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体》这部**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

2.投资11亿、豆瓣7.9却不受待见?《沙丘》究竟触了谁的逆鳞?

3.高考艺术类编导招生考试的时候会考哪些影片让你写影评啊?如果这部影片没看过怎么办?

2001太空漫游影评800字_2001太空漫游影评视听语言特点

 影评,是对一部**的导演、演员、镜头、摄影、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视听语言、道具作用、转场、剪辑等进行分析和评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地心引力》的影评 篇1

 科幻片历来是美国大导演们钟爱的题材,从多年来较著名的《星球大战》三部曲、《世界大战》、《天煞》,到《阿凡达》、《天际浩劫》、《变形金刚》、《洛杉矶之战》、《异星战场》和《超级战舰》等,情节宏大,人物众多,令人眼花缭乱,大有美国作为地球领袖,作为人类的救世主,引领人类抗御外星人称霸银河的趋势。

 而同样是美国人拍的影片,《地心引力》却反其道而行之,主要讲述在美国太空站,宇航员马特和瑞安博士出舱修复哈勃望远镜时,卫星碎片撞毁了太空站,漂浮在外太空的两人想方设法要回到地球的故事。

 这部科幻片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情节简单,没有一波三折的叙事、没有外星人、没有太空战争、没有人类爱情,人物设计更是简单,绝大多数场景只有一位演员完成——这对中国某些观众而言有些不适应,不大符合主流科幻观众的观赏口味。但是据新闻报称,在中国上映一周累计票房达2个多亿,这又是为什么呢?

 笔者以为,除了本片在技术层面的出色表现、在3D科技视听效果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之外,中国文化元素的大量出现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君不见,影片女主人公最后必须要到中国的空间站“天宫一号”,乘坐“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我们在“天宫一号”的舱内看到,因为失重而穿梭飘浮的古铜钱、乒乓球拍、弥勒佛、回力鞋等,以及“神舟”操控仪表板上的汉字,都使中国观众倍感亲切和自豪。在这部科幻片中,中国飞船成为了美国人的大救星,一向在外太空称王称霸的美国人,最后依靠着中国的科技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产业也在迅速发展,据报道,继2010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国之后,2012年中国**总票房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2013年全国票房正大步向200亿挺进,这些喜人的变化使全球的**业非常重视中国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庞大市场,好莱坞巨资制作的科幻大片也一改历史的套路,放低身段,开始向中国“俯首称臣”。

 所以,近年来美国制作的科幻片也有中国演员参与,《钢铁侠》中挤进了中国面孔;《阿凡达》、《变形金刚4》大量在中国取景,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重要。

 中国的文化元素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早将那些落后的文明成果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比如:书法、国画、脸谱、京剧、印章、剪纸、皮影、戏剧、雕刻;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唐装、旗袍、中山装等,这些都可以对未来的科幻**提供一种创意和思考。

 中国文化元素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无论对于现代还是未来,它们都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世界艺术文化宝库中,它都以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无论中外,优秀的**作品,应该美观、新颖,具有欣赏价值和内涵,触发思考,感动人们。好的设计更是一种突破,引领潮流,承前启后,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给中国文化元素赋予时代的气息。因为,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思想在转变。另外,中国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必须找到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是我们新一代文化工作者、设计师们所要关注的话题。

 笔者以为,在国际一体化的今天,传承和创新的融合并不是简单上的视觉图腾的驾驭,而是文明精神上的赋予和蕴含。放眼未来,我们要制作中国自己的科幻大片,就要立足本国文化,汲取外来精华,经过深层的化解和吸收,才能自然地将文化与**设计融合在一起,使中国元素真正地变成中国制造。

《地心引力》的影评 篇2

 影片从遥远的声音开始,是地面指挥中心和宇航员间的对话,一边说工作一边开着玩笑,氛围看似轻松。这些对话也间接地介绍了影片主角的身份背景以及为什么出现在这里,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镜头从头到尾几乎一致在旋转颠簸中,加上imax的效果,整个**看下来,胃里有些翻腾不休。影片所营造的视觉体验可以用amazing来形容。

 影片的每一个结果都有一个原因为其铺垫,每个危机来的都不突兀。在观影前看了一些对于影片的评价,观影后又看了一些,包括科学硬伤等的评价,但是我认为影片本来就是一个娱乐行为,有些科学的东西没有必要太较真,故事的背景是为了故事想要表达的精神服务的,整个**将女主心理状态的转变表达的非常细致。我认为片名的gravity并不是物理上的地心引力,而是活下来的精神对于人的引力。浩瀚的宇宙,飘渺的星空,梦幻的地球都很美好,但是更美好的是能活着站在我们的地球上,能看见听到他人,不管是亲人还是陌生人。

 影片中克鲁尼的角色描述的很平淡,但是烘托出的人格非常伟大,面对亡的时候平静淡定,还能在走向亡的路上引导女主走向地球。

 女主独自逃生的路上简直是困难重重,但是决定去的时候潜意识里的生存欲望彻底的改变了她,不光改变了当时的她,也改变了以后的她,“不再闷头开车”这句话表达了女主接受自己过去遭遇的不幸,积极走向未来的的心理转变。现在的很多影片基本逃离不了爱情,感觉没有你侬我侬就没有故事,也许是故事背景的需要,也许就是美国**较国产**的思想先进性。宇航员间对于生命的尊重比任何一个所谓的爱情拥吻都更令人悲伤和感动,女主作为渺小的人类回到地球mother的那一刻,手中握住的沙子就等于是最宝贵的礼物,重新感受地心引力的女主心中定是无比的幸福。

 观影后,觉得宇航员真的非常伟大,不管影片是否有夸大或是不实,但是相信宇航员每一次的升空都是一次生征程。也许去并不可怕,但是可怕的是孤独的去。不管我们抱怨活着有多累多烦恼,但是潜意识当中对于生命的渴望程度可能真的.只有到了生边缘才能体会。虽然影片的负面评论不少,但是从我看来,神州天宫发射也没有这一部影片让我对航天事业和这些知识这么关心过。至少在我看来影片是成功的,引起了我对生命和亡的思考,对于宇航员的崇敬,对于地球的热爱,以及对于这个领域知识的渴望。

《地心引力》的影评 篇3

 年末收官,各类影片如雨后春笋,但是至今佳作不多。《地心引力》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一枚强心针,让人大呼过瘾。一种首次体验的观影模式,RealD6FL更是犹如让观影者身临其境,逼真的效果一度让人感觉好像置身其中。在科幻大片的领域中,佩上如此爽到爆的观影方式,绝对是珠联璧合,最终的结果就是美不胜收。

 进入正题,赞美了《地心引力》的特效之外。不得不说的是影片传递的正能量,以及想要表达的一种人生观。换言之,女主角对生的欲望,感动天感动地。浩瀚宇宙,人类如此渺小,如同海中一叶扁舟。因此随便一点风浪,就可以掀翻扁舟,而太空中求生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面对不敢想象的孤寂,面对人生最大的挑战,面对就在面前的神,面对一步差错就将永远离开人士,一切一切的困难,将片中女主角逼到了亡的边缘线上。但临危不惧,在错乱之后,整理好心智,用不能完成的方式对自己进行了救赎,重新回到地球,可歌可泣。整个过程,你不得不惊叹,人类求生的本能究竟是有多么强烈。()看过《地心历险记》等等一类的求生影片,每一次都会因为最后主角们的成功,而由衷的送上赞美。在生活种种困境中,保持一种正能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可望而不可及。

 其实除了对《地心引力》女主角生的欲望感到赞叹之外,另外影片中的亡更是可歌可泣。当宇航员方特乐观的心态突然迎来神之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放手,任自己漂浮在太空中,让自己的同伴有了生存的空间,而自己却最终尸骨无存。

 这是一种怎样的魄力和决绝,在那一瞬间,需要做出最重要决定的一瞬间,方特几乎没有任何的考虑,他用他的点燃了女主角求生的欲望,将**想要渲染的人文情怀,达到了制高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做出果断的决定,但是我们却往往犹豫不决,优柔寡断,错过了最佳时机,以及转瞬即逝的机会。

 但影片中的方特,不得不让人赞叹他的洒脱与精神。在那么短暂的时间里,他坐怀不乱,乐观的生活精神,即便说神即将来临,他可以从容应对,更可以轻松决定自己的亡。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宇航员,他深知自己在那种情形下,已经成为“拖油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撒手。

 《地心引力》故事很简单,人物很简单。但是从生与的两种极端,展现了人类的欲望,求生当中,必须有的决绝的那种意志。换言之,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生的希望,但是危机时刻,也许你的洒脱就会成为一种他人生的解药。

《地心引力》的影评 篇4

 虽然科幻大作《星际穿越》与轻喜剧《火星救援》等大热的科幻大片将太空题材发展到了太空科幻的又一高度,但也动摇不了坐拥七项奥斯卡大奖的《地心引力》的地位。《地心引力》引领了太空科幻的潮流,有着一定的开创性和示范性。

 故事设计上,本片运用最简单的线性叙事方式,完整精彩地讲述了一个没有复杂的剧情、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的、一开头就能猜中结局的,关于存活的故事。故事剧情之简单,却又高潮迭起。辽阔浩瀚的宇宙里,生命是何其渺小,温度、空气、失重、水,太空无须动一个指头,就能把生命捏得粉碎。一个人,要在这无垠的太空里抓住救命稻草,独立存活下来。这是这九十分钟里,我们唯一陪伴主角做的事。因此,《地心引力》在视觉上努力创造奇观,听觉上巧妙运用蒙太奇,在心理上也做了足够的冲击。太阳镶在地平线上,安静燃烧的极光,海洋上庞大的流云,都从别样的角度带来视觉新鲜感。漂浮着的斯通,如脐带般的扣带,在太空舱里形成一个美妙的子宫,是精彩的设计。在寂寥壮丽的太空里,队友陆续去,一个人的存活历程是最明显而简单的戏剧悬念。

 不难看出,本片在台词和人物设定上,都有好莱坞式的雕琢,创意差强人意,但能流畅地让故事前后呼应。斯通丧女,队友马特爱开玩笑和絮叨,因而设计了女主角幻象、马特未讲完的笑话来唤起遗憾情绪,自然发展了女主角放弃等决定背水一战的剧情。

 本片在画面上的调度也足够出彩。从影评一开始便用一个长达12分钟的镜头,欣赏了美丽的太空奇观,介绍了故事的人物、地点和时空,还完整记录了第一个冲突发生的前因后果。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导演也少用蒙太奇来拼接,尽量用产镜头来创造有机空间,甚至完成了第三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的无缝衔接。

 全篇虽然一字未提地心引力,但却处处表现。九十分钟里,女主角斯通一直在追寻着无形的引力,她对女儿的思念引领她活下去,她的队友要求她活下去,她的求生本能激励她必须活下去。

 但不得不说,《地心引力》一片中存在着不到位的讲述。导演尽量使用一些拍摄太空何其壮美的镜头,来表现生命在此是何其的孤独,但是紧张而富有悬念的剧情,使得观众的注意力无法从主角所在的困境里根本性地转移,从而让孤独感表现不够充分。(唯一紧张感缓解之处,又用了“太空子宫”的画面设计。)此外,单线的剧情结构虽然能有效补充孤独感的表达,但却会使观众产生欲求不满之感。好在《星际穿越》和《火星救援》分别恰如其分地补充了这两不足:《星级穿越》用精湛的视觉特技,并在情节缓和处多次设计大远景、采取《地心引力》交响乐配乐手法并发展到极致,与静音交替运用,完美地呈现了生命的孤独和宇宙的寂静壮美;《火星救援》依赖原著小说的双线剧情,从火星上和地球上两种记叙和观察,饱满了剧情,填充了票房商业元素,又表现了《拯救大兵瑞恩》般人道主义情怀。

《地心引力》的影评 篇5

 《地心引力》是一部典型的将科幻类型与灾难类型揉和的作品,但和二十世纪科幻灾难片常见的末日类型不同,《地心引力》的灾难并非《人类之子》、《忧郁症》或《完美感觉》中的天灾,而是近地轨道垃圾所引发的的人祸,这一灾难也并未指向人类的毁灭。但《地心引力》仍然是一部在主旨上充斥着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它仍然指向的是对现代主义所造就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片中,空间站被毁让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倒退十数年,而环绕着地球、犹如一张旋转天幕的宇宙垃圾,也让人类在短时期内失去了进行二十一世纪最常规也是仅存的宇宙活动——空间站科研——的可能性,且片中所展现的科技似乎对清理这些高速飞行的怪物也无能为力。因此,尽管结局中女主瑞恩成功的逃回了地球,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却遭遇了悲剧的末日,而之后是否能够重建仍未可知,人类宇宙探索的脆弱和艰难是全篇最重要的基调。而同时,人类在宇宙探索中的渺小无助与逃回地球旅程中的顽强又相对应:当女主在失重的宇宙中迷失时,她无助、恐惧;当女主利用天宫号、追随引力飞向了地球的怀抱时,她最终顽强从水中脱出,获得了重生。有些讽刺的是,环绕地球的太空垃圾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与坠向地球的女主做加速运动所需的拉力,都是由地心引力所提供的,这种亘古不变的、犹如生活永恒的背景一般的宇宙规则,既能够让人类活动的结果成为灾难,也能拯救人类自身,这使得人类在影片中的抗争显得既伟大,又无助。

 《地心引力》这部片子所展现的时代风貌确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在经历了冷战时期对宇宙大探索的鼓励以后,人类的目光最终仍然转回了地球,被地球的“引力”所牢牢吸引着、禁锢着。现在的人们希望追寻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的丰足进步,而宇宙探索的脚步已经停滞甚至倒退。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如《飞向太空》、《太空漫游2001》等积极探索的影片不再具备社会条件(事实上,在这些影片的年代,如何回到地球甚至不是一个需要刻意讨论的问题,因为它们剑指的是开拓宇宙的命题)。在我们当下的年代,即使是以探索宇宙为主线的宇宙片《星际穿越》里,主角也是被逼无奈才会选择离开地球,而最近热映的《火星救援》,就更是一场出击宇宙失利后拼命回到地球的故事。后现代主义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从征服者变为普通一员,地球作为宇宙中一颗理应并不少见、但目前而言仍是人类唯一庇护所的宜居行星,对人类的意义骤然提升。近来科幻片中经常出现的对地球毁灭的末日的想象,和《地心引力》等影片中对在宇宙中遇到危难后如何回到地球的想象,实际上都源于人类对地球的心理情感的转变。地球对现阶段人类的“引力”越来越大了。

 不过,《地心引力》之所以能够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取得全球票房超过七亿的商业成绩,对时代心理的洞察固然重要,但首先还要归功于它的奇观制造:以阿方索极为擅长的长镜头为代表,《地心引力》的拍摄效果令人惊叹,全篇只应用了156个镜头,却创造了令人震撼的视觉体验。数码奇观的宇宙世界和当时方兴未艾的3D影院结合,让观众震动不已。其实,《地心引力》的剧情本较为简单,事实上,这样的单线程的逃亡剧情甚至有些缺乏张力,也脱离了好莱坞灾难片的常态:在《2012》或者《末日崩塌》这类影片的逃生中,核心家庭被作为重要的描述对象,这使得影片在亲情描绘的基础上,拥有许多讨观众喜爱、夺观众眼球的桥段可用。但《地心引力》中大都是封闭的空间、孤独的逃亡,使得将影片拍摄得令人印象深刻更为困难。但在阿方索的执导下,宇宙广大空间的静谧、孤独、优雅,灾难袭来时的急速、恐怖与人类的无助,都展现的淋漓尽致。开场前十三分钟的长镜头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宇宙的广袤无边、静谧孤独直接的展现在人们眼前。无空气的窒息感、孤独而寂静带来的压抑感让人不敢呼吸。开头的蓝色星球平静美丽,随后便出现了在空旷空间中显得渺小无比的宇航员和哈博望远镜,整个镜头犹如缓缓展开的画卷,有种震撼之美,让坐在影院的、大部分没有在宇宙中回望地球的经历的人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心引力》拍摄技巧的运用在多处都令人惊异:女主被抛在太空空间的时候,呼吸的急促、旋转的空间、不断变换的主客体视角、黑暗的背景,都让观众共感到了女主的慌乱无助,极度不安;在国际空间站内巡游求助时,明显能够感到探寻的步伐因为无重力而变得缓慢,这种“慢节奏”的镜头感与时不时会出现的“刺激点”——譬如突然喷发的一点火花——结合,不仅让观众心跳加速,还能深刻的体会到在无重力环境下,人类宇宙探索之路的步履维艰。可以说,《地心引力》的数码奇观,在制造真实而惊心动魄的灾难的同时,也承担了一个关键的意义传递的任务:《地心引力》本身讲述的是一个成功逃脱灾难的女英雄故事,可它却也需要让观众感到对宇宙空间的敬畏。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地心引力》的长镜头相比于导演的前作《人类之子》而言,更多了一些商业意味,追求制造奇景,而非纪录片感,这也是阿方索对好莱坞科幻类型片的一种妥协。但是,从《地心引力》这些登峰造极的奇观中,我们仍能看出导演的人文诉求。

 这种人文诉求有时并未在简单的剧情线中诉诸于文字对白。几条被这些镜头所串联起来的暗喻线,在许多影评中都有提及:女主角刚刚进入国际空间站时的旋转镜头,犹如胚胎在母体中般,连接带就如脐带,坠入水中,便是羊水破裂;最后一幕水中脱困,从水中到地上,象征着地球上的生命进化是从水中来到了陆地上,而先爬行后站立,则意味着动物从爬行变为了直立。宇宙对生命的无情,与生命回归地球时的生生不息对应,似乎暗示着作为宇宙共同的婴儿的人类,最终总是要回到地球,它永远是我们最好的庇护所。

 而同时,在剧情设置中,《地心引力》也有颇多值得讨论的地方:男主与女主的设定就是其中之一。男主完美近乎圣人,幽默乐观,不畏自我牺牲,亡临近时,仍然优雅、平静。而女主的性格与身份则一下子显得“俗气”许多:会懦弱、逃避、悲伤,甚至是一个未能成功养育自己孩子的失败妈妈,她会被广播中婴儿、狗与陌生人的声音感动,也会因为亡而恐惧,甚至一度企图自杀。这不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千里回家找到儿女妻子团圆”的故事,也不是一个“核心家庭共渡难关成功生还”的故事,好莱坞式的英雄似乎并没有真正出现、让故事圆满结局:完人在宇宙中因为意外而去,一个普通甚至怯懦的人却在种种幸运中存活下来,而这位普通人即使到了最后,也是靠着幻觉的鼓励才能下定决意,完成这场获救之旅,可她的精神悲哀,却并没有在剧情内得到真正的救赎,她只是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这也是一个令人思索的暗喻:乐观主义、乌托邦主义、扩张主义的思想已经在上个世纪,后现代主义的反思中,人类脱下了万物之灵的画皮,成了宇宙中普通的一个种族,面对自己的渺小、懦弱,面对自己在茫茫宇宙中生存的困境,最终,在或许是幻觉、但至少已经自觉到那是幻觉的自我鼓励中,还是坚强的站了起来,尽管亡的阴影、无法真正探索和理解宇宙的不安都没有真正散去,可是仍然保持着一搏的勇气。《地心引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描绘了如今人类的精神图景。

 总的来说,《地心引力》是一部佳作,它绝佳的拍摄技巧让人体味到宇宙的可畏可敬,而它内涵的人文情怀,也诉说着后现代时期人类内心的焦虑与勇气。

《地心引力》的影评 篇6

 现在只剩下了两个结局,要么我成为一个传奇回到地球,要么在十分钟后化为灰烬。无论哪种结局,我都已经做好准备,坦然面对。因为不管哪个结局,这都会是一段非凡的旅程!

 ——《地心引力》台词

 门外汉看**,好与不好通常取决于观众的个人喜好,或**是否巧妙地煽情,是否能引起共鸣。如果要看《地心引力》,最好还是选择IMAX厅。本片依赖宽大的屏幕与震撼的音响,以增强观影人的带入感,激发其全身的感觉细胞。如果观影人对**抱有“感动”或“刺激”或“意外”等情绪的期待,也许会深深的失望。本片并未讲述一个足够丰满、催人泪下的故事,也绝非展现一段人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心路历程,更不是铺陈一副宏伟天然的风景画卷(相反,其中的景色也许都是特效)。**所描绘的是常人永远无法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失重、旋转、缺氧、碰撞、恐惧、无助、孤独、卑微、放弃、永恒、拼一搏。它们并不源自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但绝大多数人却只能通过想象获取,这本身就很特别。

 **开篇,身为女主的宇航员瑞恩和她的同伴马特在美国太空站外修复望远镜。没有空气的宇宙像无孔不入的液体,温柔的包裹着宇航员。后者因失重而飘来荡去,像深海中跳跃的水母,无拘无束。忽而画面旋转,一时间蓝色的星球在上,闪烁的星空在下,苍茫浩渺,万籁俱寂,唯有瑞恩在宇航服中有节奏的呼吸声,夹杂着对讲机中马特喋喋不休的废话。

 “你每天下班都干什么?”

 “听收音机。”

 “听什么台?国家新闻频道?古典音乐频道?流行音乐频道?”

 “随便,没人说话就行。”

 “随便,没人说话就行。”瑞恩轻易做出的回答,却成为本片最伤感的预言。当人类失去了空间站的保护,脱离大气束缚的自由成了致命的危机。亲眼目睹马特放开栓在身上的绳子,一点一点飘向宇宙深处,直到距离切断了对讲机的信号,直到他消失在广袤无情的黑暗中。巨大的孤寂感笼罩着银幕内外。孤独的形式或来由不止一种。比如《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源自巨大而徒劳的奋斗,和事先注定会时过境迁的繁荣,从生于凡尘始,到灵魂覆灭终,周而复始。而《地心引力》中的孤独,恰似其字面意思,纯粹且绝对的形单影只。其中一个场景,给我以深深的震撼。那是主角坐在太空舱里,对着无线电一遍遍大声的喊着“请回答”!随着镜头从舱内拉出的瞬间,主角声嘶力竭的喊声被浩瀚的宇宙吞没,她无助的表情连同整个机舱都在画面拉远的过程中急剧缩小。在宇宙绝对的公正下,人类深刻的、庞大的恐惧变得及其微不足道,所有难忘的快乐与逝去的悲怆,那些活跃的生命与蓬勃的希望,竟与亿万粒微小的尘埃,无异!还能怎样更绝望!

 当瑞恩做梦一般经历了几场濒的绝境,甚至在天宫号空间站被卫星碎片群强烈碰撞,电光火石,转瞬即毁的前一秒,她还在神舟号里纠结的寻找启动键。“现在只剩下了两个结局,要么我成为一个传奇回到地球,要么在十分钟后化为灰烬。无论哪种结局,我都已经做好准备,坦然面对。因为不管哪个结局,这都会是一段非凡的旅程!”随后,她成功启动神州号脱离空间站,冲破大气层,飞速落向地球。燃烧的机舱拖着火红色的尾巴,像即将耗尽生命的流星在阐释最后的精彩。此刻她仍不能确定自己能否幸存。

 最后,瑞恩落在一座湖中,她机敏的打开机舱,脱去宇航服,浮出水面,游到岸边。尚未习惯地心引力的她甚至站不起来,只能趴在湿润的岸边,用手捏一把褐色的沙土,展露从未有过的笑容,似乎是在证明她终于回到了地球。地球并不温柔,它一直都充斥着各种危险,地震、海啸、火山、塌方、洪水甚至猛兽都威胁着人类的脆弱的生命。也许人类本身是否存在,地球根本不在乎,宇宙根本不在乎。但本片最后的场景,让我深刻的感觉到,地球看似寻常的地心引力和大气层,却是人类永远无法逃离的束缚和保护。

 你需要放下期待,平复情绪,打开全身的细胞,接受全新的体验!

《超体》这部**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

以前写过篇影评,楼主参考节选借鉴吧

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我最喜欢的**之一,所以对他的这部《告白》也充满期待。昨夜观罢,果然十分中意。

高分**向来不乏恶评,但很少看到四五星为主的**,有用短评前两页一半左右都给一星两星。更有些难以理解的是,给差评的多是观影量2000+的达人。这甚至让我怀疑自己的审美和口味。

我认为《告白》是一部很风格化的**,尤其其摄影、剪辑、配乐。不同于以往线性故事的规整,**通过老师、少年A、少年B、B母亲、班长五个人的视角呈现。也不是一般的多个小故事一个个娓娓道来,五个主观视角通过大量内心独白,互相交错、穿插,时而闪回、闪前,并且反复使用各种变速镜头,使用短短几帧的插入镜头,声音处理也颇为非现实化。

这些元素所构成的一部**,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夸张、做作。我却觉得正是它们如此刻意,才十分迎合这部**的主题所在——生命的价值、童年的创伤、成长的畸形、亲情的缺失、道德的底线、社会的责任。

我们也能发现很多前作《松子》里的影子,即用喜剧的方式呈现悲剧:比如开篇老师讲完冗长的残酷告白,最后告诫大家“春暖花开、珍惜春光”,并配以温暖励志的音乐;又如少年B的主观段落,在其堕落颓废的过程中,却应用滑稽的音乐音效。由此反而更突出故事的悲剧性。再如《松子》对于光影、色彩运用的大胆,《告白》的摄影正是出自同一手笔。

“中岛哲也本来就是拍MV出生的。可是**叙事运用的如此粗俗愚蠢着实让人费解。关了画面,就着音乐和字幕一样可以看,算是可悲么?”

拍MV、拍故事**,都最忌讳声音说什么,画面就是什么。唱一句玫瑰花,画面上就是朵玫瑰花。

然而,《告白》并不是这位影评人所说声画一致,乃至于忽略画面也能陈述故事。在**中,有许多镜头经过刻意地安排,造成声画的冲突:比如少年A杀女友镜头的闪前(但这里讲述的是其与母亲的童年故事),少年A落刀之处,却是母亲小时候拆开玩具散落的零件。而这显然不是仅仅依靠声音和字幕能呈现的了的。

按这位仁兄的意思,侯麦的所有作品都转成mp3当广播剧听好了。“算是可悲么?”

“神作。各种(无趣的)翻转,各种(一般的)扭曲。各种战正太(重点)。竟然还卖腐。而且你们是在拍mtv吗。真是给力啊。”

“翻转”,如果是指镜头的倒放,只出现在少年A的倒放钟小发明里,一算不上“各种”,二也不“无趣”,时光倒流的想象和其中母亲的眼泪,呈现出顺序故事里无法表达的幻觉。

“扭曲”,如果是指镜头的畸变,以及深焦的运用等手法,确实是占了很大比重,这也是这片子摄影惊为天人之处。但既然都说是“扭曲”了,又怎么“一般”了呢?莫不是说表达的情绪一般?个人认为,扭曲的镜头大多是衔接主情节的桥段,渲染气氛的作用还是达到了。

至于“战正太”和“卖腐”,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好说。心中有佛,看人即佛;心中有屎,看人即屎。

“这样的大垃圾为何会有这麼多人给五星... 可怜的radiohead和boris给活活。开场不久便被他毫无意义又造作又恶心的镜头和剪接和调度给打败。幼稚。无聊。散场也不过换来冷笑连连。”

**大胆、形式化、风格化的镜头、剪辑、调度特色在前面说过了,正如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中岛哲也有着他的风格化视听——从《松子》艳丽、怪诞的残酷童话到《告白》夸张、大胆的灰色故事。也许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强求不得。但radiohead和boris的音乐,阴暗、隐晦、内敛、沉静、爆发,放在**里不但不显突兀,而且配合情绪,把握节奏,恰到好处。如果从一开始带着敌意去看待一部作品,往往就把所有内容都扭曲。

幼稚和无聊——我觉得要么是这位影评人对各种故事模式深谙于心,要么是我太单纯天真以至于以为《告白》的情节转变还是挺戏剧性的。从最开始的闹剧,到一个口述故事,利落收场,接着少年A、B的改变,期间揭露了成长的畸形、沟通的缺失,女班长的线索式推动情节,最后老师的预谋,复仇,一步步浮出水面。一步错,步步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为了自己的权利抗争——夸张地说,这简直有《罗生门》的神韵。

“伪善,自恋,愚蠢,令人生厌,我所指的不是内里的角色和关系,而是导演在这部**里所做的一切,连最基本的说故事能力(**语言的运用)也可以不理,连绵不断的音乐(但不是配乐和声音的运用)和构图(不是影象,只是再苍白无力的图像)制作出一部极度愚蠢的复仇故事”

说故事的能力不一定只是规范地线性向前,正像上一段说过的,这是一个很完整、并且曲折的故事,这位朋友也默认了其中的角色和关系,既然故事讲明白了,又怎么能说没有说故事的能力呢?至于没有**语言的应用,又批评人家的声音和影像,声音和影像不就是**语言么?

**分为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告白》显然偏向于后者,极少出现嘈杂的环境声,大量采用后期配音,加入情绪化的音乐,呈现符号形式化的声音风格,有张有驰,有疏有密。

片中几处平行蒙太奇配合独白旁白,造成不存在的对白假象,体现人物各自内心的孤独和沟通的无力。这不是一个没有情怀思想的导演会呈现出来的,何以不能称为影像?

《2001太空漫游》一样是不按逻辑讲故事,大篇幅音乐,风格化影像。它可以成为科幻片经典和关于科技、未来的隐喻。《告白》何不能看做是对于生命、道德的隐喻?

诚然,这部**并非完美。在很多阅片如云的影评人面前,我的见识更是短浅鄙陋。但我觉得这不是一部应该被差评到一星两星的**。现在**的评分趋向极端化,不喜欢的就直接一星。这也是个人的事情,无可非议。但三思而后行的理性态度还是应该有的,毕竟,别人的声音也许能帮助发现自己的盲点。

推荐《告白》,推荐中岛哲也,及其前作《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生命真的是重要的吗?”

——中岛哲也在《松子》里已经回答:“生而为人,对不起。”对不起过后,我们怎么对待自己,永远是选择不到的选择。如同《松子》的结尾“我回来了”“欢迎回来”的返璞归真,又仿佛《告白》的最后一句“开玩笑啦”的灰飞烟灭。生和,就这样对立地站在同一个终点。

投资11亿、豆瓣7.9却不受待见?《沙丘》究竟触了谁的逆鳞?

《超体》这部**来探讨人的生命之处和生命高点,以及人脑如果被开发到100%会是什么样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脑部开发也只是10%,如果开发到100%会是怎样,所有的人一般都会有这种问题。

导演用自己的理解在一部**中呈现了出来,借助旋律的画面和高级的视听语言,让我们对人类发展进行了初探。

扩展资料

1、幕后花絮

吕克·贝松曾把该片描述为“《这个杀手不太冷》+《盗梦空间》+《2001太空漫游》”,影片中不少镜头是在向那三部经典致敬。

尽管不少媒体报道声称,最初安吉丽娜·朱莉接演了这部影片,但这一说法遭到导演本人否认。他仅仅面试了几名女演员之后就被斯嘉丽·约翰逊的表现打动。

片中露西出现在时代广场的时候,穿过她的肩膀可以看到一块为《别惹我》打广告的广告牌。那是吕克·贝松在该片之前执导的影片。

2、影片评价

虽非改编自任何一部漫画,但《超体》却堪称长久以来最棒的漫画式**,它结合了吕克·贝松的经典与昆丁·塔伦蒂诺的疯狂,而且带有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和泰伦斯·马利克《生命之树》在视觉上的神秘性。(《奥斯汀纪事报》)

影片情节大胆,视觉冒险,虽时而搞笑,却从不拖泥带水,总体非常抓人。90分钟的**,百分之一百的娱乐。(《华尔街日报》)

在约翰逊**的助力下,贝松的娱乐感持续运转。他人可能是一个混蛋,但他确实也是一个可靠的艺人。(《纽约时报》评)

百度百科-超体

高考艺术类编导招生考试的时候会考哪些影片让你写影评啊?如果这部影片没看过怎么办?

本周末才在内地市场正式上映的《沙丘》,看来注定成为一部口碑冰火两重天的**。

在全球首映后,它被誉为科幻神作,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则被影评界期待成为下一个库布里克。很多网友可能不知道库布里克是谁,总之是好莱坞绝世无双的**天才就对了。

影片在中美两大市场上映前,全球票房已经轻松突破1亿美元,在国外烂番茄口碑新鲜度89%,豆瓣提前开分了,高达7.9分!同为科幻片的《流浪地球》豆瓣评分也是7.9。《长津湖》是7.6分。

无论怎么看,这部由甜茶主演、耗资1.65亿美元(约11亿人民币)的好莱坞经典科幻文学改编巨作,都正在朝科幻神作的方向迈进,但它很明显在国内普通观众这里吃了瘪。

不管这些给予**差评的观众是怎么看到影片的,通过点映,海外观影还是别的方式,结果就是很多观众给出了和豆瓣网友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星差评。

最有代表性的评论是: 影片“沉闷催眠,昏昏欲睡”。

审美从来都是多元化的,对于《沙丘》的硬科幻题材和复杂剧情,人们当然有不感兴趣甚至不喜欢的权利。

但为什么一部还没上映的**,就已经在影迷中产生差异天差地别的评价?这到底是科幻神作的失败还是审美的差异?这会是又一部在中国市场遭遇票房滑铁卢的好莱坞科幻大片吗?

是时候说道说道了。

先说说什么是《沙丘》。

影片改编自1965年弗兰克·赫伯特的同名小说,一共出版过6本,最经典也最负盛名的是第一本,该书当年即获得星云奖,次年获得了雨果奖,还影响了《星球大战》、《星际迷航》、《权力的 游戏 》和《风之谷》等等后世作品,总之,就是个超级大IP。

**《沙丘》拍的是第一本的上半部。

《沙丘》故事主要发生在遥远的未来,一颗名叫厄拉科斯的沙丘星球,除了一望无尽的沙漠,还盛产一种全宇宙都为之疯狂的香料资源,小说最著名那句话就是: 谁掌控了香料,谁就掌握了宇宙。

原本沙丘星球是在本片主角的哈克南家族手里,但皇帝想要搞事情,故意让另一大家族厄崔迪家族掌管沙丘星球香料开采权,然后坐山观虎斗,顺便拿掉哈克南家族这个心腹之患。

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想把这部宏大的传奇故事搬上银幕,可是名导大卫·林奇1984年拍摄的《沙丘》票房惨败,林奇本人对作品也并不满意。

后来大导演亚利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也曾试图改编这本书,但干了多年,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的前期制作成本的,**连影子都没有。原因就是把《沙丘》小说压成一部**太难了,**界都认为要把那些繁杂的世界观设定拍成一个通俗易懂的科幻故事,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直到天选之子维伦纽瓦出现。

这位近年来的好莱坞科幻界头号新人,本就是《沙丘》原著的忠粉,拍完《银翼杀手2049》,华纳不但给了他1.65亿美元预算,还给了他梦幻般的全明星卡司阵容,“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饰演男主保罗,“天启”奥斯卡·伊萨克饰演雷托公爵,碟中谍女主丽贝卡·弗格森饰演杰西卡夫人,

“毁灭者德克斯”戴夫·巴蒂斯塔饰演野兽拉班,“海王”杰森·莫玛饰演邓肯,

还有“灭霸”乔什·布洛林和哈维尔·巴登等等大明星,当然,还有张震饰演的岳医生。

结果,简单点说,他拍出了一部《银翼杀手》版的《权力的 游戏 》。

影片沿袭了太空歌剧的宿命论传统,融合了各种视觉奇观,加上高超的剪辑和汉斯季默的音乐,编织出一个沉浸式的史诗世界。

影片的高口碑肯定不是瞎掰的,这确实是一部科幻迷看了会由衷觉得“**能被发明出来真是太好了”的作品。

还有人会觉得维伦纽瓦开启了本世纪第三个十年最震撼的科幻系列,这就是影片科幻神作说法的来由。

但现在很多中国影迷说: 啥科幻神作,一上来就把我看睡了。

为什么科幻神作到了中国影迷这里玩不转了?

简单三点:第一,绝对不能看盗版。

为什么呢,这里不探讨正版伦理的问题,而是只要在手机甚至电脑上看盗版,不管多高清的画质,基本一定会睡着。

因为**不单是为大银幕拍的,甚至是为IMAX专门打造的,你看盗版,等于自动把**最美的部分过滤掉了,还骂**催眠,那肯定是是不公道的,导演没想让你在手机上看啊。

好,那我看正版,是不是就一定能感受到科幻神作了呢?也不一定,因为还有第二点:

影片优点很多,但未必对的上中国观众的胃口。

**最大的优点,就是宣传文案写的,“带来了一次超凡的视听盛宴,营造出一种极具沉浸感的视听体验。”

视觉沉浸感,确实很绝。

作为一部科幻大片,影片90%以上的场景,都是靠实景拍摄,尤其是沙漠部分。导演维伦纽瓦从头到尾都想跟观众来真的,给的都是硬货,就是要带观众从光、风、沙尘这些大自然的启迪来切实感受沙丘世界。

**拍得确实很美,维伦纽瓦的个人风格也得到了延续,概念设计、视听语言,包括演员的表演风格都是统一的,呈现出一种恢弘、苍凉、大气的美感。

无论神秘厄拉科斯的无边沙海、哈克南星球、黄金流沙、沙虫漩涡,还是精致的室内空间,再到各种未来造物,奇观不绝。尤其是沙丘星球真正主人沙虫的出场,耗时一年打造的沙虫特效,在大银幕上看绝对是实打实的视听奇观。

所以对于喜欢这一口的观众来说,影片的艺术风格和摄影剪辑堪称神级,独属于沙丘世界的氛围营造独一无二,服化道究极用心,史诗气势磅礴,节奏张弛有度,让人沉浸深陷在导演和原作共同构建的科幻氛围里,而且主演甜茶和他的每一次梦境和浮现的预言都美到窒息。

而且演员表现都不俗。

甜茶饰演的保罗,略显稚嫩的脸蛋却有着深沉阴郁的眼神,前半段的脆弱纤细感和后段的转变都拿捏到位,原著党可以满意。

巴蒂斯塔饰演的拉班也很惊喜,从他的第一场戏第一句台词,观众就会忘掉《银河护卫队》了。

咱们张震的岳医生,也不是过场角色,而是有着完整角色弧光的本片头号叛徒,最后也是全片命运最悲催的角色, 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叛徒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优点一大堆,为何许多观众对**的评价却不那么客气?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有很好的技术,很好的画面效果,优秀的配乐,但从通俗意义上讲,它确实不够好看。

对普通观众来说,影片有点儿云里雾里。

影片故事其实延续了科幻**常见的一种主题——“救世主”。

《沙丘》所有角色都是围绕少主保罗这个核心,因为他是“天选之子”。

沙丘原著的世界观非常庞大,人物角色众多,还有存在于不同星球上的形形色色独特的生态系统,而且涉及到政治、宗教、生态学、人类学等各个领域,所以被称为“科幻圣经”,但没看过原著的话,故事中家族的名字,角色的名字,甚至星球的名字实在是太难记了。

而且故事没开始多久,就开始了漫长的文戏,一开始是宫斗。

但宫斗你懂的,哪怕是《权力的 游戏 》在国内宫斗剧里也只算初级入门水平,这几大家族斗得你我活,一家要把另一家灭门的故事,对于国内观众太小儿科了。

等到故事开始讲述少主的成长,男主就开始各种做梦,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尤其是在电脑和手机前看盗版的朋友,基本都倒在了这些戏份里。

好不容易熬到沙虫出现,**也快结束了。

最终,这让《沙丘》处于尴尬境地,因为就算是原著铁粉其实也很难概括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说是「一个史诗般的家庭故事」?好像又什么也没说。

因为这不是一本容易向外行解释的书。

结果就是**已经努力迁就普通观众了,普通观众还是觉得不知所云。

神神叨叨的人物,一点都不燃的情节,把科幻片拍成文艺片的手法,对于喜欢的观众来说,影片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但以好莱坞的标准来判断,影片就是完全不及格。

所以影片到底为什么触到了中国观众的逆鳞?

答案是成也维伦纽瓦,败也维伦纽瓦。

归根到底,维伦纽瓦的个人风格和美学铸就了影片内核,好莱坞工业体系反倒成了影片的包装盒。

他打造下的影片,风格偏向古典太空歌剧,喜欢这种风格就觉得浑厚大气壮观史诗,不喜欢这种风格就会觉得故弄玄虚高深晦涩。

原著小说之所以难改,也是因为小说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世界构建——恰恰阻碍了它被搬上大银幕。

到了维伦纽瓦这里,他2016年的《降临》和2017年的《银翼杀手2049》,就是在外媒口碑爆棚,一进入中国市场票房水土不服的好莱坞科幻片代表作, 一个高逼格的科幻片导演,遇上普通人看不懂的科幻圣经《沙丘》,结果可想而知。

《指环王》原著已经比《沙丘》通俗好看很多,但之前《指环王》重映,观众还吐槽“一个破戒指送了三个小时”,其实这破戒指送了9个小时。

习惯看短视频三秒没看到重点就切换的新一代观众,连《指环王》都忍不了,怎么可能忍得了《沙丘》。

有好评说,“在各种廉价爆米花**充斥主流商业片的今天,还能看到这么一部如此古典叙事且代表着好莱坞最高制作水准的巨作,简直就如同目睹恐龙再次横行于地球” 。

说得没错,所以恐龙灭绝了。

维伦纽瓦浓重的艺术**特质决定了这是一部情绪带领叙事、迥异于一般科幻大片的作品。但普通观众看好莱坞科幻片就是寻找感官刺激的,而本片155分钟里基本没有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潮戏, 如果你看完觉得影片不好哭,不好笑,不热血,没有剧烈冲突更没有反转等“爽点”就对了,导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所以影片注定被吐槽“看不懂剧情”,“没有结局”,重点是:不够爽。但这本就是一部针对科幻粉拍摄的探讨科幻玄学的暗黑童话。

带着抱怨情绪观看的观众也根本体会不了影片的世界观,甚至整部**看完了还会问:有巨大的宇宙飞船,疯狂的炮舰火力,还靠冷兵器肉搏?

但影片其实早就交代了,在万年后的未来,人类为了避免家族之间的核报复,发明了一种叫做屏蔽场的技术,可以挡住任何高速武器的攻击,尤其是子弹。于是人类发展出用近身冷兵器格斗的方式, 说到底,再高级的 科技 也无法阻挡人类的战争本性,该打的仗怎么都要打,高 科技 不让用,那就拿刀互砍好了

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很容易理解,没读过的就会在昏昏沉沉的睡梦中吐槽。怎么办呢?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看的审美眼光去看《沙丘》,看到的当然只有一部催眠烂片。

所以**到底值不值得看?别问豆瓣评分,也别问北美口碑,问你自己。

有一说一,影片画面好看,但故事不好理解,内核很宏大,但极其费脑。它注定不能取悦大多数热爱的中国观众,即使影片在海外的票房还不错。

客观来说《沙丘》是一部格局很大野心很大的水准之作,有不错的美学质感,对于看多了粗制滥造科幻作品的观众来说,也算是“洗洗眼”。

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它唯一的问题是生不逢时,国人现阶段还没到集体围观这种把商业、文艺还有文学凝聚在一起的科幻**,通俗易懂的漫威大片才是好莱坞科幻片在内地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很可能意味着,《沙丘》即使不出现盗版事件,在中国市场的票房也不会比导演的前作《银翼杀手》和《降临》更好。

因为这是用心感受,甚至要投入去体验这个陌生的沙丘世界,才得get到的作品。而许多观众之所以去**院,就是想要享受两个小时不用动脑子的时光。

现在的情况是,很可能它也无法撼动《长津湖》的票房优势,并在上映后遭遇评论更凶猛的暴风骤雨, 那些在影院睡得不够舒服的观众,很可能会以报复性评分来回报这场不够爽的观影体验。

《沙丘》是一部真正为银幕而生的**,也许是这个时代不可错过的科幻新经典,但它不属于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盛宴再精彩,也是别人的。

有网友引用外媒的肯定:“当下看《沙丘》,就像身处1968年看《2001太空漫游》”。可是中国观众1968年不会看《2001太空漫游》,现在也很难为《沙丘》着迷。

这就像一场爱情,不是观众的错,也不是《沙丘》不够好,咱们只是有缘无份。

那可就多啦,编导生必看的**就有几百部呐,这只要你的专业水平好看过和没看有什麽区别吗?我先给你说一点必看的影片吧

1. 肖申克的救赎 (1994)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

2. 辛德勒的名单 (1993) 导演:斯皮尔伯格

3. 蜘蛛侠1(2002)导演:山姆-雷米

4. 蜘蛛侠3(2004)导演:山姆"雷米

5. 蜘蛛侠3(2007)导演:山姆"雷米

6. 教父 (1972) 导演:科波拉

7. 教父2(1974)导演:科波拉

8. 教父3 (1992)导演:科波拉

9. 美女也疯狂(2006)导演:金荣华

10. 阿甘正传 (1994) 导演:罗伯特.泽米斯基

11. 蒂凡尼的早餐(1961)布莱克"爱德华兹

12. 霸王别姬 (1993) 导演:陈凯歌

13. 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2003)导演:沃宾斯基

14. 加勒比海盗:亡灵宝藏(2006)导演:沃宾斯基

15. 鬼子来了(2002)导演:姜文

16. 忘不了(2005)导演: 尔东升

17. 圆明园(2006)导演:金铁木

18. 江湖(2005)导演:黄精甫

19. 两个人的芭蕾(2005)导演:李力

20. 红磨坊(2001) 导演:巴兹.卢曼

21. 新抢钱夫妻 (2005)索尼哥伦比亚导演:迪恩-帕里索特

22. 红色小提琴(1998) 导演:法朗索.吉哈

23. 冰河世纪1(2005)20世纪福克斯 导演:卡洛斯"沙丹哈

24. 冰河世纪2冰川融解(2006)20世纪福克斯 导演:卡洛斯"沙丹哈

25. 这个杀手不太冷 (1994) 导演:吕克贝松

26. 博物馆之夜(2006)20世纪福克斯导演:肖恩-利维

27. 快乐的大脚(2006)华纳兄弟 导演:乔治"米勒

28. 穿普拉达的女王(2006)20世纪福克斯 导演:大卫弗兰克尔、

29. 无间行者(2006)华纳兄弟 导演:马丁"西科塞斯

30. 四百下 (1959) 导演:特吕弗

31. 美国往事 (1984) 导演:莱翁内

32. 亡诗社(1989) 导演:彼得"威尔

33. 与狼共舞(1990)导演:凯文-科斯特纳

34. 紫色(1985)导演:斯皮尔伯格

35. 艺伎回忆录(2005)导演: 罗伯-马歇尔

36. 纳尼亚传奇(2005)导演:安德鲁"亚当森

37. 虎口脱险 (1966) 导演:杰拉尔"乌里

38. 金刚(2006)环球** 导演:彼得"杰克逊

39. 美丽人生 (1997) 导演:罗伯托.贝尼尼

40. 探戈(1998) 导演:卡洛斯.绍拉

41. 音乐之声 (1965) 导演:罗伯特"怀斯

42. 活着 (1994) 导演:张艺谋

43. 阿波罗十三号(1995)导演:朗"霍华德

44. BJ单身日记(2001)导演:沙朗"马奎尔

45. 南极大冒险(2006)导演:弗兰克马歇尔

46. 我脑中的橡皮擦(2005)韩国 导演:李载汉

47. 勇敢的心 (1995) 导演:梅尔"吉普森

48. 钢琴家(2002)导演:波兰斯基

49. 芝加哥(2003)导演:马歇尔

50. 舞出我天地(2000)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51. 霍元甲(2006)导演:于仁泰

52. 悲伤** (2006)韩国导演:权宗冠

53. 鸡犬不宁(2006) 华谊兄弟 导演:陈大明

54. 魔戒 1:魔戒现身(2001)导演:彼得"杰克逊

55. 魔戒2:双塔奇兵(2002)导演:彼得"杰克逊

56. 魔戒3:王者归来 (2003) 导演:彼得"杰克逊

57. 芳香之旅(2006)导演:章家瑞

58. 墨攻(2006)导演:张之亮

59. 绝代艳后(2006)哥伦比亚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60. 2001太空漫游 (1968) 导演:库布里克

61. 我的B型血男友(2005)导演:崔锡元

62. 马江饭店(2006)导演:崔圣哲

63. 十二宫(2007)派拉蒙 导演:大卫芬奇

64. 亲切的金子(2005)导演:朴赞郁

65. 七宗罪(1995)导演:大卫芬奇

66. 我要成名(2006)保利博纳 导演: 刘国昌、

67. 疯狂的石头(2006)导演:宁浩

68. 燃情岁月 (1994) 导演:宁爱德华"兹威克

69. 断臂山 (2005) 导演:李安

70.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2006)法国欧罗巴导演:吕克贝松

71.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1999)格莱默西公司导演:斯派克琼斯

72. 格林兄弟(2005)米高梅影业导演:特里吉列姆

73. 追梦女郎(2006) 梦工厂/派拉蒙导演:比尔-康顿

74. 达芬奇密码(2006) 哥伦比亚 导演:朗霍华德

75. 帝国的毁灭(2005)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

76. 神来了1(2000)导演:戴维-埃利斯

77. 神来了2(2003)导演:戴维-埃利斯

78. 神来了3(2006) 新线 导演:黄毅瑜

79.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2005)梦工厂/派拉蒙 导演:布莱德-谢尔伯林

80. 耶稣受难记(2004) 导演:梅尔-吉布森

81. 两杆老烟枪 (1998) 环球 导演:盖"里奇

82. 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 北京新画面 导演:张艺谋

83. 狗狗心事(2006) 导演:佐藤信介等

84. 夜宴(2006) 华谊兄弟 导演:冯小刚

85. 来电惊魂(2006) 索尼 导演:西蒙"卫斯特

86. 看上去很美(2006)华昆天映导演:张元

87. 双层公寓(2006)米拉麦克斯 导演:丹尼"迪维图

88. 欢乐的大脚(2007)华纳兄弟导演:乔治"米勒

89. 落叶归根(2007)香港星皓 导演:张杨

90. 闻香识女人 (1992) 导演:马丁"布莱斯特

91. 针孔旅社(2007) 哥伦比亚 导演:尼莫洛德"安塔尔

92. 狮子王 (1994) 导演:罗杰"艾勒斯 罗伯"明可夫

93. 长毛狗(2006) 迪斯尼 导演:布莱恩"罗宾斯

94. 粉红豹(2006)哥伦比亚 导演:肖恩"里维

95. 万能钥匙(2006) 环球 导演:伊恩"索夫特雷

96. 银河系漫游指南(2006) 博伟 导演:道格拉斯"亚当斯

97. 温暖的爪子(2006) 韩国导演:朴恩 吴达均

98. 元卓的天使(2006)韩国 导演:权成国

99. 蜥蜴(2006)韩国 导演:姜智恩

100. 卑劣的街头(2006)韩国 导演:刘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