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肚子的话剧剧评

2.爱情的印象的话剧剧评

3.《雷雨》剧评:直面内心的恐惧

4.《天下第一楼》剧评

话剧剧评应该怎么写最好的方法_话剧评论

话剧《张之洞》观感

走出礼堂的时候正是夜深露重。意识还留在刚才光和影的悲喜中,站在十字路口稍有一点分不清方向的感觉,觉得有些沉重。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存与发展,并不是仅靠保护就能实现,而是要靠自身的魅力和生命力。近年来,影视的发展使得话剧的空间有所缩减,但是从刘复和黄定山制作的这部剧作中却可以看出,话剧这一艺术形式并未因此而失去魅力,而且还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在艺术价值上取得了很大提高,以其独有的迷人之处,让身临其境的观者体会到**所没有的一些东西。它还有十分强的生命力。

剧作片断式地选取了张之洞四十四岁之后的几件大事,以及他作为“人”的内心跋涉的历程,让人物的历史真实得到了诗意的表现。幕与幕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也十分自然,显示了剧作家在裁剪和拼合上的不凡功力。

开场之初,寒风、将明将灭的孤灯、单薄的老者、苍凉的讲述,于是一切故事都自然地拉回到了二十年前那个天降大任的夜晚,不惑之年的张之洞不卑不亢地出现在太后的视野中。太后赏识了他,提拔了他,重用了他——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出于权术的需要。有过多年官宦生涯的张之洞自然明白,对权势者来说自己只是个棋子。可是棋子本身却想用这个机会真正做一些事情,这就决定了一切都不能像下棋一样小心翼翼,只能抛弃掉主上恩赐的顺风顺水,孤注一掷、冒险犯难。肃静、回避,四个巨大威严的字,象征着他被赐予的权威,也象征着他高昂的信心。他要诊治朝廷的沉疴,于是在上任山西巡抚之初便挥剑刺向了一直讳莫如深的朝廷的毒瘤,,从天而降的巨大囚笼象征着他即将展开的整肃贪吏的抱负,可还未等毒瘤穿破流脓,他便被太后仓皇唤回,被迫带着满朝野的敌意,远走谅山的中法战场,两广总督的位置似升实降,是主子含蓄的一着凶棋。可他仍想做他认定应该做的事,虽然有挚友莫文渊的苦劝,他也仍然顶着冒圣怒的压力,提拔了受忌讳而形同流放的刘永福和黑旗军,将士一心全力拼杀,最后竟取得了对抗外夷的破天荒的胜利。

然而,所有激动人心的战绩都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被漫不经心地抛弃,留下一句似是而非的“大有大的难处”,以及被出卖的黑旗军的一片血海,和难以抒解的无奈与悲愤。宫门之内的戏台之上,雪白披挂的武生挥节轻旋,在太后的座前一个转身,踏着异常清晰的锣鼓声,进入张之洞的黑暗独白中,白衣不染,孤独而从容,就如同张之洞内心的梦想,那样一个身处浊世而内心坚定的寂寞英雄。以后的日子他的确是寂寞的,他所仰赖的主上站在高高的玉阶上,并不站在他这边,连原本忠实地站在他身边的挚友和学生也都走上了和他截然不同的道路,大家懂得他且敬佩他,但是并不陪伴他。

虽然战场上的曙光终究还是破灭在权势者的懦弱之下,但是真正坚定的人并不会因为这种打击而放弃。所以张之洞在消沉之后,很快便再站起来,而且很快便再开掘了通往梦想的另一条路。在古怪而热闹的音乐声中,太后结束了看火车的新奇游戏,答应了他的重工业设想,的汉阳铁厂由此而生,张之洞也得以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名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在他艰难的维持中,中国的工业时代开启了一道门。

古琴声、明月夜、思慕的信物,这个充满文人雅意与古典浪漫的场景,是剧中最优美的场景之一,可是这个在场景中,产生的却是发展现代工业的决定。类似的这种戏剧性矛盾在戏剧冲突中的频频运用,使得剧作更具深意:因为对铁厂的深爱,他将厂建造在他能看见的地方,每天都要从窗户里眺望铁厂的烟囱,然而外国的评论家们觉得最荒谬的却也正是这一点——工厂没有办在原材料产地,每次要花高昂的运费运来铁矿和煤,只因为一位高官想要时刻都能从窗口看见它;因为想为满清王朝创造一条新的坚实的命脉,所以他才创办的汉阳铁厂,然而王朝的扶持却不能给铁厂注入丝毫活力,他虽然被誉为“中国最能办事的人”,对此却也只能束手无策,当他不得不忍痛割舍,改官办为民办,将满清王朝的手放开之后,铁厂却反而生机勃勃,成为了中国的实业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因为缺乏现代经营理念,他将是女婿也是学生的桑杨平送去了日本,希望他能带回来延续帝国生命的良药,然而女婿十二年后回国,却成了志在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者,而且这位革命者告诉他,正是他的铁厂及其所带动的现代工业和现代教育,使得革命有了成熟的条件——而几年后,中国革命的第一声枪响,的的确确地响在了在武昌的夜空之上。

历史的声音在高悬着的1909年的时钟中滴答响起。历史的车轮将会毫不迟疑地碾碎一个王朝和一个时代,所以它当然也不会顾惜某一个痛苦着的生命个体。张之洞闭上眼睛,在风雪中追随着他的君主而去,倒在了正在倾覆的、象征着王朝的巨大朱门之上。张之洞逝去了,命运给他的唯一仁慈在于,他在了辛亥革命之前,得以在历史上完好地留下了身后名。如果他的生命再延续两年,辛亥革命在他的面前爆发,他作为湖广总督,,势必会与革命者产生冲突,那时他必定会面临一场选择。如果他选择了他为之奉献的皇权和其所代表的旧时代,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又不知会是怎样了。毕竟,新时代的洪流,是任谁都抵挡不住的。

张之洞这个人物是塑造是成功的,作为历史符号,他在剧中成为了众多事件的线索,见证了一段历史,而作为“人”,他又显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的命运和痛苦。大跨度、跳跃式的演绎对于演员来说并不容易,但是周锦堂的表演却显得游刃有余,使张之洞这个人物得到了全面而深层次的刻画,在春晚小品《招聘》之后,又显示了他对历史正剧的驾驭能力。剧中的慈禧与以往有些不同,她最初对张之洞的提拔,最大的原因还是出于权术的需要,“大有大的难处”显示的是她在她的官场哲学之下的思维方式,但是她却并不是历史上脸谱化的那个昏庸掌权者,她也有改革和积极的一面,当然,这些都有局限。强音的演绎很有特色,奇怪的脚步、锐利的眼神和充满深意的语言,都很好地诠释出了慈禧的老谋深算。

舞台设计是这部话剧的出彩之处。话剧舞台的实与戏曲舞台的虚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抽象的写意效果使其有了一种对现实的超越,而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性更是赋予了剧作更深的内涵。在一片黑暗中出现的太后宝座,显得尤为辉煌,凸显的是皇权的强大,而同时出现的张之洞,却常常是出现在灰暗的灯光中,十分苍白。在他刚上任山西巡抚时,肃静、回避,四个巨大威严的字,象征着他被赐予的权威,也象征着他高昂的信心,从天而降的巨大囚笼则象征着他即将展开的整肃贪吏的抱负。在舞台设计中,有节制的想象创造出了一种内敛中透着大气的效果,虽然不复杂,却自有一种百变的华丽。当张之洞走到他生命的尽头时,地面升起来,化作了正在倾覆的、象征着王朝的巨大朱门,而在这之前,这地面升升降降,时而成为宫阶,时而成为城墙,将舞台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的肚子的话剧剧评

话剧《天籁》再现长征历史

《天籁》,听这诗一样的名字,便可略知这部大型话剧的内容。当红军到达陕北时,总结长征时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天籁》这部作品正是围绕同志的这一著名论断,着力从文艺方面表现了具有伟大政治意义的“文化长征”。作品根据1928年1月由同志创建并纳入红四军编制的宣传队,以及以此为基础于1933年在井冈山成立的战士剧社在长征中的经历,展开了一波三折的故事叙述。剧情在著名的湘江战役中拉开帷幕:作战中战士剧社的刘社长牺牲了,他的恋人、剧社协理员朱卉琪接过他手中的半副竹板带领剧社继续战斗;身为战斗部队营长的田富贵被派来帮助剧社转移,但因没有文化,处处感到宣传队不是他的“阵地”。当上级任命他为协理员与新任社长朱卉琪一起工作时,他更有诸多的想不通。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地道的工农干部,后来成为战士剧社的优秀领导者。离开湘江时,童养媳出身的女宣传队员周月儿不顾生命危险返回江边抢救剧社的留声机,而为了掩护周月儿,战士李槐树眼部却因受伤而失明,继而他与周月儿因战友手足情而萌发的爱情,给故事增添了几分浪漫动人的色彩……宏大的长征主题,被编剧匠心独运地用一架旧式留声机串连了一个又一个精彩动人的情节和故事,把观众带向了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长征岁月。在这里,广大观众对《天籁》内涵的理解,随着剧情的展开和深入而一步步得到升华。“天籁”,既代表着那架留声机播放的鼓舞红军士气的音乐,又代表着战士剧社宣传队员们的歌声。不过这是一般意义的理解,也是比较表面的理解。看完全剧,观众会自然地感到,《天籁》之声,更代表着中国工农红军对理想的追求、对正义的呼唤、对光明的向往。这正如同志指出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成千上万的红军将士牺牲在长征途中的浴血奋战中,倒在了皑皑雪?、茫茫草地上,然而,他们高擎的红军军旗,永远飘扬在两万五千里漫漫征途,他们高唱的理想与正义之歌,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籁之声”,这是震彻天宇的洪钟大吕,这是代表人类四分之一的世界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伟大宣言。我想,这正是编剧唐栋、蒲逊赋予作品至为深刻的寓意。

用一部话剧来表现长征这一宏大主题,前边已经有《万水千山》等一批经典剧目,现又有一批产生广泛影响的影视作品面世,同时编剧又把题材范围限定在一个红军演出队的框架内,这无疑给自己出了一个较大的难题。然而,看完作品,不论是戏剧评论家还是普通观众,都不能不由衷地叹服:这是一部表现长征题材的现实主义力作。对中国军旅戏剧来说,它同时又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大作。

说到创新,我想首先应体现在它幽深而高远的思想内容上。讲到长征,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它是一段苦难历程:吃草根、煮皮带、翻雪山、过草地,这些标示着红军长征艰险和牺牲的词汇,已经成为世人了解长征的熟悉字眼。然而,长征并不仅仅意味着艰苦。如果仅仅意味着艰苦,2000年,当西方的哲学家在历数从公元1000年到2000年影响世界进程的100件重大事件时,把长征列为千年史上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显得过于简单和草率了。因为世界看待长征,不仅仅把它看作是人类不畏艰难的远征,更主要的是,长征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为传播理想而进行的伟大远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两位编剧领悟和把握了长征的真谛,在整个作品中,写了湘江之战,写了四渡赤水,写了遵义会议,写了雪山草地,写了腊子口战斗,作品几乎涵盖了红军长征的许多重要事件。但作品却没有较多地列举红军的苦难,即使不可回避地写到牺牲,如关于剧社刘社长饮弹湘江边,关于周月儿为抢救留声机牺牲腊子口,落墨之处也都是一种英勇悲壮的氛围,一种昂扬向上的格调。那种高亢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旋律,始终萦绕在整部作品中,这也是《天籁》这部作品的主调。正如观众们在看完演出后评价的那样,作品写的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艰苦的征战,但丝毫没有给人沉闷和压抑的感觉,作品始终充满了催人奋发进取的理想主义色彩,看完作品,人们不能不由衷地更加热爱中国***,更加热爱中国***创建和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确,世界上确实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官兵的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就连牺牲的姿态都是一样的。在红军队伍中,无论是军事、政治精英,还是?不识丁的小战士,都惊人地做到了官兵一致,而官兵一致的根本是他们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因此,在苦难和牺牲面前,他们才能做到前仆后继,视如归。应该说,《天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和表现了长征更为伟大的意义,诠释和讴歌了长征精神的精髓。

说它创新,还在于《天籁》在创作手法上的大胆探索和独具特色上。话剧是语言的艺术,对情节细节的连贯完整往往具有更严的要求。比如,它要求作品具有一以贯之、环环相扣的主要事件,要求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连环故事,唯有如此,对观众才能有更强的吸引力,也才能更深刻地揭示主题。然而,《天籁》没有单线索的情节故事贯穿始终,无论是湘江边剧社转移也好,四渡赤水的战斗生活也好,还是草地岁月的苦难、腊子口的作战,每个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场景和单一的情节。但是,这些相对独立的场景和情节,又密切相联,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形散而神聚”。这样的创作手法,更适合表现长征这样的重大题材,也更能给编导及演员提供更广阔的表现空间。观赏全剧,观众如同诵读一篇高扬革命理想主义的纪实散文,那种观赏中产生的审美愉悦给观众带来的是心灵上的共鸣效应。

此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籁》的创作,是中国军事文艺史上第一部将部队戏剧工作的历史推上舞台的作品。战士剧社是中国***领导的革命武装中成立最早的一支文艺组织,从红军宣传队到战士剧社,再到战士话剧团、战士文工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的是从红军时期一脉相承延续至今的文艺工作历史。这样一台别具风采的话剧又是由当年战士剧社的传人战士文工团推出,作品便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在这支由一代元戎创造的文艺队伍里,许多革命家如罗瑞卿、刘旷达、潘振武、梁必业等先后任过战士剧社社长,、罗瑞卿、李伯钊、李克农、黄镇等都先后为这个剧社或编写剧本,或当过导演、或当过演员。、、等***在红军时期都看过剧社的演出。这样一支历史辉煌的文艺队伍,当我们通过舞台来阅读它的光辉历程时,是以一种“朝圣”者的心态来拜读我们人民军队的这段早期文艺史的。所以,当舞台上的戏中戏不断出现“编剧,导演,主演钱壮飞”等一些让我们为之一振的名字时,观众席上也常常报以热烈的掌声。再如,在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庆祝会上,战士剧社演出的那12支红军小调,使用的全是当年红军的原作,曲子用的也都是当年使用过的江西民歌、湖南花鼓、广西民歌等民间小调,这无疑给作品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感。欣赏这些作品,人们如同回到了戎马岁月,由此对我们的红军先辈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在这些方面,作品着意突出了历史事件及场景的真实性,也更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而这样一些创作方法的运用,在以往的文艺作品中还是不多见的。所以,从这个方面说,《天籁》的成功,对中国军事题材的话剧创作不乏诸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爱情的印象的话剧剧评

戏中刘晓晔一人分饰三角:滑稽诡谲的、活泼灵动的卓别林以及风骚妩媚的情人爱娃。由邪及正,从男到女,变幻自如,张弛有度,尤其是反串的爱娃·布劳恩,刘晓晔肢体语言灵活准确,表情态度恰到好处,表演不仅婀娜多姿,还莺声燕语,与其本来样貌形成强烈反差。除此之外,刘晓晔在剧中两段曲艺演唱也很有亮点,以其多面的才艺,使演出样式丰富多彩。 不仅刘晓晔,另外两位演员的表演也很耐看。他们一壮一瘦,形成有趣的对比。作为多功能演员,他们扮演海陆军官、德军喽啰,担任旁白朗诵、口技配音,唱歌、跳舞都非常卖力,与刘晓晔配合紧密,使整个舞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总之,《的肚子》在表演方面有诸多可看之处。

虽然可圈可点之处很多,但仍有美中不足。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故事,该剧已经做得很好,但这是一个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的剧作,《的肚子》在剧情和人物方面都做得不够深入,不足以承载深刻的含义和宏大的主题。

虽然剧中设置怀孕,但最后发觉他只是腹中藏有一口气,以这个荒诞的情节来将他表现为他极富野心的阴谋家,但仅是这样一个形式上的讽刺,并不足以表现出这样一个时代下巨大的历史背景。将处理成一个滑稽荒诞的人物,减少了历史的严肃性和残酷性,他的失败,只像是小丑输了一场游戏,而并没有对历史那么客观。尽管如此,这出戏还是带给了观众们很多欢乐,值得一看。

《雷雨》剧评:直面内心的恐惧

《爱情的印象》源于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编剧李健鸣。《务虚笔记》是另一个奇迹,我曾经写过评论,惊叹过作者史铁生,在身体如此羸弱的状态下,长篇中的激情却从头至尾饱满充盈。这个长篇的另一个特点是读起来不能说晦涩,但不容易读,正如题目昭示的——务虚。编剧李健鸣对此长篇的理解加上浓浓的热爱,呈现的剧本,可以说是这个长篇精髓的二度传达。她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整合了核心故事彼此间的勾连,以戏剧的筋骨和秩序对小说的神韵予以加强。最后的舞台呈现,首先成功地制造了虚幻的气氛,一如小说的务虚。

编剧兼导演在《爱情的印象》中,对戏剧的任务稍做了更改,不以推动情节为主,代以讨论。关于爱情,关于真实,关于背叛……等等,讨论迅速脱离表象,趋近本质,求个究竟,与小说一脉相承。这种“究竟”与道德判断无关,与是非无关,不是中国式离婚中的矛盾,不是蜗居中的困难,与GDP无关,与微博无关,似乎与当下社会主流也没有必须直接的联系,但它却是些伴随人类的行进,始终形影不离的问题,哪怕在我们想摆脱它们纠缠时,仍然如此。

小说《务虚笔记》中,此类的思辨是严肃的,更为独特的是作者通过想像力重新编织的逻辑魅力。

《爱情的印象》男女主角的通篇对话,探讨的这些话题,即使没有结论,逐渐还是营造出了一个临时的与世隔绝的小空间。观众随着演员,进入了由台词内容构成的吸引,无论年老年少,都能从这较为广泛的探讨中找到自己的点,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随着台词开动思索。两个小时的长度,观众坐下,坐住,渐渐离开当下的沉重,沉重中的无望,或者希望中的怀疑,躲进这个小空间,片刻地忘我……让思绪和灵魂在这空灵的话语中,美丽的话语中稍稍朝上飘飘,耸耸尘世的风尘……应该承认,这出戏不是符合大众胃口的,但在此剧中沉浸下来的观众,比我想象的多出好多。这是可喜可贺之事,这说明通俗恶俗的文艺大潮,并不能卷走所有的读者和观众。

剩下的小众们,应该彼此庆贺,小酌一番。

《天下第一楼》剧评

《雷雨》代表着中国话剧的成熟和巅峰,不是之一,而是唯一。这部话剧的情节,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熟知了,后来还专门看过剧本,可以说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非常熟悉。但是对这部戏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却是在剧场中看这部话剧时完成的。不知为什么坐在剧场中,我似乎一下就理解了曹禺,理解了《雷雨》这部作品。这种理解是很奇怪的,因为我并不为剧中人物悲惨的命运和最终的结局所感动,而是给我一种毛骨悚然和酣畅淋漓的感觉。剧中所有的矛盾一点点延展开,并慢慢交织、翻转、纠缠在一起,逐渐汇集到一点,这一点直接指向亡,只有这一切才能最终了断。因此我变得不怕看到剧中人物的,剧中人物的让我感觉就像在非常恐惧、压抑、窒息的密室中被突然释放出来,有一种冲破束缚的感觉,因此我觉得他们的并不可怜,反而是一种解脱和释放。真是一部好作品。

这部话剧中没有鬼,但是充满了鬼气,而且这种鬼气淤积不散。曹禺曾经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它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了我心灵的魔。”从曹禺的叙述中我们能感受到,《雷雨》创作更多呈现出作者情绪化的倾向,感性体验的丰富完整为剧本注入了充沛的生命力。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种“神秘的诱惑”。

曹禺的话剧显然受到了古希腊悲剧的影响,《雷雨》中充满了《俄狄浦斯王》的气息。《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话剧,故事取材于希腊古老的传说。俄狄浦斯是国王的儿子,他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为了躲避神示的厄运降临,就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但是各种机缘巧合,杀父娶母的命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还和母亲生育了两个孩子。真相大白后,俄狄浦斯的母亲在悲痛中用自尽来洗净自己的罪孽。俄狄浦斯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自我放逐,与他的两个女儿远离家乡,到处流浪,来惩罚自己的弥天大罪,以求忏悔。

这种宿命感被曹禺带入《雷雨》剧中。三十年前,周公馆的一个女佣鲁侍萍和周家的大少爷周朴园相爱,并与他有了两个儿子。我们站在鲁侍萍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件事,且不说周家的大少爷当年是真的爱自己,还只是为了一时快活。鲁侍萍都应该意识到,跟主人家的大少爷有染,是极其不理智的事情。也许当时她也曾犹豫彷徨过,但是最终她还是做了,而且还为大少爷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果然向我们所意料中的一样,周家大少爷周朴园为了娶一位门当户对的**,逼着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二儿子投河自尽。侍萍母子侥幸被人救起后,带着二儿子流落他乡,靠做佣人为生。而大儿子周萍被周家留下,后来成为周家新一代的大少爷。在鲁侍萍自己来看,她身上发生的悲剧是她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做女佣与大少爷有染,是自己不检点自己,自己不守妇道。自己被逼着抱儿子投河自尽,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被人救起是上天可怜她对她网开一面。其实她想错了,上天不是对她网开一面,而是觉得让她就这样了,对她的惩罚太轻了。

鲁侍萍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四凤恰巧又去周朴园家做了佣人。周朴园所娶的那位**没有为周家生儿育女便去世,周又娶蘩漪,并与之生子周冲。

在周家蘩漪过着枯寂的生活。周朴园经营矿山等产业,常年在外,蘩漪便有机会接近他的大儿子周萍,并与之私通。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于这种**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便移情于侍女四凤。他当然不知道四凤就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蘩漪得知周萍变心后,说服周萍未果。蘩漪找来四凤之母鲁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鲁侍萍来到周家,突然发现这原来是周朴园的家。而且在这她又遇到了周朴园。下面是他俩的几句对话:

鲁侍萍: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个个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做过的事。

周朴园: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侍萍: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鲁侍萍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她从中看到了一丝恐惧,她似乎觉得报应又找到了她。她第一个想法就是赶紧把自己的女儿带走,逃离这种报应,但是她不知道,其实报应已经发生,四凤已经和周家现在的大少爷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相爱了,而且有了身孕。我每当看到这里,总有一种感触,那就是有些错误,一但犯了,永无悔改的机会。鲁侍萍其实已无路可走!

四凤完全走了妈妈走过的老路,不同的是这次大少爷却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对于不知道真相的鲁侍萍来说,为了不重蹈自己当年覆辙,她需要赶紧带走四凤,因为她已经看出一些端倪。她准备再也不让四凤跟周家人特别是大少爷见面。她对四凤说:

鲁侍萍:凤儿,我要你永远不见周家的人!

四? 凤:好,妈!

鲁侍萍:要起誓。

四 凤:哦,这何必呢?

鲁侍萍:凤,不,你要说。

四  凤:(跪下)妈,(扑在鲁妈身上)不,妈,我--我不说了。

鲁侍萍:(眼泪流下来)你愿意让妈伤心么?你忘记妈三年前为着你的病几乎了么?现在你--(回头泣)

四? 凤:妈,我说,我说。

鲁侍萍:(立起)你就这样跪下说。

四? 凤:妈,我答应您,以後我永远不见周家的人。

鲁侍萍:孩子,天上在打雷,你要是以后忘了我的话,见了周家的人呢?

四? 凤:(畏怯地)妈,我不会的,我不会的。

鲁侍萍:孩子,你要说,你要说。假若你忘了妈的话,--

四? 凤:(不顾一切地)那--那天上的雷劈了我。(扑在鲁妈怀里)哦,我的妈呀!

鲁侍萍:(抱着女儿,大哭)可怜的孩子,妈不好,妈造的孽,妈对不起你,是妈对不起你。

这种恐怖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们都意识到,四凤是不可能不再去见大少爷的,因为她深深爱上了周萍,而且还怀了他的孩子。但是她面对自己最亲的母亲,面对最敬畏的苍天发下了一个最毒的誓言。她的话说完,舞台上一道雳闪,一声炸雷。这种肃杀的气氛,让人颤栗。还是那句话,有些错误,一但犯了,永无悔改的机会。四凤已经无路可走。

我们再说说周家的大少爷周萍,他是四凤同母异父的哥哥,他和自己的继母蘩漪私通后,渐渐后悔,觉得这种**关系既对不起爸爸,也对不起弟弟,他想改正自己的错误,于是开始想远离蘩漪,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蘩漪却不能放过他,蘩漪有一段台词非常精彩:

蘩漪:我把我的爱,我的肉,我的灵魂,我的整个儿都给了你!而你,却撒手走了! 我们本该共同行走,去寻找光明,可你,把我留给了黑暗!

蘩漪的理由很充分,我本来已经对生活完全失望了,但是你唤醒了我,唤醒后你又想抛弃我。这可能吗?这绝对不可能!我觉得蘩漪说的太精彩的。这再一次让我感觉到,有些错误,一但犯了,永无悔改的机会。周萍已经无路可走。

周冲是蘩漪和周朴园的儿子,是周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她也喜欢四凤,但是她不知道四凤已经怀了哥哥的孩子,更不知道他最亲的哥哥和自己的亲生母亲居然干出了**的事情。对于他来讲,当这一切有一天暴露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同样无路可走。

戏剧结尾,鲁侍萍知道真相后,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造的孽,于是决定不说出真相,让周萍与四凤出走,让他们自己一辈子不知道是兄妹这一真相,

鲁侍萍: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一个人有罪,我先走错了一步。如今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事情已经做了的,不必再怨这不公平的天,人犯了一次罪过,第二次也就自地跟着来。

但是他们还没离开,蘩漪出现了,而且她叫来了周朴园,周朴园以沉痛的口吻宣布了真相,并令周萍去认母认弟。此时周萍意识到了四凤是自己的妹妹。四凤羞愧难当,逃出客厅,触电而,周冲出来寻找四凤也触电而,周萍开枪自杀,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疯了,舞台上一片惊悚。一切都结束了。我们再也不用替这些可怜的人们揪着心了,他们生不如,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他们得其所。这时冷汗湿透了我背上的衣服。这就是《雷雨》,面对它我们能说什么呢。

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贫,

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

任你怎说安守我本份,

始终相信沉默是金……

忙里偷闲,周末看了《天下第一楼》在新加坡的演出!所谓经典,应当是百看不厌,这是第511场演出了,所谓"铁打的经典,流水演员”,五十年的经典,3代演员的心血!还好,并没有让我失望!

从舞台的布置到台词的选择,都充满了浓浓的北京味,连烤鸭店的选材,都在唤起着人们对老北京的记忆!看之前,朋友推荐说是一部话剧,就像《茶馆》那样,但看完,我却觉得这《天下第一楼》与茶馆,形似而神不似!有几个角色触动我极深,想写写他们!

常贵,这是一个忍气吞声一辈子的人,连都得窝囊!其实这显然是个聪明的角色,来往应酬,周到细致,将领班作到极致的人物。但却自始至终都跨不过阶层两个字。《天下第一楼》并不比《茶馆》,能将所有的一切都归罪与时代,这部剧里的冲突,以及造成福聚德悲剧的原因,是今时今日亦无法避免的,正如阶层的存在,正如不孝子之败家,正如在人情练达的跑堂也只能是跑堂!最触动我的应当是结尾处,他抹去眼泪,转身笑脸相对的时候,似乎平时越是将阳光开朗一面展示给外人的人,心中积压了越多不能示人的苦楚。这无疑是个悲剧的角色,而我却在结束前20分钟才意识到他的悲剧,这无疑是他更加的可悲可怜。常贵一生为别人而活,他不比卢孟实有梦想,不比玉雏儿有追求,甚至不比那两个败家少爷有爱好。他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我们所要追求的幸福,首先应当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生存而活!

卢孟实,是个有能力的人,因为父亲的,拼命要改变“下五行”在人们心里的地位。他是”孔明“, 唐老先生临终托孤,他扶大厦于将倾,奈何有两个不争气的刘阿斗,他无可奈何。福聚德是他一生的心血,但更是唐家的产业,这是他的穴!他聪明能干,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足见其凌云之志。但我却在他身上看见了更多的执念,正如他师兄所说,“这些年,他憋着一口气”,为了这口气,他要让福聚德闻名京师,他要改变“下五行”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我却偏偏看见了更多的无可奈何,结局安排他回家,似乎并不是悲剧,对他,又何尝不是一种释然,对执念的释然!

玉雏儿是个风尘女子,却“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她有自己的抱负,她世事洞明,独立自强,谁说青楼不得奇女子?但当我从一个女人的角度看她,我却不知如何评价了。她以卢孟实红颜知己的身份出现,她知他懂他,牺牲自己也要成全他。一起看剧的朋友不止一次的对我说,这是真爱。这人生总要有一次忘记自己也要成全的真爱。卢孟实是个好掌柜的,他大力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也是个好人,他担当责任,保释大罗,但他真不是个好男人。正如常贵所说:“男人!”, 好贪心的男人,家中有糟糠之妻为他生儿育女,在外有红颜知己舍命相陪。 但他负了家小,又弃了红颜。面对爱情,这个男人失去了他本有的担当,仅在这一点,我是批判的!玉雏儿明知道他舍不下家里,明知道卢孟实对她只能是点到为止,但她还是愿意,愿意陪他!我想,或许每个人眼里最好的爱情所呈现出的样子并不同,我不知她是否感到幸福。但我敬佩她,敬佩她强大的内心;我亦心疼她,心疼她强大的内心!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修二爷在剧中无意的一句话,竟成了本剧的主题!常贵了,修二爷走了,王子西病倒了,卢孟实回家了,那两个败家少爷回来了,我突然想到气数这个词!我曾与一位致力于创业的学长聊天,学长告诉我,创业成功,比起idea和money,更重要的,是team!何为气数,天时地利为气数,人和更是最大的气数!人走了,这故事,也该散场了!好在,人生不过是从一个故事,走进另一个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