中呈现孩子的例子来说明这些都是透过观察细田儿子(他有被带来工作室让大家参考)得到的灵感。

Sama君: 这些也在映前主持时讲到吗?

我: 喔没有,也还是我私下问的。

Sama君: 不过,刚刚师父似乎说是“起初以为映前难做”,所以后来是改观了吗?

我: 对。按我刚刚说的之前的台湾经验或者海南岛经验,我仍相信映后对我来说是很有利的。不过在《武士马拉松》一场有点争议的主持之后,我就改观了。

Sama君: 发生什么事了吗?我没有跟到……且,我发现师父的豆瓣注销了!

我: 注销豆瓣跟这件事没有直接关系。不过,总之就是我在第一场《武士马拉松》的映后主持,因为时间掌握不当(刚好前一天我的表坏了,又不好在台上拿手机出来看时间……),使得开场时我本来让观众想想问题,但最后竟没有留下给观众Q&A的时间。

Sama君: 所以跟来宾(是导演吧?)聊得这么投缘?

我: 相反!还好那天我白天花了一整天时间准备晚上的映后,在那一场也还在戏院中再看了一遍影片(原本是看渣画质、英文字幕的试看档案),确认一些细节后才主持的。但是,导演伯纳德?罗斯其实不太健谈,还好我准备的方向够多,所以即使他常是简答,还是没有空场太久。

结果,变成有些时候我得解释自己的提问,甚至还让批评我的观众以为我很爱这部片且是导演的粉丝。完全是误解啊!一方面我并不爱这部片,觉得后面的转折过于浮面不可信,二方面,在这部片之前,罗斯的片我只看过《永恒的爱人》而已。

Sama君: 很像师父的作风啊!从您的很多文章都以为您对某部片非常推崇。像,我之前有读了您写的《阿丽塔》,没有细想时,也觉得师父怎么突然会喜欢这类影片;但再从文字的蛛丝马迹去看,才发现您其实不爱这部片的。

我: 是的。但,这就是专业度的问题嘛!总之,之所以引起那一场观众的反弹,主要就是……刚看完影片的观众总有很多话要说的。于是,隔天,还是主持《武士马拉松》第二场,我就特别交代工作人员要提醒我时间,起码要留一半时间给观众。当然,情况就如我预料的那样,一些提问也不像提问,倒像是要证明自己看到了什么东西。

Sama君: 情况有比第一场更糟吗?

我: 也不能说更糟,毕竟是观众自己提问,离场的情况有比较严重倒是真的;但这个我倒是不怎么在意的。并且我还在想,既然有一些提问其实跟我已经讲过的还重叠到,那还不如以后干脆全部时间都留给观众好了。

Sama君: 那么,罗斯导演这么不健谈,是不是也不好主持?

我: 当然会有点吃力。不过,我后来倒很能理解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专业。特别是当我自己在写分场大纲时深有体会,当我把元素依序排好之后,其实场与场之间,场本身,都已经被赋予足够的意义了。事实上,要是我,大概也只能讲出很简明的答覆,毕竟,我要讲的话都在作品中了嘛!因此,我后来能理解,当我试图要跟罗斯探讨片中突然出现的一头黑熊的隐喻,他的回答是“一头熊就是一头熊”,我想,当场应该就 搞笑 了吧~

Sama君: 立马被当作**大外行吧?哈!

我: 是。

Sama君: 好在“肥内老师”应该还是有点知名度吧?

我: 错了!几乎完全没有。我等一下转一下微博上一则批评我的博文你就知道了。

Sama君: 所以师父因此觉得映后反而比映前难主持了?

我: 可以这么说哈!不过,不跌一次不长一智,下次我大概知道要怎么应付这种场面了。

Sama君: 抱歉在师父生日这天让您回想起不太愉快的场景。

我: 哈哈别这么说,再说,这篇记录刊登的时候,都不知道生日过多久了呐!

Sama君: 总之,祝师父一切顺心啊!

我: 好的,你也是。

更多专栏

我被这部日本**,深深折服!

大师布努埃尔的故事,竟然被拍成了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