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的名义的业内评价(关于剧本)

2.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匮乏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3.浅谈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剧评评语怎么写啊_人民的名义 影评

评价很高、很火的一部剧,让我们这些平民了解了更多高层内部的事情,无论是官制还是治理常态。但是总体方向是正能量,所以通过了审核。正邪不两立,要做官就不要想着发财,一旦做官者想着以权谋私,用权利谋取钱财,那么一张巨网已经悄悄为之拉开。这个道理在本剧中展示得比较透彻了,想必看过本剧的官员都会领悟到。

李路看了该剧的三集剧本就义无反顾向周梅森付了稿费。该剧是周梅森沉寂8年之后再度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也是其继电视剧《国家公诉》之后又一部塑造检察官形象的电视剧作品。周梅森透露,他在创作时,有关部门领导让人捎话鼓励他:一定要把中国***‘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反腐决心写出来,把党内有些野心家‘团团伙伙’、‘帮帮派派’的做派写进去。剧中的政治层面很难把握,因为“政治剧独特的风格一定要坚守”,所以凡是涉及到政治层面的表演,周梅森和李路都会要求演员严格按照剧本表现出来。比如,剧中省公安厅厅长跟书记怎么汇报工作,市公安局长跟省公安厅长是个什么关系,警衔是怎样变化,都要真实性。

该剧选择湖南卫视,而不在央视播出的原因是央视有价格和集数瓶颈,而湖南卫视在拍摄期间,曾来过现场三次,态度非常诚恳。同时,李路觉得湖南卫视是年轻化、青春化的平台,希望更多的90后、00后能接受喜欢。不少演员表示在接拍之前就怕“播不了”。而关于审查问题,李路透露过程比预想得好,剪辑和审查是同时进行的,虽然时间长达10个月,但是并没有太大的改动。之前周梅森的反腐剧都是800条、1000条审查意见,而对于该剧最高检反贪局给我们60多条意见,基本上是办案的专业意见;广电总局也给了几次意见,但没有伤筋动骨,并写了八个字“大气磅礴,石破天惊”,可以说非常支持。

人民的名义的业内评价(关于剧本)

有评论说这些东西没必要交代,确实这些东西相比几个贪官的最终判决没有那么重要,如果这是一部纪录片或者编年史,这些东西确实可以略过。但作为一部电视剧,掌控观众情绪就很重要,观众想看的是一个丰满的结局,反派兵败如山倒、残余势力树倒猢狲散,好人功成名就、幸福一生这样的结局。最后两集本应是全剧的高潮,但我看的时候几乎没有感觉到高潮的情绪,基本就是尽快把每个人怎么落网的交代一下就完事了。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匮乏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著名作家张平阅读了20集的剧本后表示:“近年来,不论**还是电视,我们看到的当代剧题材大多是儿女情长,婆婆妈妈,勾心斗角,玄幻穿越,能写多黑就写得多黑,老百姓看得多闷就多闷,我们的时代需要大气蓬勃、充满正气、正能量电视剧,这样的戏久违了。”

电视剧研究者,影评人李星文也写道:

“《人民的名义》剧本保持了周梅森一贯的重视悬念、层层剥笋的风格,开篇就兵分两路,北京抓获了一名“小官巨贪”,豪宅里的现金墙让人倒吸凉气;海西则走脱了一名牵涉甚广的,其反侦察和逃遁手段十分高明。故事围绕一家国有老厂的股权争夺展开,上到,下到普通员工均有戏份,公安和检察院皆有深度介入,省委常委和当地富商面目不清...虽然阔别反腐剧多时,周梅森的手艺并不生疏,尤其是平行蒙太奇的运用炉火纯青,一直用胡萝卜吊着观者。说实话,看剧本通常是一件辛苦的事,远不如看成片轻松愉悦,但周梅森的剧本有阅读快感,仿佛是在看探案。

作为一个始终深入经济生活的作家,周梅森的作品跟时政和社会新闻多有互文关系,每有会心之笔。他嘲弄贪官“一出事就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农民怎么那么倒霉,养了这么多不肖子孙”,他调侃主人公 侯亮平 的发小蔡成功“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小学就抄我的作业”。他还提到了“裸官下岗”的规定,“转帖500次入刑”的法条,“拆出一个新中国”的谬论,“和一百多个女干部通奸”的惊人伟业,等等。不要小看这些流行语的加入,他是一枚印证章,印证了周梅森的立场始终跟民众在一起,而不是坐在相反的位置上。

剧本目前尚未完全成型,后半程仍有无限的可能性。在保持一贯的内行和锋利的基础上,也能从中看到剧作家因为担心审查通不过而时有收力迹象。为了前面的几部作品,周梅森也曾饱经沧桑。《绝对权力》里面,齐全盛、赵芬芳、刘重天之间当面锣对面鼓的较量,有大段贯口型台词和为官理念辩论。《国家公诉》里面,检察官叶子菁和副王长恭既有太极推手般的博弈,也有图穷匕见的争辩。这些戏都激烈而高能,看了过瘾,听受启发。《人民的名义》在这方面也可加强。”

浅谈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生活在这个社会现实中,确实得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昨天,看《人民的名义》,被里面的贪官问题给震撼了。本文就拿电视剧前两集讲的故事为例进行一下心理解析。

电视剧一开始那个巨贪,中国某部委的处长,刚上任四年,就利用职务之便贪了两亿多元。最有意思的细节是,这个人的前任曾经贪腐几千万而被“双规”了,一开始,他刚上任,是不敢贪污的。但是,由于常得跟地方上的官员接触,就遇到了一些行贿的腐败人物。比如,那个丁,这样的人其实就是想官商勾结,想通过手中的权力来发财的,而根本不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样的人,通过行贿行为,教给了这个处长,怎么才能钱权交易,以权谋私的所谓社会“潜规则”。

人民币带来虚幻外部奖励

第一次酒后,被受贿50万,这个处长内心非常矛盾纠结。他是个农民的儿子,祖辈世世代代农民,从小物质贫乏,缺乏安全感。他当然知道贪腐的后果,但是也许是因为自己多年工资下来,积蓄也不过十来万,基本没拥有过这么多的钱(公务人员工资并不高)。也有限,老婆还管得严,让他并不宽裕。而受贿的官员也许早就了解到处长的“心病”,五十万的数目,不多不少,但却让处长嗅到了“自由”的滋味(这是钱所带来的虚幻感觉,亦是一种外部奖赏机制)。

最后,他收下了贿赂,从此走上了腐败的不归路,就像是吸上了人民币的“”,一发不可收拾,每次地方上的官商需要找他办事,都要给他行贿,从几十万,发展到几百万,甚至到几千万,有的甚至多次行贿......而他呢?还是不敢花这钱,他都收现金,且把现金藏在自己偷买的别墅里。每次经过这个别墅,他也许都会过来瞧瞧,闻闻这钱的味道,感觉到一种香味,以他的话来说,“好像是庄稼收割的样子”。

他农村还有患病的老娘,而他竟然还是任自己走上了这条犯罪的道路,走得“义无反顾”,小心翼翼,内心又恨又爱,又怕又胆大.....从一个人民的公仆,到一代巨贪,他滑落的得太深了,这种事情迟早会有遭到告发的一天。他极尽掩饰,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住着最经济的房子,吃着炸酱面,穿着朴素的服饰,还会和同事一起看反贪片子,教育大家要清正廉洁。他过着分裂的生活,但走在不归路上.....

禁不住诱惑背后有一颗匮乏贫穷的心

分析这位处长的贪污心理,我的内心是疼痛的。他不想做案,但却没有禁得住诱惑。为什么呢?是因为从小对于物质的匮乏感,不安全感。也许还有缺爱的感觉,对自己出生背景的某种自卑感。这让他透过贪污,而找到一种过渡补偿的方法,享受身价直线倍增的虚幻感觉,也是来抵消自己曾经的自卑、匮乏、不安以及焦虑。

从他的动机来看,他为何当官?来自农村的他,其实并没有从学习,从公务员工作中获得内部真正的乐趣,没有获得良好的内部动机,而是希望通过读书、当官,来光宗耀祖,获得功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能拒绝贿赂的内在原因。钱、权这些功利的东西,本来就是他真正的追求,和他的价值观一致的。因此,他会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了一场交易,当成了谋取私利的手段。

对这类人来说,什么正义、公平、公正、良心、诚信等,跟金钱比起来,都不算什么。他们内在的欲望被金钱给调动起来了,一发不可收拾,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他们过去的老好人形象,其实都是虚的,不是真的想做一个好人,是为了别人而做的,而自己却是缺乏原则,没有公德心和底线的。

这是很可怕而让人痛心的。目前很多官员在钱、色面前确实变得非常缺少抵抗能力,为什么呢?这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当成长的环境中,如果父母师长都要让孩子听话,做一个好人,而拒绝孩子拥有正当欲望,正当的需求,自主的能力,说不的权利,自我探索,按自己需要的方式自我发展成长的机会,这样的孩子就并没有去很好地探索过自己的需求,也没有发现自己人性深处的需求到底是怎样,该怎么与之对话。怎么将自己的需求实现,与之达成和解以及良好沟通。

他按照社会与他人的需求做得越多,自我成长的这部分就越空洞,就需要一种平衡。

太乖的孩子,也有叛逆期

像这位处长,他内在的需求,其实是想获得安定、平和、富足而自信的感觉,但是谁有没有来重视这一心理需求。他的防御机制就是不断读书,升学,获得学位,找一份好工作,当公务员,当官,符合别人的标准.....但一切都达到了的时候,他的内在其实还是匮乏的,不安的,贫穷的,不自信的。他外面披了一层皮,而下面的内心早就慢慢准备着贪腐的条件。

这是什么呢?他的匮乏感极其需要被充实,他的不安感极其需要被安顿,他的贫穷感极其需要一种富足的感觉。而此时,钱,可能会成为一种外来的安慰物。因为这种东西,如果他拥有得够多的时候,他可以开始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自由,比如美色,比如富足,甚至买到被爱的感觉,优越的感觉。

男人有钱就被人欣赏,就有了能力,成了他的信仰。他和妻子的关系也比较紧张,他怕老婆,只能偷偷存私房钱,他对儿子有责任,要扮演一个好父亲。而他的内在呢?也许还是一个儿童,需要爱,需要被关注,被呵护,那个地方已经干涸很久了。他的内心还是一个贫穷的人......

如果此时,他找到心理咨询,也许会对他有效。但是,他此时遇到的却是让他腐败的东西,遇到了行贿。有的是金钱贿赂,有的是性贿赂.....方式不一,但却很可能冲破他人性的那道防线。

过去,他几乎从来没有为自己做过真正的决定,他从没有面对过自己真实的需要。他是在符合别人的需要,小时候符合父母的需要,长大了符合领导、老师、妻子、孩子的需要,那他自己需要什么呢?无人问津。他很寂寞,而人寂寞的时候很可能会觉得犯罪很好,小三很好,或者狐朋狗友很好。

我曾经接待过类似的案例,当他接近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很忙碌,妻子也变得为了照顾孩子对自己有些冷漠,这个男人内心空了,感到寂寞了。他也许找到了“小三”,红颜知己来减压。也许开始频繁出轨,但也有的男人,像电视剧里的贪官,他满足自我需要的方式,不是心灵成长,而是贪污腐败,是犯罪,是极度自私来平衡自己曾经的过度“无私”,极坏来平衡自己过去的老好人形象......

他从好领导滑落成狡猾的巨贪,他内心的大男孩蠢蠢欲动,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青春叛逆期,在社会地位的保护下,却做着黑暗的交易勾当......

选择内观,对工作拥有内部动机

每个人内心都有几个秘密,也都有几件“黑暗”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关键是,你是不是越过了底线,做起了违法的事情。人的内心坑洞如此明显,这个领导陷得无法自拔。黑暗和光明,好与坏,一体两面,相辅相成,过去,你只活出了自己的一面,而另一面的你,你还没有活出来。你不该选择腐败来试探自己,甚至毁灭自己,你其实可以选择坚定的信仰,身心灵的成长,修行,来自我圆满。

选择,是一种能力。内观,更是一种能力。

观你面对金钱的难以抗拒的感觉,观你曾经对于钱的匮乏感,只是观察,但是并不行动,也无需认同。内观原来你也有匮乏感,你也有害怕不被重视的感觉,害怕不被爱的感觉,也有孤独寂寞的感觉,也渴望过度补偿,渴望优越感的存在,渴望财务富足,有时也希望叛逆一把,也有“做坏人”的想法,也不是总那么地无私,你也有自私自我的一面。

观察你到底真正感兴趣什么?不要只是依据外在的评价和需求来标定自己。观察你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什么能让你真正兴奋起来?除了权力、金钱等之外,你对于一些事情有内在兴趣吗?比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只有对于工作本身的内在兴趣会帮助把你的工作质量,能力和效果推向更高的高度,而不仅是工作所带来的附加价值。

 电视剧有剧终,而反永远在路上,有了人民的“名义”,我们就会信心百倍,一定能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持久战!下面是我收集的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1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好评不断,引发热议,就连不爱看电视的老公也每天都追剧了,晚上给爸爸妈妈打电话,问他们在干嘛,他们也说在看《人民的名义》,可见这部电视剧的影响有多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老虎,拍苍蝇,正风气反始终在路上,一部电视剧再一次带动了全社会对反问题的关注。通过鲜活的手法再现反腐行动,跌宕的剧情,精湛的演技,大尺度的台词,反映着当前反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的民心所愿。无不让观众们点赞叫好。

 剧中有几句台词我记忆犹新,“现在这是怎么了,清正廉洁倒成了异类。如今老百姓对干部感觉就是无官不贪”等等超大尺度的台词,正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不作为的官拉帮结派,清正廉洁反而成了异类,贪官不易,清官竟然也不易。种种反的现象导致领导干部在百姓心中失去了民心,百姓对领导干部失去了信心与信任。人们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只有不断加大反力度和强度,才能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这既是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心声。只有把老虎和苍蝇都关进反腐的笼子里,才能更好地赢得民心。

 那为什么会出现“老虎”和“苍蝇”,归根结底就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出现了问题,剧中有句台词说“如今严峻的问题,不是教育群众,而是教育干部”。电视剧中的“老虎”有权任性,权力观和金钱观出现了问题,为自己和家人谋利,用审批权巨额,最终走向政治生涯的尽头。所以作为干部,我们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结合当前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开展的“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和《准则》《条例》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为民所想,为民办事,而且办实事。

 《人民的名义》用艺术手法展现了现实,也彰显了正义的力量,无惧无畏,敢于大刀阔斧为民发声,为社会传播正能量。电视剧有剧终,而反永远在路上,有了人民的“名义”,我们就会信心百倍,一定能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持久战!

 2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近日,一反贪大剧《人民的名义》热播,火遍各大网站、微博、朋友圈,收视率居全国之首位。此剧以匠心独具之作赢得观众的喜爱。剧情精彩,逻辑性超强,又有众多实力派演员参加,演技超凡,观众直呼过瘾。

 这部电视剧是以反腐倡廉为主线,是一部了解中国反现状和当代生活的鲜活教材。彰显了中央不断加大“打虎拍蝇”、“剐骨疗伤”的力度和决心,把反腐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形成反斗争的高压态势。如剧中沙瑞金所言:“从今开始,第一、上不封顶,不管查到什么人,什么级别的干部,一查到底,绝不枯息。第二、下不保底,老虎要打,苍蝇也得拍,苍蝇虽小,但是恶心人,还传播病害,影响社会风气,所以没有底”。

 剧中另一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已退休的检察长陈岩石老先生——正义者的化身。剧中老人和京州书记李达康的对话我受益颇深:“我们党的干部,就要从人民群众中来,然后再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朴实的话语,体现了陈老先生密切联系群众,接地气,近群众,真真正正地为百姓办实事、解民忧的精神风貌。

 剧是现实职务犯罪案件的一个缩影。警示领导干部“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体现了中央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深深体会到现实生活、工作中确实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曾灰心泄气,有厌烦情绪。

 通过观看《人民的名义》,看到剧中检察干警与分子斗智斗勇,忠诚于党的事业,清正廉洁,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弦,对照自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能算得了什么!惭愧万分。

 通过认真反思,我作为一名基层财政工作者,首先要立足常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民清正,廉洁自律,自觉抵制不良习气。认真贯彻执行“八项规定”,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自我约束能力,争取不断进步。做一名反腐倡廉的标兵。

 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贪官: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穷怕了。

 检察官: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

 看过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观众想必应该对这两句台词印象深刻,电视剧开篇便以最高检反贪总局抓捕2.3亿的处长拉开帷幕,在别墅中缴获铺天盖地的现金抓足了观众的眼球,也将观众对贪官的憎恨之情瞬间推向高峰,牢牢吊住观众的胃口。这部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电视剧以大量现实反腐案例为素材,以政治生态为主线,将社会公众的目光聚焦到工作、反腐斗争中来,也是第一次跨越不同年龄阶层、各行各业的人都开始对讲述政治讲述反腐的电视剧津津乐道起来。

 我想这种现象应该得益于剧中塑造的正面人物深入人心,其中“达康书记”爆红网络反映的何尝不是社会大众对公务人员的一种期待。这位耿直的书记一心只有工作,他说“我珍惜的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这份事业”;他处处为人民着想,信奉“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都不是小事”,他一心干政绩,却坚持“我们要的是现代化的GDP,是没有污染的GDP”。这么一个有能力、有魄力,坚持原则几乎不近人情的人民公仆形象跃然荧屏,理所当然的受到观众热捧。剧中“达康书记”治理某单位“半蹲式”窗口,也引发网民纷纷上传曝光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半蹲式”窗口,以往只有部分人意识到的问题却因为一部电视剧引发了大量社会公众的重视,公之于众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开始使用自己的公众监督权,这就是这部电视剧带来的正面效应。

 如果说“达康书记”是当代 公务员 典范,那么另一位人物“老检察长陈岩石”代表的就是战争年代为新中国诞生艰苦奋斗的革命英雄。面对剧中大量谋私的政治现象,“陈岩石”说我入党是为了抢到特权,这个特权是什么呢,是背包!他说“背包是党员的特权,当年虚报年龄争抢这个特权时,我甚至都没想到能活到今天!同志们,我这一生都为抢到这个特权而骄傲啊!”这句话相信让看到的每一个人内心都会有很大的触动,这位革命老英雄可以说为全国人民都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尤其是党员同志,更能从他身上深深体会到党员干部职责重大,我们要对得起革命前辈用鲜血染红的这片红色热土,我们更要让这片热土上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剧中他坚持与群众紧密联系,以自己为纽带化解了人民群众与的矛盾,他深信只要深入群众中为群众办事就没有办不好的事,他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你们将来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你以为你们当官能当一辈子呐?我们党的干部的就是从人民群众中来,将来再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而这部电视剧通过“老检察长陈岩石”这个人物展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路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每个党员都不应忘记自己来自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并回归于人民群众。

 尽管这只是一部艺术作品,但却以艺术形式向观众传达了良好的政治信念。它以反腐为题材,有着警醒的意味,导演说“希望它像天气预报,警醒你别往雷雨里去” 。针砭时弊,发人深省,相信不同的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部艺术作品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