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影评 不要很常见的 鬼子来了 唐山大地震 活着 芙蓉镇 霸王别姬 寻枪

2.姜文一共导了六部**,为什么有人觉得他的**很扯?

3.豆瓣战争**排行榜好看的有那几部?

4.《鬼子来了》 :那个“我”到底是谁?

鬼子来了豆瓣影评_鬼子来了豆瓣影评视频

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改编的,就算是真实改编的也会有艺术成分在。但是里面的故事足够让你感受到他的真实性,这种事情确实是可能发生的,这种类似的事情必然是有的。我们以前的人民可以那么的善良和愚昧,日军是残酷的,国军讲的是国际友谊罔顾人民。

想想90年代左右的**,鬼子来了,红高粱,活着这类的,对社会和人性都有着深刻的反思,而现在...中国只有所谓的大片,而没有人片。

求影评 不要很常见的 鬼子来了 唐山大地震 活着 芙蓉镇 霸王别姬 寻枪

说到底,人类史上的任何战争,都是与人类文明背道而驰的。用“正义和非正义”界定战争,只是政治家为己方利益所采取的策略需要。如果一个人文学者想出于公正的目的,用“正义和非正义”来概括一场战争,那就显得滑稽可笑!战争的本质就是弱肉强食,用残酷的暴力争占生物链上的最高一层。就像狮子把野牛扑翻吃掉,也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就算是在同一文明体系内爆发战争,比如两党之争,说起来是意识形态之战,其实仍然是集团利益之争。

所以,我们对日本鬼子的仇恨,仅仅是出于一种本能,而不必去跟他们争抢道德致高点。在和平时代,人类普遍凸现人性;在战争时代,人类普遍凸现兽性。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你若用自己的A面去否定人家B面。那人家也可以用自己的A去否定你的B面。比如说,你反对他朝拜什么,他也可以反对你把成吉思汗当英雄来崇拜。

“落后就要挨打”。这看起来是句大白话,其实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挨打”有非暴力的剥削,就是政治上的欺凌;也有暴力的入侵,就是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种文明体系的强弱差距越大,就越有可能爆发战争。

现在再来说《鬼子来了》。尽管**开始没一会,就有一把乌黑的手枪顶着马大三的脑门心,但相对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来说,1944年的挂甲台似乎已走出战争的阴影,迎来了新的政治和谐,两种不同的文明大有联欢的趋势。**没说日本人是什么时候到挂甲台的,但从挂甲台大人和小孩的种种举动来看,村民对日本人的统治已有了心理认同。怕当汉奸,不是出于文化心理上的否定,而是对另一种隐蔽势力的恐惧。因为背上汉奸的恶名就有可能挨黑枪。实际上,整个挂甲台的村民都有异化成“汉奸”的趋势。八婶子之所以能拍着胸脯说“我行得正,坐得端,谁敢把我怎样?”就是对新秩序的一种心理认同。

那么拧着一把乌黑手枪,自称是“我”的人是谁?显然是一股抗日武装力量。但这个片子里,“我”却象征着挑战新秩序的隐蔽势力;象征外部不确定的但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威;象征生存环境中不稳定的因素;象征命运翻云覆雨的无常鬼;象征内心天生俱来的莫名的黑暗恐惧。居然是由于“我”的闯入,才打破了挂甲台村民相对平稳的生活。以这个角度切入故事,姜文真称得上是个鬼才!

姜文一共导了六部**,为什么有人觉得他的**很扯?

《鬼子来了》:黑色幽默,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

《唐山大地震》:对遇难者缅怀,对亲情颂扬;

《活着》:小人物的一生遭遇展现出对命运的无法掌控之痛;

《芙蓉镇》:对的深刻反思;

《霸王别姬》:一段梨园血泪史伴随了国家的历史进程;

《寻枪》: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落后类群的影响。

豆瓣战争**排行榜好看的有那几部?

姜文从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横空出世,在威尼斯**节大放异彩,惊艳了国际影坛后,

他到目前为止导演的所有六部**,无一不是每句台词都极具深意,包含隐喻,可以让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各类观众去做多重解读,更夹杂了各种别具匠心向影史大师经典作品致敬的桥段,足以让喜欢姜文作品的影迷得以反复回味,更自发为其去做宣传,四处推荐给亲朋好友。

正因如此,姜文也成为了一个明星气质极强、极具个人魅力的**人。论其个人气场和“明星范”,更是极少数可以和香港黄金时代巨星相抗衡的内地巨星。其他几位同样蜚声国际的华语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如果比死忠粉丝的数量,恐怕加起来也不到姜文的零头。

然而,姜文骨子里从来也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文艺中年,如他自己所说,“充满了怀疑主义,悲观主义和叛逆性”,“对那些人们确信的、笃定的、甚至群体性趋之若鹜的所有东西,都持怀疑态度”,因此,比起拍摄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商业**,尽情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才是他一向的心之所愿。

2010年那部口碑和票房双双大爆,创造当时华语票房记录的《让子弹飞》(豆瓣8.7分,票房6.6亿),其剧情的完整流畅程度,在姜文的所有作品甚至算得上是一个特例,当年因为《让子弹飞》而对姜文交口称誉的无数影评人,对姜文都有着美好的误会。

其实,如此前的《太阳照常升起》这种让大部分观众看来,完全不知所云的作品,或许才是姜文一心真正想拍给自己的影片。

从1995年到2007年,12年里姜文仅仅拍摄三部**,全部入围欧洲三大**节,捧出了威尼斯**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自己也获得金马奖的四座奖杯。

《阳光灿烂的日子》取得5000万票房,是1995年的内地票房冠军,该片还入围威尼斯**节,在金马奖获得了八项提名六项获奖,让17岁的夏雨获得了威尼斯影帝和金马影帝,也让姜文手捧金马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三座奖杯。《鬼子来了》在戛纳**节获得了评委会大奖,也是华语**在这座国际艺术**最高圣殿取得的第二佳绩,仅次于《霸王别姬》获得的金棕榈大奖。《太阳照常升起》入围威尼斯**节,并在金马奖、金像奖和亚洲**大奖获得了九项提名和三次获奖,姜文个人获得五项提名,并拿到金马奖最佳剪辑奖。

之后《让子弹飞》获得6.61亿票房,位列当时华语片影史第二名,获得金马奖九项提名,金像奖十三项提名,姜文个人获得六项提名,拿到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让子弹飞》的巨大胜利,更让姜文的影坛地位和业内口碑就此腾飞万里。也不免让他从此飘飘然,变得愈发自信了。他当真以为从此无论他想拍什么,广大观众都能顺着他的意,就让他这么舒服畅快地“站着挣钱”,可这世上哪有那么美的事?

在2014年时,姜文的《一步之遥》,上映之前,挟《让子弹飞》之余威,曾被无数人看好去刷新2012年《泰囧》刚创下的12亿票房记录。影片宣发时更是大放卫星,剑指20亿票房,

因此,同档期的国内大片纷纷让路,以避开其锋芒。该片最终上亿的票房预售,在当时的华语**市场,也犹如天文数字。

然而,《一步之遥》上映后,却大热倒灶,票房更是一路崩盘跳水,3亿投资成本,最终却只获得5.14亿票房,净亏损1.3亿,豆瓣评分也只有6.3分,和《让子弹飞》的反响和收益相比,有若天渊之别。影片虽然因为姜文过往在欧洲三大**节的优秀履历,入围了柏林**节的主竞赛单元,却同样遭到国际影评人的一致差评,狂打低分。不论票房还是口碑,都遭遇了一场完败。

《一步之遥》带有浓厚的欧美老歌舞**风格,开场不久更有长达数十分钟的冗长舞台剧戏份,更完全没有必要地强行3d化,加上了纯粹为吸引眼球的持续时间许久的性感大腿舞。

同时,姜文在拍摄任性去尽情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各种出人意料而不合逻辑的情节设计,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如堕云端,“仿佛看了一场假**”,便是很多人走出影院大门后的第一直接印象。

如此一部从内核上和架构上,完全可以算是小众文艺片的作品,却非要按商业大片的规模去投资、宣发和争取盈利,然而广大影迷观众又怎么可能单单因为这种恶俗的注水情节,便心甘情愿地为之买单?

经历了2014年《一步之遥》的大热倒灶,口碑和票房双双崩盘,(3亿投资成本,只获得5.1亿票房,净亏损1.3亿,豆瓣评分也只有6.3分),

姜文蛰伏数年后,终于推出了和“北洋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邪不压正》,比起片中人物“完全不说人话”、剧情有若云山雾罩的《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在商业上确实已经做了许多妥协,但比起能让让每个不同年龄段和知识层面的影迷观众,都能大呼过瘾,津津乐道的《让子弹飞》,依旧相差甚远。

《邪不压正》这部新作秉承了姜文作品的一贯风格,同样是一部影评家口中“风格很姜文”的作品。

几乎每个认真看过影片的观众,都能看出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姜文抛弃了文本式线性叙事,而是将符合自己审美的镜头片段,随心所欲地拼凑在一起,完全不在乎剧情和人物性格是否因此变得莫名其妙,也完全不管是否影响到整部影片的整体协调性,

而且强行让剧情随着影片时间去艰难推进,充满了违和和荒诞。足可证明姜文在拍摄还是一如既往的任性,根本不在乎广大影迷观众的实际观感。

人们在《让子弹飞》后观看姜文的作品,原本期望能看到的是巧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人物角色暗含机锋的唇枪舌战、参演巨星你来我往的不断飚戏,

然而最终见到的却是一个倨傲的完全以自我创作为中心的导演,居高临下地俯瞰观众,信马由缰地拼接镜头,丝毫不注意剧情故事的流畅,自然会大失所望,一如陈凯歌导演自《霸王别姬》之后的每部作品,都饱受从影评人到观众的一致抨击。

或许对那些姜文导演的忠实拥趸来说,姜文执导的任何一部作品,即使是《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也足以令他们爱不释手,每个细节都回味无穷。

但对为数更广的广大影迷观众而言,他们确实看不懂、不理解、不接受姜文的自hi自乐,对《邪不压正》,也如对《一步之遥》一般,严重缺乏同理心和共情感。

华语**市场,观众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完全是以二、三、四线“小镇青年”为主体撑起了全球第二大**市场。

伴随着我国国力飞速发展,切实反应人民大众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才是最受各个年龄段观众喜爱和认可的影片类型。当下的华语票房前五名,《战狼2》(56.3亿)《红海行动》(36.2亿)《唐人街探案2》(34亿)《美人鱼》 (33.9亿)《我不是药神》(31亿),曾经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国热”“古装热”,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曾经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国热”“古装热”,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

作为一部在院线上映的**,导演姜文的个人风格过于浓郁,对一部投资额巨大,票房回本压力不小的商业作品来说,忽略了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体验,便意味着很难取得预期票房,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最终,这种导演自娱自乐地“”“玩梗”的作品,只得到小众文青影评人的追捧,(豆瓣评分7.2分)广大观众却不肯买账,票房和观众口碑双双遭遇滑铁卢,(票房5.8亿,猫眼评分7.4分)不是理所当然的么?

《鬼子来了》 :那个“我”到底是谁?

说起战争这个话题,硝烟与战争是前人身上不能抹去的记忆,和平年代的我们挣脱了苦难的牢笼,远离了食不果腹的命运。其实这一切并不是幸运的使然,而且数以万计的人们,用勇敢铺垫的和平。战争**就像是人们平静内心的一把手枪,把记忆拉进,让精神永存

?一《美丽人生》 豆瓣评分9.5

二战的无情让无数的恩爱家庭互相道别,在孩子充满童真的世界里,他们还不懂什么是血流成河,生存与死亡。在纳粹集中营里,一位乐观的父亲以谎言的形式告诉他的孩子,“这一切只是一场游戏。”

他用生命维护住了孩子内心关于和平的肯定,也用生命守护了孩子美丽人生的完整。《美丽人生》这部**用写实的镜头演绎出了在无奈的战争下,小人物的生活气息。抛开残忍的战火与牺牲,导演用温情的视觉展现了一位父亲最珍贵的爱。

即使纵深于这残酷的现实之中,**总的主人公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善良与厚道。他不曾去怨恨,也不曾去惋惜。因为他很清楚,这一切已经无法改变。父亲为自己的孩子打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精神世界,这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可是他始终没有揭露,生命只有一次,这个真相。法西斯的黑暗与,杀戮了数以万计犹太人的生命。也让人们警醒着,和平的来之不易。

二《辛德勒的名单》?豆瓣评分9.5分

一位视财如命的商人在糜烂的生活中忽然觉醒,当他看到犹太人的尸体堆积成山,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残酷时,他终于以一己之力,去拯救上千名犹太人的命运。《辛德勒的名单》这部**讲述了关于救赎的故事,从一名奸商到救世主角色内心的转变,侧面诠释了在无情战火下,他内心的触动。

名单下那些真实的犹太人姓名,是主角辛德勒与战争虎口之间,争分夺秒下,挽救的生命。**黑白基调,杀戮的写实,诠释了无情的法西斯如麻。战争的残忍之处在于,没有人能幸免于难,无论是妇女儿童还是任何人,赢或输的代价,都是惨痛的。

三《黎明到来》?豆瓣评分9.5分

试问,告别一个时代的代价是什么。是成王败寇的结局还是胜者为王的无奈,无论结果是什么,这个艰难的过程都会成为牺牲的道路。**《黎明到来》是一部不错的反战影片,德军血洗丹麦无数少年为之崛起,他们面庞年轻,内心热血,在守卫自己的家乡的最后一刻,依旧大义凛然。

然而在**中,我们也看到了背叛和腐朽的相残,他们曾经都是纯良懵懂的少年,可是战争让他们手持寸铁,也终于成为了杀戮中的一员。这部**里没有绝对的赢或输,因为战火纷飞时,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前行。

四《乱世佳人》豆瓣评分9.2分

1939年**《乱世佳人》根据小说《飘》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在残忍的美国南北战争下,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故事。**中那句经典台词至今被人们永记,“唯有土地是与明天共存,”表达了战乱年代,人们对于安稳家园的渴望。

《乱世佳人》始终影响着整个欧洲,它逼真写实血淋淋的战争场景,将人们的思绪不断的涌现到当时的年代。流离失所的百姓,残酷的爱情抉择,在战争面前这一切都变成一个关于告别的话题。与繁荣时代的爱情不同的是,《乱世佳人》呈现的寓意,似乎更加的深沉,因为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和平,那么我们也无力守护,自己所爱之人。

五《鬼子来了》豆瓣评分9,2分

战争的烟火在中国这片沉寂的故土上,烙下了无法恢复的印记。**《鬼子来了》取材于小说《生存》,整部**以荒诞喜剧的形式,展现了战争年代的血腥与无助。在国人的概念里,“善良”本是证明的词汇。

可是在战火纷乱的年代,善良却成为日本军痛下杀戮的起因。它以黑色幽默般的**视觉,提现出那个年代人们对于战争的迷茫和后知后觉的抵抗。古人云”上善若水”,但是在和平面前,中国人也不会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为和而战,是每一个国人,都具备的民族信仰。

六《钢琴家》豆瓣评分9.1分

根据小说《死亡城市》改编而成的**《钢琴家》,讲述了二战爆发时,与亲人阴阳两隔的钢琴家史标曼,在废墟的阁楼,用琴声改变命运的故事。回顾整部**,它告诉人们一个很现实的答案,就是引发战争的源头,其实还是人们的贪婪。

贪婪让硝烟就此弥漫,也是人们的贪婪让生命危在旦夕。悠扬的琴声塑造的精神世界,与外面战机投下的炮弹成鲜明的写照。“他未曾放下抵抗,只是选择以自己安静的方式死去。”战争下的钢琴家内心的纯净和无奈,是无数普通人民的缩影,而在结尾,他获救了,但是他也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家人还有家园。

不要去试图向后人解释战争有多残酷,因为和平年代,这种伤痛是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并且也不愿意去重复的。这几部优秀的战争作品,为的是让人们学会去珍惜现在的一切,真爱着我们身边的人,历史存在的价值,是唤醒人们内心的反省,强大是唯一的出路,但愿杀戮,也永远不再发生。

2000年5月21日,法国嘎纳,第53届戛纳国际**节的评委会大奖颁给了一部中国**——《鬼子来了》。

只是,这部**从未在国内上映过。

导演姜文,同时也是主演之一,这是他完成于1999年的作品,直到2002年4月27日,才正式在日本公映,并获得日本“每日**奖”评奖的最佳外语片大奖。

关于此片,争议颇大,我并非专业的影评人,此文纯属个人观后感,所谓看部**写篇文,算是练练笔吧。

**是在一段标志性的配乐里开始的,关于这段配乐,目前可以找到的解释是 其 由崔健、刘星、李海鹰制作,其中经典的军乐来自日本海军的《军舰进行曲》,轻音乐则选用了刘星音乐专辑《一意孤行》中的许多音乐。bgm在全片出现过好几次,每一次都自有其深意。

影片的背景设置在抗战时期,地点是河北省一个叫挂甲台的小村落,主人公名叫马大三,是一个淳朴的中年农民。全片除了日语之外,就是方言,很是符合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是用黑白胶片拍摄的,这种黑白无的强烈对比让人不由地想到了《辛德勒的名单》。

**从开始就给观众设置了一个悬念,那就是:

“我”是谁?谁是“我”?

那个神秘的“我”自始至终都未正儿八经地在镜头前露过正脸,但他却贯穿于影片的始终,存在感极强。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男女主角正在炕头上,突然传来一阵奇怪的敲门声,于是出现了一番奇怪的对话。

马大三问那人是谁,连问了两声,收到的回答皆是一个“我”字。

“我”是谁?

马大三好奇地打开了房门,但还没等他看清楚门外那神秘人的脸,一管乌黑的枪口便抵住了他的额头。

那人叫他护着眼,他急忙照办。随后一个大麻袋丢进了他的屋里,那人说让他先帮忙审审,他三十晚上过来取人。他又照办了。

于是我们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年三十,农历新年。

打开袋子,马大三愣住了,里头竟然装着俩大活人。他自个儿拿不定主意,连夜跑到他的五舅姥爷家里,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五舅老爷是村里的主心骨,大家都听他的。村民们商量后决定先审审那俩人,一个翻译官,一个日本兵,五舅老爷还做了详尽的笔录。

审问结束时,马大三特意提醒五舅老爷:

无奈那俩人一问三不知,那神秘人的身份便成了个谜。

村民们本以为三十一过大就就都平安了,不想事情并没有这么快结束,说好取人的“我”迟迟不来,麻袋里的俘虏成了两个烫手的山芋。

杀了吧不行,那就先养着吧。善良的马大三下不了狠手,他把两个俘虏藏进了长城里,每天定时去送饭,不想这一养就是大半年。

在这期间,马大三没忘记那个“我”,那个给他留下了阴影的“我”,他还一直在等那人再次出现,以至于一个敲门声就足以令他神经绷紧。

他紧张兮兮地打开门,然而来人并不是“我”。

他惶惶不安地吐露心声:

接下来,便是悲剧的开始。

天真的村民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降临,他们友善地护送两个俘虏返回了宪兵队。

于是,一场大屠杀开始了。

值得注意的是,那时日本人早已战败,密苏里号上的签字仪式都举行了,向全世界广而告之。

马大三最后是死在那个他养了大半年的日本兵手里的。

他的那一瞬间,世界没了声音,画面却有了颜色。

身后的看台上,是一群冷漠的看客,能想象得到他们的表情,都是一样的麻木。

实在讽刺。

马大三的头颅在地上滚了几圈后才停下来,他的眼珠又转了三圈,仿佛在想些什么。

他好像还笑了一下,只不过表情有些狰狞。

这是最后一个镜头,随后,日本海军的《军舰进行曲》响起,**结束了。

然而,鬼子还没走。

那么,问题来了,那个神秘的“我”究竟是谁?

你问我啊,我也不知道。

关于这部**的影评有很多,我想在这里摘选一段知乎答主孔鲤的评价作为结尾:

“七十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了,日本鬼子走了,可我们心里的鬼子还在。”

“这部**里的每个人,心里都有鬼子。”

注: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张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