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纪录片《俺爹俺娘》的影评在1000字左右,要原创,谢谢!

2.《大三儿》影评

3.纪录片幼儿园影评分析

4.纪录片影评

5.《归途列车》影评

纪录片影评范文精选15篇_纪录片影评该怎么写

写影评的格式?

写影评的格式:

模式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第一段:**风格(30字)+**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分论点一

第三段: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升华主题,并联系现实,提出个人思考)

模式二:多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不用提出角度,只需要点出评什么**就可以了)

第一段:**风格(30字)+**梗概(150字)

第二段:评主题思想(看不出准确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感受来代替,但一定要结 合**情节,不要写成纯观后感)

第三段:评人物形象(可以评一个,也可以评多个)

第四段:评艺术手法(镜头、音乐、台词、画面、色彩等等)

第五段:总结,提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弥补开始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缺失)

模式三:散评式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

也可以只用一个题目:比如说“评**《花火》”

全文自由分段,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可以评价**的任何一个部分或细节。

注意不要写成观后感,也不要写成**简介,要注意“叙”“析”“评”相结合。

要写好影评主要是要抓住**的最大特色来写,如人物特色,画质,演员,经典语录,内容等,首先要先大致介绍**,要包含**名,主演明星,故事背景,大致情节等,要将**的最大特色放在最易看见地方,让人眼前一亮,开始产生对**的兴趣。此外**的内容要明了扼要,控制在100字以内将**内容讲清楚,还需运用自己的技巧,将内容描绘得生动形象。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影评往往不会将内容从头到尾讲完,会给观众设置悬疑,悬疑设置也要尽量在故事的 *** 部分或 *** 前引部分,从而使观众浮想联翩,产生了想看的冲动。

编导写影评格式和怎么写影评

第1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大体介绍一下**的剧情。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段:从导演的意图出发评论**的主题、导演要表达的思想。

或第二段:评论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对于解释主题有什么样的帮助或者作用。

第三段:分析视听语言,从摄影的角度评论**画面。

第四段:作最后的总结。

第2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先简单介绍导演的资历和作品,从而引申出要评论的这部**。

第二段:**的音乐是如何衬托主题的。

第三段:**的色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四段:评论这部**最鲜明的风格。

第五段:最后指出这部**的一点瑕疵,并对整篇文章作总结。

第3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直接开门见山。指出要评论**的某个人物。

第二段:**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

或第二段:导演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三段:这个人物在**中起什么作用。

第四段:赞美导演对人物的选择能力。

第4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概述一下**剧情,说一下自己对**的整体印象。

第二段:评论**的叙事风格或者说**讲述故事的结构如何。

第三段: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镜头,这个镜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四段:这部**和导演的其他**做一下横向的对比,评论**之间的区别或者联系。

第五段:和开头形成呼应,作总结。

第5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夸赞这部**所带来的意义。

第二段:详细说明这部**有哪些突破。

第三段:对于导演意图进行解读。

第四段:评论**镜头的风格。

第五段:**中所处的历史时代对自己有那些启发或者新的发现。

第六段:总结文章的整体思想。

第6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看完**以后引起自己的思考,并带来一连串的疑问。

第二段:讨论**中最重要的意向或者说道具,说说这个道具的特殊意义在哪里。

第三段:**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第四段:**的剪辑风格或者拍摄方式。

第五段:最后解开自己的疑团,并指出导演的一些不足。

第7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从**的片名引申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段:详细分析**片名和导演意图之间的关系。

第三段:分析**的较色和**的片名有什么样的特殊联系。

第四段:分析**中的符号化的具体道具。

第五段:分析**的色彩变化。

第六段:总结自己对**的想法。

第8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直接点题,要评论**中的演员。

第二段:演员在这部**和其他**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第三段:评论演员在角色塑造方面是否具有可圈可点之处。

第四段:根据自己的知识面和新闻积累,谈一下演员的发展潜力。

第五段:整体评价演员,总结自己的观点。...

影评怎么写?主要是要格式,谢谢

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记住,一定要按议论文的格式! 自己独特的见解,要自己想,别被这东西束缚···

影评怎么写格式是什么

直接去影评网站看看

影评格式是什么样的呢?

要看影评格式啊,可以去下载个毒舌**APP,这上面关于**影评的格式很多

《观后感的格式怎么写》

今天下午我们小记者班的同学一起观看《功夫熊猫》。

这部**的主人公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熊猫。主要演义著这只熊猫通过自己的信心,浣熊师傅的信任,勤劳、刻苦的练习功夫,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最终练出一身好功夫打败了太郎。影片赞扬了这只熊猫相信自我,不轻易放弃,勤劳刻苦的奋斗精神。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还是浣熊师傅在厨房发现熊猫只要有了食物,就会实现它原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浣熊师傅就利用食物了引导它学功夫。这一画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我深深的体会到浣熊师傅的用心良苦。师傅它以引食学功夫的方法来 *** 熊猫学功夫的兴趣,熊猫也知道这是激起它学功夫的兴趣,但它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勤奋和刻苦的坚持学下去。熊猫的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同时我也从熊猫这种精神中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那是一年寒,妈妈认为我写日记方面很欠缺,便让我每天写一篇日记。我听后十分不情愿,每次三言两语就没了下文,最后彻底放弃了写日记,现在想起来都有些惭愧,与功夫熊猫中的主人公不能相比。

通过观看功夫熊猫,我明白了这些道理,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凡事都要相信自己,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机会,在以后的学习上,时时牢记《功夫熊猫》这部**,以影片中的主人公为榜样,认认真真的走好每一步,争取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纪录片观后感怎么写,格式是怎么样的

总结重点下面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首先,可以先将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概括一下,然后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大致的.

下面是一些细致的东西.写议论问的话一般有4个部分:1.”引”这是指写记叙**中的某个片段并加以描述.

2.”议”指的是对你写的这段文字加以自己的议论,可以写自己对这个片段的感想.

3.”联”这就是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例子了,一定要选与**有关的东西.

4.”结”这就是对这个**的总体感想,并做结尾.

其中要注意的就是因为观后感属于议论文,重在议论,所以议论必须要占大篇幅,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急!求纪录片《俺爹俺娘》的影评在1000字左右,要原创,谢谢!

看《空山》,我就在想,这个彭辉是个奇才。他不仅有很好的镜头感,更重要的是他有一般人绝不具备的毅力和顽强。

《空山》中用了许多的大全景。有些是在同一个角度拍摄的不同时间的全景,时光流逝了,清晨、黄昏、月落、日出、大雪、盛夏。我都怀疑是不是只是一个摄制组的人员拍的?一个组的人能这么长时间的耽在一个没水没电没米没菜的地方?

要是我、或我的摄像,只需半天早就逃之夭夭了……记得二十年前的我,还是一个很有的,万分想把我在拍的片子拍好的编导。一天,为了一个清晨的城市镜头,我带着小组四点到了拍摄地。但需要登高才能拍到城市的全镜。摄像不乐意上小高处,他觉得麻烦没必要……最后我没办法,就激他说,你又不是为我拍的,你是为***拍的……我用了激将法,他才爬上去拍了……

再说回《空山》。我连这么个镜头都完成得这么困难,如果彭辉不是摄像,他能完成得了这么艰苦的拍摄吗?任何创作都是得尽心尽力才能有点起色的。如果说每个镜头都要去求爷爷告奶奶,能拍好纪录片吗?

果不其然,彭辉果然是集编导、撰稿、摄影、剪辑于一身!多才多艺的人。在第十一届匈牙利国际视觉**节上,这位成都电视台的编导彭辉创作的纪录片《空山》一举摘得电视节录像带类最高奖———“评委会大奖”。这是该**节举办十一年来,亚洲国家荣获的最高奖。

……主人公撑着身子去远处背水,小儿子跟在后面,山路极其泥泞,走了不多远,主人公的身体就不行了,他倒在了坡上,小小的儿子在他身边喊着……小小的儿子将老爸背水的背娄背起,扶着老爸踉踉跄跄地走了回去……一滴水也没有了……观众在为这一家人担心。

纪录片的镜头就证明了“我(拍摄者)在场”。而这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春夏秋冬,因为你在场,你才能抓拍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个性。

如果现在的电视人肯看一看彭辉的作品,那么现在的电视也不至于烂到如此地步了。现在的电视人第一关心的是钱,第二关心的是房,第三关心的是车,至于其它的他们是不关心的。

楼主楼主 没有分吗

《大三儿》影评

首先说我对这片的感受,两个字,感动。看过后很想为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事,父母养育自己这么多年,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回报的,但是往往自己一句贴心的话就可以让父母觉得足矣,父母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孩子过得好,只要还记回家看看得自己,打个电话问一声就好……表示爱的方式有很多种,用照片留住自己的父母。想想小时候爸妈不也是想用相片留住孩子美好的童年时光吗?于是我有了那么多的相片,有了那么多的记忆,想摸又不敢摸猫的可爱表情,骑在老虎背上张大嘴和老虎比嘴大的样子,拿着面包傻傻看着镜头的,和哥哥姐姐在江畔的,哭的,笑的……很想从现在开始回家的时候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每一天都拍下来记录下来。每个人都有想留住的最亲爱的人吧。《俺爹俺娘》就是这样用最真挚的感情,最淳朴的民风感动着,影响着观众。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思路并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因为刚开始的字幕很短,隐约知道是一个摄影师,熟悉的人或者说是看过他摄影作品的人可能会知道这是在说什么,但是一般的观众呢,不注意的观众呢?大家会被后面具有震撼力的画面和内容吸引,而忘记了刚开始那短短的介绍性的字幕。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当我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就能体会出其中的脉络了,但是如果刚开始焦波的有关介绍稍多一点的话可能就会更好了。

再说片头,“俺爹俺娘”的两张脸出现时的效果很好,有一种岁月刻画的痕迹,有那种为了儿女操劳一辈子的感动。正文开始,景色陪着民族的歌声,既交待了环境,地点,又从侧面给人一种农民淳朴的感觉。觉得整个片子都透着家乡的气息,乡土的气息。

上面说过了看第一次的时候觉得脉络不清晰,但是当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明白了,这里就是在说自己的爸妈,是用另外一种手法替代干巴巴的访谈。所以从总体上感觉是没有思路的,而细细品来,他就像在跟自己的朋友讲述自己最爱的爸妈的一些事情,讲述着他拍摄时的一些故事,从他讲述的事情中,观众又体会着这种深深的爱。篇章是从60岁前没有照过相,开始的,原因是穷,此处点出了小时候的生活,父母的辛劳,也为后文作铺垫。

影片之所以有如此饱满的感情,是因为它是通过一个个的细节来表现的,像第一次照相的情景;15年后第一次拍电视;小脚的细节;村民的表情……后面开始了介绍爹的情况,他以前读过书,但是没有读完,就很想让家里有个读书人。而焦波在去上学的时候家里也许是动用了全部积蓄给他置办的三件行头,从中可以看出家人的开心。此后57岁的父亲又出去打工了。从制作的角度看受伤那一段的处理很好,因为现在是不可能拍到老人受伤的画面的,所以就用了一些配合音效的画面,像是煤矿,低矮的房间,这样过渡很自然,而此时的背景声音是焦波的讲述,很形象,是一种朴素的感人。

又回到了现在,老人背诗的声音想起,陪着夕阳的画面,让人想到夕阳无限好这样一句话,有很深的寓意,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和重外孙女一起背诗,这里可以感觉老人怀有着小时候的愿望,跟孩子赛背诗,除了前面表现出的严肃,勤恳以外还有可爱的一面。这是自然过渡到想要把父母留下来。“总想用照相机留住一天天变老的爹娘”,我想焦波的这一句话是这整部记录片的中心,重心了。

生活好了,分地了,丰收了,开心了,严肃的父亲要求拍照了,这里真的是透过窗口看全中国淳朴的农民,透过窗口看全世界爱孩子,为孩子付出的父母。其实整部片可以用的当时拍的素材并不多,很多东西不能让老人再去演一遍,这样就失去了真是的感情。于是就用了很多的照片,经过各种处理,加上配音——拍照的“咔咔”声,整个片子更加饱满了。像讲到自己回家,母亲很想儿子,没话说也要找点事做,呆在儿子身边。这里用的画面是夜里农家的院子,窗子里透出来的光线。还有静夜思,无处不体现出思乡,想念的心情,这里的想念是两方的想念。儿子走的时候用的也是用照片,回头,母亲就在身边,让我想起没次从家回学校的时候,爸爸送我出门,妈妈总是在凉台的窗子向外看,跟我招手,每年回家的时候也是做好了我爱吃的饭,爸爸在院门口接我,提行李,妈妈就在楼上的窗子里看着。这些事情是所有的母亲都会做的事情,只有看孩子有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深情……

过年了,过年吃好点,包饺子。这好像是没经历过苦日子的人体会不到的,但这不是重点,父母养育了那么多年,老了不求孩子在身边,只求能过一个团圆年,可是团圆年并不常有,这时候就就整理整理照片,不知道那些很多年只知道钱的人,看了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这个章节以“这就是俺年,俺的亲娘”为终结。接下去就是老头老太太去了北京,此时的景物和之前的大不一样了,氛围,感觉的不一样了。可是故事还是重复着。直到爹娘都住院了,爹要过世了,可是却不敢跟娘说。而那经过门口的永诀,我看到班上很多同学都在抹眼泪。

也许影像的魅力就在于此吧,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就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感情……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分析

《大三儿》是一部进藏旅行的纪录片。

主人公“三儿”是一个身体残疾的男人,除了父亲相依为命,他的交际圈就剩下厂子里那些或多或少有些问题的同事和他的朋友阿皮了。

三哥从小跟着父亲哥哥跑车,喜欢到处旅旅游,朋友阿皮是个自身驴友,对西藏的自然风景颇有研究,三哥在他的影响下也产生去西藏的念头。

但是说起来易做起来难,三哥的身体因素是一大障碍,微薄的薪水也限制了他这一梦想。

不过人一旦坚定了信念,也无所谓什么艰难险阻了。三哥借了钱,跟朋友做了保证,也偷偷写了份遗书留给一个贴心的同事,瞒着老父亲踏上去西藏的路。

本片的主角是叶云(大三儿),但朋友阿皮在其中也鲜活有色。一路上时不时给三哥测身体,问他的情况,上山的路不好走干脆背他上去,有友如此夫复何求。

最终三哥走到了布达拉宫,还去了珠峰大本营。在西藏他收到了一条藏民表示善意的哈达,见识了藏区的山山水水,亲眼看到了珠峰的雄伟,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

《大三儿》这部片子我是流着泪看完的,而且是在我身处黑暗的时期看完的。那时候我觉得不知道做什么事让自己“有劲”,一切似乎寻常又不寻常。似乎是人触底却一直等不到反弹。

这部片子后面,三哥转转经筒,他说没想过给自己修个好来世,只是觉得这辈子活得有点费劲,父母兄弟朋友的缘分也就这么短,彼此相处的时间也就这么长。

看到这眼泪就止不住了,一个人要看别人的人生经历来勉励自己,我觉得是件很残忍的事,说明你不是自发的想要积极生活而是在一种对比下才重新拾起了战斗的勇气。

我依然没逃离这个境界,但我却因为这部片子开始痛恨自己的悲观情绪,正视自己的生活。

所以感谢《大三儿》,感谢叶云和阿皮,感谢还在拍纪录片的人们。从此我爱上了纪录片。

纪录片影评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分析:

20世纪的初期,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普通的全托幼儿园。纪录片的开头就是刚刚进到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哭喊声撕心裂肺,彷佛将观众也拉回了那个纯真的童年。

我一直认为纪录片可以分成不同的段落,可以有剪辑上的别出心裁,但最重要的是寻找到一个触动人心的点,并且毫不干涉地做最真实的记录。

毫无疑问,本片真正做到了成为一个无言的旁观者去记录在幼儿园里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三年之前我就看过这部纪录片,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我总是想到那首《茉莉花》,音响是一部作品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纪录片来说,同期声所占据的位置显得更为重要,是突出影片真实性很重要的一点,但这不意味着音乐的部分并不重要,相反在有限的篇幅之中有更突出的表现,着同样能够令人难以忘怀。

《归途列车》影评

分析纪录片可以从五个角度入手,分别是:主题、人物、声音、细节、呈现方式。

主题是一部纪录片的中心思想,反映的是导演对生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的认识。分析主题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结合三个背景:时代、社会、家庭。例如《第三极》以自然为背景和人类活动为中心,讲述了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趋于融合的主题内涵。

结合情节内容:开头结尾、矛盾冲突、人物关系。例如《俺爹俺娘》以父子、母子、以及父母之间的人物关系为主体,通过小人物个体的命运,表达出亲情所展现的人性之美。

比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序幕从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早晨拉开。在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孟金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靠生存。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永远地结束了生活,居住在了山下的定居点。

该片最突出的就是对动作细节的运用,着重塑造了主人公孟金福,以位的一言一行形象的刻画了这位鄂伦春族游猎者,突出了他的纯朴、善良、真诚,营造了他的原始气息。

影片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层层展开描绘,结构严谨、叙事清晰、情节真实感人,无不表现了孟金福纯朴、善良真诚的一面。

纪录片的定义是真实、客观地记录正在发生或未来将消失的事实。《归途列车》讲述的是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在家子女的故事,真实地记录春运期间火车站拥挤的场景。整部片子没有一句旁白,除了一些必须交代的内容用字幕外,全程用同期声,最大程度地记录发生的事实。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春节回家那天父女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也是片子的高潮所在。这过程中导演和摄影师都没有介入劝架,而是真实地记录,因为我们知道即使记者们不在现场,这样的争吵照样会发生,记者只是记录者的身份。还记得女孩对着镜头说:“你们想记录真实的我,这就是真实的我。”让父女都尴尬的镜头恰恰是最真实的记录,也是摄制组意外的“收获”。(所以大家会说记者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啊)争吵过后女孩就到深圳的打工了,在剪辑上,女孩、外婆、父母三个场景轮流切换,起到对比的效果。

还记得纪录片《幼儿园》里有一句:“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我们本身。”是啊,在《归途列车》中,记录的不只是张昌华一家,也许是我们自己,它反映出父母期望与孩子梦想之间的矛盾,大多数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父母希望我们好好读书,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子女身上,从来没有想过孩子要的究竟是什么。

影片的一个亮点就是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没有任何粉饰的地方,很多画面的拍摄就跟监控录像一样真实,我就在广东生活,一些场景依旧十分熟悉。你说,中国的经济腾飞了,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可是真的是这样吗?通过纪录片可以看到,我们当中许多人依然过得水深火热。它实际反映出来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在百度百科上搜索词条,获奖栏处全是国际大奖,可以看出这部片子的成就和国际上的评价,奇怪的是竟然没有获国内的奖项,也许是觉得把如此写实的中国展现出来有点儿丢人吧,而外国人貌似更喜欢看到落后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