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为什么每个大导演都讨厌影评人?

2.论**《芙蓉镇》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3.海外获奖的中国**都是有哪些?

4.请问**《早春二月》的影评?

芙蓉镇电影的评价_芙蓉镇影评题目有哪些

中国经典**有蛮多的,不管是现代,古代还是动画片都有非常多的经典**,我从我看过的中整理出了一些值得推荐的中国经典**:

序号排名不分先后!

1、《霸王别姬》

影片围绕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1993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上映,此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并且打破中国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

《霸王别姬》应该是中国迄今为止公认的评价最高的**,没有之一。哥哥风华绝代的表演,迄今为止无人可以超越。哎,自古红颜多薄命,没想到也应在了程蝶衣身上。

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深层次的内涵,亦或是演员的表演,《霸王别姬》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关于底层人民,关于那个时代的两面、黑暗、压迫、草木皆兵,关于思想形态。程蝶衣人戏不分,不疯魔不成活,不疯魔不成活这六个字何尝说的不是那个时代。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最后十分钟真的是看得我崩溃、绝望、号啕大哭不止。总之,这是一部天时地利人和百年难遇的奇作。

2、《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

虽然整部片子主调是大红色,但是却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展现出了古时候女人的无助,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了男人的手里,整部剧张艺谋导演对色彩和剧情的把握上展现了很高的水平,能用大红色如此喜庆的色展现压抑的情感,真的太牛了!

3、《红高粱》

《红高粱》改编自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由郑晓龙执导,由周迅、朱亚文等主演。该剧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初,九儿在充满生命力的山东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谱写的一段关于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充满生命力的近代传奇史诗巨制。

这是大导演张艺谋的成名作,为中国**赢得了新时期以来的第一个国际大奖——金熊奖,同时捧红了国际巨星巩俐。该片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国人豪迈爽快的一面,跟中国内地**一贯的哀伤沉重的传统风格大相径庭。摄影师顾长卫在取景和色彩的运用上有出色表现,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国**罕见的“景人合一”之美,令人看得畅快淋漓。

4、《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是由王家卫执导,梁朝伟、张曼玉主演的爱情片,于2000年9月29日在中国香港上映。该片以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了苏丽珍和周慕云在发现各自的配偶有婚外情后,两人开始互相接触并随之产生感情的故事。

这部剧的经典就在于民族特色以及时代色彩,这些都表现在了剧中“中国式”爱情,和主角张曼玉的衣服。影片中的旗袍、绣花拖鞋等道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象征意味。不但为影片增添了民族气息,也增加了主题的含蓄性。

王家卫通过一段普通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通过对场景、道具和服装的细致追求让整部**完整地表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风情画卷。

5、《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借台“二·二八事件”前后,将一个地方大家族的兴衰事迹挥洒成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全片在多线叙事、众多人物关系的网脉中,不带乖张暴戾地诉说着历史。

《悲情城市》的经典主要在拍摄的背景,因为该片将我们并不理解的台湾历史以一种悲伤沉痛的面目展示出来,告诉世人台湾之殇,殇在何处。将家国之梦融入**,以**醒喻世人。

侯孝贤在《悲情城市》中把台湾**人独立自觉的意识挥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家国大义的角度上去看本片几乎就是台湾**的最高峰。

6、《大话西游》

《大话西游》系列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和《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两部**组成,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悲喜交加的爱情故事。

《大话西游》的经典之处则编剧的角度,创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话西游》采用了当时少见的平行时空故事背景,**中至尊宝的双重身份和时空穿越也为观众理解制造了不少误会。

时隔多年,在当下的“穿越”、“双重身份”等已经司空见惯的前提下,更多观众意识到在《大话西游》的喜剧、搞笑外衣之下,蕴含着更丰富的成长、责任等主题。这部**成为很多影迷必看的经典神作之一。

7、《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以神话形式,通过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的故事,比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主角孙悟空的传奇经历。

《大闹天宫》虽然是已经是很老的一部动画片了,但是根本不输现在的那些动画。它将孙悟空这一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银幕,影片色彩浓重,造型奇异,场面宏伟、情节跌宕有致,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这也是《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片不朽之作的主要缘由。作为中国动画片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

8、《无间道》

《无间道》讲述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分别为警方和的卧底,经过一场激烈的角斗,他们决心要寻回自己的故事。

这部剧编剧的奇妙构思不必多言,各种偶然又必然的情节设置令人瞠目结舌,我本以为在杀掉韩珅后故事应该接近结尾,但未曾想一个天台相遇才是故事的最高潮,成就了二十年来警匪片的传奇,令人津津乐道。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如今二十年过去,我们并没有看到港片的起回生。

以上就是我推荐的八部**的简介了,都是中国很值得推荐的经典**!

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为什么每个大导演都讨厌影评人?

1)构图。是指进入摄影摄像镜头映现到胶片磁带上的各种(或一种)物体,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及相互连接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进入摄影摄像像框的景观是一种怎样的图例。

距离。由于距离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之分。某一镜

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使观众感受着**的形式美。

2) 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

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3)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移动。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技巧与风格。

评摄影摄像的主要原则:

第一, 摄影摄像可以单独评论,却不应与影视片整体割裂开来。摄影摄像既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又不能脱离影片内容而独立存在。

摄影摄像是一种艺术创造。这种创造要纳入影视片的总体构思中加以检验和认识。

第二, 摄影摄像作为艺术创造,不只是对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摄对象的还原,还要看摄影摄像师的创造性劳动,怎样去表现、创造美与美的形象。

第三, 摄影摄像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创造,对摄影摄像的评论要有理论准备,又要有不断积累的评论实践,还需要在认识、掌握影视艺术规律和摄影摄像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论**《芙蓉镇》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影评人这种身份,最初对中国**业的恶劣影响,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

当时,正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 谢晋 导演的创作黄金时期,《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每部在当时都是上亿人的观影人次,(换算到现在,等于每部40亿以上的票房),而且30多年后,这些老**被现在的年轻人发掘出来,仍能被其贴近人民生活的真挚叙事和深刻 情感 所感动。

然而,一个所谓“影评人”,在报纸上发动了所谓「对谢晋模式的批判」,给谢晋**扣上了「 陈旧美学意识」「**儒学」等帽子,更杀气腾腾地宣布,谢晋**是「中国文化变革中一个严重的不谐和音」「让观众被迫接受好莱坞式的道德神话」。

如此奇文,竟得到一大群同伙影评人的积极响应,摇旗呐喊,在他们的颠倒黑白下,竟鼓吹一部**的主旨,既不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否则就是“封建意识,对抗改革”,也不能顺畅地把一个故事讲好,让观众喜闻乐见,否则就是“崇洋媚外,好莱坞化”。

而当时刚刚起步的第五代导演,他们从**学院就读时受的教育,便是推崇艺术**,推崇欧洲新浪潮,鄙视好莱坞式的商业**,恰恰与这些影评人一拍即合。 于是,深受广大观众支持和喜爱的中国第一大导,在这种腹背受敌的舆论压力,就此停滞了艺术生涯。

此后,第五代导演的文艺片,得到了欧洲**界的赏识,在戛纳、威尼斯、柏林这三大**节上屡有斩获,摘金夺银,仿佛更验证了影评人的“前见之明”“高瞻远瞩”,谢晋这整整一代导演也就此落寞,退出了**圈主流。

归根结底,是当80年代打开国门后,暂时的经济落后,便有很多人对被欧美国家的物质财富迷花了眼,打着“反思”旗号对民族传统 历史 和文化,去竭力矮化和否定,对欧 美文 明和欧美**圈,更是狂热崇拜,无限推崇。

因此,欧美**界某些“**大师”茶余饭后的随口点评,以及欧美媒体给出的所谓“**榜单”,也能让这些软了骨头的影评人奉为金科玉律,深信不疑,甚至盲目鼓吹**应该脱离大众,根本不必在乎观众的观影感受。

即使是张艺谋的《红高粱》和《活着》这等艺术水准的**,在问世之初,同样遭到了当时众多影评人们的口诛笔讨,理由居然是「故事性太强」,荒不荒谬?可不可笑?

因此,上世纪90年代,这个中国**在国际**节连连获奖的“艺术黄金时代”,大批导演拍摄各种乡土题材影片,一门心思去国际争奖,另一方面却在票房竞争中一败涂地,竞争力甚至比不上播放盗版港片的录像厅和DVD。各大院线奄奄一息,**院都不知被拆了多少。

而别有用心的欧美**界,同样将这些反映农村和小镇风情的影片,当做大肆贬低中国民众“盲目""落后"的工具。

1999年,戛纳**节方面,认定张艺谋拍摄的歌颂乡村教师、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也不能少》,是“为中国歌功颂德”,而勒令他必须删改,方可参赛。

作为一个有风骨的爱国导演,张艺谋拒绝屈服,发表公开信抗议,从此和这个号称国际艺术**最高殿堂的**节决裂!并在几年之后,不计个人毁誉,从零开始改弦更张,拍摄出一部在中国**史上意义无与伦比的商业大片 《英雄》

该片不止是在国内获得的年冠记录(2.5亿票房),而且以3100万美元的成本,在北美、日韩等世界各地都登顶票房冠军,在全球收割票房合计1.77亿美元(14.5亿人民币), 从此开启了华语商业大片时代, 拯救了濒临崩溃的中国**院线,功勋盖世,惠泽至今。

然而,当时众多垄断**评判话语权的影评人们,却就此认定张艺谋是“可耻的叛徒”,因而怒火中烧,对他群起而攻之,给他扣上“一心赚钱,背弃艺术”“屈从权力、纯为献媚”等帽子,对张艺谋的妖魔化攻击,自此持续了近二十年!

1994年,姜文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横空出世,又一位天才导演震惊影坛。

然而因为姜文过于任性自我,拍摄时又完全不屑控制成本,此后每部导演作品, 除了偏向大众口味,票房与口碑齐飞的《让子弹飞》,其余都是在“赔钱赚吆喝”,包括《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一直到《邪不压正》,却被文青影评人们竭力热捧,解析和吹嘘其各种隐喻,对他的推崇远远超过了张艺谋,也成为一直至今的常态。

只可惜,对此类不请自来捧臭脚的文青影评人,其实姜文自己都非常不屑,称之为“ 一群太监上青楼 ”,公开说自己只欣赏三个导演:谢飞、谢晋、姜文。

世纪之交, 早年网络尚不发达,纸媒仍有相当影响力,广大公众对**的认识也有所欠缺。 此类利用自己占得先机掌握的传媒话语权,行欺行霸市之实的所谓“影评人”, 从纸媒驾临网络,也相当程度上掌握了评价**的话语权, 犹如 骨之蛆一般,一直荼毒着刚刚起步的中国商业**

几乎就要将我们的**市场,引向如日本**、欧洲**一般的歧路,一边是艺术**连获好评,连得大奖,一边是整个市场完全沦为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殖民地,任由美国人去肆意收割票房。

而今,在智能手机大普及,人人可为自媒体,每个人都是影评人,亿万小镇青年才决定**人饭碗、是**人上帝的时代,少数影评人来决定一部新**口碑风评,甚至是 历史 地位的时代,早已经 一去不返

为了推广新**,连张艺谋都要接受papi酱专访,

连姜文都要去《创造101》卖力吆喝,

连贾樟柯都要和女团偶像展开“超时空对话”的时代,

对曾经风光无限,几篇文章,几个帖子就能让大导名导们为之变色的某些“影评人”来说, 或许最痛苦最落寞的时代也莫过于此。

他们的那些引以为豪的阅片量、他们的那些辞藻堆砌的隐喻,云山雾罩的解读,如今在我们大多数观众看来,早已成为了 不说人话不食肉糜 的笑话,即使对贾樟柯导演这样还在执着拍艺术片、并被国际影坛真正认可肯定的导演来说,也同样快要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而今,都已经是2020年了,这些文青影评人们,以及深受其影响的一代代徒子徒孙们,依旧对《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国产商业影片的大获成功,充满了敌视不屑,

所谓"战狼ptsd”,对创造了华语影史乃至于亚洲影史票房神话的吴京导演的歇斯底里式围攻,很大一部分就是其拥趸。

另一方面,这些影评人们反而将同时期的生僻晦涩、票房寥寥的日韩**、台湾**吹上天,甚至依旧执着地鼓吹要学习和拍摄这种影片,争取得到美国奥斯卡奖和欧洲**节的表彰,才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最高目标,完全不顾绝大多数观众根本不爱看、不认可此类**的事实。

——其潜台词,无非是默认了只有美国人才配拍商业大片,只有好莱坞才配占领中国市场,本质上就是欧 美文 化买办的投降派老生常谈。

然而,如果真如这些“文青影评人”鼓噪的那样,那么现在的中国**市场,绝不可能会有《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早就被好莱坞大鳄们分食殆尽了!

老祖宗就教导过, 取法其上,方可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只能得乎其下 。就算好莱坞这个第一名当真遥遥领先,我们一直坚持以其为目标去瞄准和对标,终究有了如今稳居世界第二的巨大商业片市场,并在单一市场容量这个指标,已经无限接近了好莱坞的北美本土市场。

所以, 文青影评人的那套「重艺术片、贬商业片」的论调,必须被彻底清算,

从谢晋导演、张艺谋导演一直到吴京导演,几代**人的冤屈必须得到洗雪,

中国**才得彻底新生!

海外获奖的中国**都是有哪些?

谢晋是中国**史上泰斗级的人物,他的作品得到了国内外数以亿计观众的承认和喜爱,被海外影评家们誉为“当今国际影坛上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谢晋的影片充满着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他曾说过:“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我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 ,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

就是在这样的观念引领下,谢晋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执导了著名影片《芙蓉镇》,它以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前后十几年里命运的变化,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向人们展示了小人物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踉跄足迹,以此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由于《芙蓉镇》刻画了“”的岁月,在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但谢晋力排众议,完成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推动了思想解放和对岁月的思考,并用艺术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岁月的终结。

《芙蓉镇》是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在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芙蓉镇,人称“芙蓉仙子”的胡玉音跟丈夫黎桂桂开了一个豆腐坊,以卖米豆腐为生。胡玉音美丽大方,待客热情,黎桂桂心地善良,忠厚老实,因此小两口的生意很红火。经过几年起早摸黑的劳作,夫妻俩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盖起了新房。落成之日,镇党支部书记黎满庚,南下老干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乡亲们都来祝贺。可这一切却引起了国营饮食店的女经理李国香的嫉妒。

不久,“四清”运动开始了,李国香当上了工作组长,一直对胡玉音垂涎三尺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成了运动的“积极”人物,他们二人狼狈为奸,大抓阶级斗争。结果胡玉音家被划成“新富农”,新屋被查封,黎桂桂也被逼自杀了。曾帮助过他们的黎满庚和谷燕山都受了牵连,黎满庚是因为自幼与胡玉音青梅竹马,早年为服从组织要求而与胡玉音分手,这时被认定为阶级界线不清而降职。而谷燕山的问题则是因为曾卖给胡玉音碎米,因而也被撤职了。在接踵而来的“”中,王秋赦又成为运动骨干,当上了镇党支部书记,而李国香却被赶下台,昔日以打击别人为乐的她被在脖子上挂满了破鞋游街,也尝到了受侮辱的滋味。芙蓉镇笼罩在恐怖当中。

胡玉音成了富农寡婆后,处处受欺凌。在“”开始后,被命令每天和“右派分子”、原地区歌舞团编导,人称“秦癫子”的秦书田一起扫大街,秦书田给了胡玉音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同病相怜的两个人逐渐产生了感情,并不顾一切地相爱了。而此时李国香的问题忽然得到解决,她身兼数职,又恢复了从前威风显赫的嘴脸。胡玉音怀孕后,秦书田请求王秋赦批准他们登记结婚,不料因此惹恼了李国香,厄运又一次降临,秦书田被判刑10年,胡玉音也被判刑3年,因怀孕而监外执行。

从此,胡玉音更是忍受屈辱,挣扎求生。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她因难产而险些丧生,多亏谷燕山拦下一辆军车,将她送到部队医院,才救了母子二人的性命。冬去春来,历史又一次发生了逆转,的年代终于结束。秦书田和胡玉音得到彻底平反,一家三口终于团圆了。他们开办了胡记米豆腐店,直起腰杆开始了新生活,米豆腐摊前兴隆如初了。李国香又高升了,而这时运动分子王秋赦已经变成了疯子,他敲着破锣,终日嘶哑着嗓子叫嚷:“运动了,运动了……”

相 关 影 评:

《芙蓉镇》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揭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影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取得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第10届百花奖评委会

总的来说,《芙蓉镇》仍然是一部谢晋式的“哀而不怒”的**,但在当年那个特定的年代却引发了人们对“四清”、“”、“”等历史问题清算的热情。

——《中国新闻周刊》

《芙蓉镇》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编导者采用近乎编年史的手法,通过众多人物的升沉荣辱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佚 名

《芙蓉镇》是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是与《活着》一样细腻又激烈地描写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保持美丽与优雅的好**。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令人难忘。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衡,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气韵非凡,浑然天成。

请问**《早春二月》的影评?

1950年

《中华女儿》获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节“自由斗争奖”、《》获“优秀演技奖”。

1951年

《钢铁战士》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节“和平奖”、《白毛女》获“特别荣誉奖”、《新儿女英雄传》获“导演特别荣誉奖”、《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获“一等斯大林奖金”。

1952年

《人民的战士》获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战的越南》获“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平斗争奖”、《内蒙人民的胜利》获“**编剧奖”。

1954年

《智取华山》获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获“音乐片奖”。

1955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获第九届爱丁堡国际**节“映出奖”、《鸡毛信》获“优胜奖”。

1956年

《神笔》获“大马士革第三届国际博览会**节短片银质第一奖章、威尼斯第八届国际儿童**节8--12岁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 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儿童**节优秀儿童**奖”。

1957年

《神笔》获华沙第二届国际儿童娱乐片比赛大会特别优秀奖。

《女篮五号》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

《祝福》获卡罗维发利第十届国际**节特别奖。

1958年

《边寨烽火》获卡罗维发利第十一届国际**节青年演员奖。

1959年

《老兵新传》获莫斯科国际**节技术成就银质奖章。

《小鲤鱼跳龙门》获莫斯科国际**节动画片银质奖章。

1960年

《五朵金花》获第二届亚非**节最佳女演员银鹰奖。

《聂耳》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传记片奖。

《女篮五号》获墨西哥国际**周银帽奖。

1961年

《革命家庭》获第二届莫斯科国际**节银质奖章。

《非洲之角》获第四届国际非洲**节最高奖----非洲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节短片银帆奖。

《人参娃娃》获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节荣誉奖。

1962年

《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美术**节儿童影片奖。

《大闹天宫(上集)》获捷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节短片特别奖。

1964年

《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国际**戛纳斯**节荣誉奖。

《掌中戏》获澳大利亚第十三届墨尔本国际**节优秀奖状。

1974年

《小号手》、《东海小哨兵》获南斯拉夫第二届国际美术**节奖状。

《地雷战》获奥地利第十四届维也纳**节纪念奖。

1978年

《大闹天宫》(上下集)获伦敦国际**节最佳影片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南斯拉夫1978年国际美术**一等奖。

1979年

《人参娃娃》获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节最佳儿童片奖----银质美人鱼头像奖。

1980年

《小花》中的女主角陈冲获第七届索波特“为自由而斗争”**节最佳女演员奖。

《舞台姐妹》获第二十四届伦敦国际**节英国**协会的年度奖。

1981年

《舞台姐妹》、《农奴》获马尼拉国际**节金鹰奖。

《苗苗》获第二届印度国际儿童**节最佳儿童片奖。

1982年

《天云山传奇》、《归心似箭》获第一届香港**节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四个小伙伴》获意大利第十二届季福尼国际儿童和青年**节最佳荣誉奖。

《阿Q正传》中的男主角严顺开获第二届国际喜剧**节最佳男演员奖。

《三个和尚》获第32届西柏林**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奥国际动画**节奖。

《猴子捞月》获第4届渥太华动画**节一等奖。

《美在运动中》获意大利科尔蒂纳**节特别奖。

1983年

《陌生的朋友》获第三十三届西柏林国际**节特别奖。

《泉水叮咚》获第13届季福尼国际儿童**节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第3届印度国际新青年**节最高奖----金像奖、各族儿童评委会最佳奖、最佳儿童女演员二等奖。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获第七届蒙特利尔国际**节最佳影片美洲大奖。

《鹿铃》获第13届莫斯科国际**节特别奖。

1984年

《河南寻古》、《江苏秀色》获法国蓬沙拉国际旅游**节最高金奖。

《贵州风情》、《丝绸之路上的甘肃》、 《中国人参之乡》、《北京之游》获第18届国际旅游**节特别奖。

《西藏----西藏》获法国塔布国际旅游**节旅游片冠军----金比利蕾娜奖。

《鹬蚌相争》获第34届西柏林国际儿童**节银熊奖、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第6届国际动画片**节特别奖、加拿大国际动画片**节特别奖。

《水面庄稼》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业组织奖。

1985年

《黄土地》获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节银豹奖、第29届伦敦**节伦敦**研究所**奖、第7届(亚、非、拉)三大洲**节摄影奖。

《边城》获加拿大第9届蒙特利尔国际**节评委会荣誉奖。

《泉水叮咚》获伊朗德黑兰第15届国际教育**节教育类专片比赛铜奖。

《月光下的小屋》获印度第4届国际儿童**节最佳故事片奖,国际评奖团授予金像奖和儿童评奖团授予的金牌。

《昆虫世界》获第11届国际技术**节纪录片一等奖。

1986年

《良家妇女》获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节主要奖和国际**评论家组织奖、西班牙第18届大西洋国际**节最佳影奖、安达鲁西亚**作家协会评论奖、西班牙**俱乐部联合**俱乐部奖、比利时皇家**博物馆皇家**资料馆发掘新**奖。

《移核鱼》获西柏林第14届国际农业**节金穗奖、捷克斯洛伐克第3届尼特莱国际农业**节A类一等奖和唯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埃及农业神奖。

1987年

《猴子捞月》获保加利亚卡布洛沃第4届国际喜剧**节最佳短片奖。

《老井》获第7次夏威夷国际**节评委特别奖。

《以螨治螨》、《蝴蝶》获圣塔林第14届国际农业与环境**节特别奖。

1988年

《山水情》获88上海国际动画**节大奖。

《不射之射》获88上海国际动画**节特别奖。

《红高梁》获第38届西柏林**节金熊奖。

《植物内生菌》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节金穗奖。

《一人一亩地》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节铜穗奖。

1989年

《红高梁》获布鲁塞尔国际**节21电台青年评委最佳影片奖。

《晚钟》获第39届西柏林国际**节特别奖----银熊奖。

1990年

《黄河谣》获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节最佳导演奖、《山水情》获最佳短片奖。

《本命年〉获第40届柏林国际**节银熊奖。

《菊豆》法国第43届戛纳**节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第35届巴利亚多利德**周金穗奖。

《晚钟》获哥伦比亚第7届波哥大**节最佳影片、导演和音响效果奖。

《童年往事》获美国洛杉矶奥斯卡学院**节银奖。

《芙蓉镇》获民主德国**家协会1989年发行影片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

《三个女人的故事》获第12届克雷黛国际**节评委特别提名奖。

1991年

《出嫁女》获第17届莫斯科国际**节特别奖。

《中国岩溶》获西班牙巴塞罗那国家地质学**节大奖枣最高艺术质量奖。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获法国巴黎奇情动作**展大奖----最受欢迎影片;第10届香港**金像奖最佳配乐。

西影厂和台湾合拍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48届威尼斯**节银狮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国际影评人奖和艾维拉诺莉特别奖。

北影厂香香港合拍故事片《过年》获第4接讷京国际**节评委特别奖;赵丽蓉获

最佳女演员奖。

1992年

《来自火焰山的鼓手》获第四十二届柏林国际**节“最佳儿童影片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意大利大卫奖评选活动“最佳外语片奖”。

《四十不惑》获第四十五届瑞士洛迦国际**节”最佳影评奖”。

《秋菊打官司》获第十四届**节“金狮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留守女士》获第十六届开罗国际**“金字塔金像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心香》获夏威夷国际**节“评委特别奖”。

1993年

《香魂女》(导演:谢飞)、《喜宴》(长春**制片厂摄制)获第43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双旗镇刀客》、《妈妈》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节新**论坛奖。

《天堂回信》(导演:王君正)获第43届柏林**节“国际儿童青年**中心奖”;荷兰第7届国际儿童**电视节最高奖“儿童**节奖”;美国芝加哥第10届国际儿童**节成人评委和儿童评委两项最佳影片奖;伊朗第9届国际儿童**节最佳导演奖。

《找乐》(导演:宁瀛)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节新**论坛奖和特别荣誉奖;第6接讷京国际**节青年导演竞赛项目金樱花奖和东京都知事奖;圣塞巴斯蒂安**节“青年导演大奖”首奖,奖金35万美元;第十五届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节金热气球奖,男主角黄宗洛获最佳男演员奖。

由田壮壮执导、北京**制片厂摄制的《蓝风筝》获第6接讷京国际**节大奖,最优秀女演员奖(吕丽萍)、新人特别推荐奖和东京都知事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节最高奖——“金棕榈奖”和国际影评联盟大奖;洛杉矶影评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福冈第38届亚太**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奖。

《菊豆》(导演:张艺谋)获保加利亚瓦尔纳市首届国际**节最佳女演员奖(巩俐),巩俐还获第43届柏林国际**节荣誉奖。 《秋菊打官司》(导演:张艺谋)获法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并名列香港第12届**金像奖最佳十大华语片之冠。

《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张艺谋)获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比利时**评论家协会大奖。 动画片:上海美影厂《12只蚊子和5个人》获法国第19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教育奖。《悍牛与牧童》获第3届伊斯梅利亚国际纪录片、短片**节塔胡特银像奖。谢晋导演获法国首届《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

1994年:

《火狐》(导演:吴子牛)获第四十四届柏林国际**节“特别推荐奖”和在法国蒙彼利埃举行的中国**节金熊猫奖。

中国辽宁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两个孤儿的故事》获第二届亚洲电视映像节最高奖赏——最优秀奖,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片《姊妹溪》获优秀奖。

《炮打双灯》获第42届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节评委特别提名奖。女主角宁静获最佳女演员奖。

《黄土高原径流林业》在第11届国际农业**上,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奖。

1995年

《红粉》(导演:李少红)获第45届柏林国际**节优秀单项奖视觉效果“银熊奖”。

《黑骏马》(导演:谢飞)获第19届蒙特利尔国际**艺术节最佳导演奖,男主角腾格尔获最佳艺术奖。

《红樱桃》(导演:叶大鹰)获第2届上海国际**节“轩尼诗记者杯枣最佳创意奖”。女主角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二嫫》(导演:周晓文)获第四届国际**节“玛雅美洲豹”金奖,女主角艾丽娅获最佳女演员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获日本东京东影评论家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张国荣获最佳男主角奖。同时该片还获得日本东京每日新闻**大奖、最佳影片奖。

《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男主角夏雨获第一届新加坡**节最佳男主角奖;影片被美国《时新周刊》评为年度国际“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张艺谋)获第48届戛纳国际**节“**技术奖”;被美国全美影评人联盟评为年度格里菲思**奖“最佳外语片奖”;获美国第6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奖“最佳摄影奖”。

《女儿红》(导演:谢衍)女主角归亚蕾获捷克第3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节最佳女主角奖。

《兰陵王》(导演:胡雪桦)获美国洛杉矶桑塔·克拉里德国际**节最佳外语片奖;出品人郑凯南获荣誉奖状;摄影顾长卫获夏威夷国际**节“摄影奖”。 《与往事干杯》(导演:夏钢)获葡萄牙第24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节国际**俱乐部联合荣誉奖。

《活着》获香港第14届**金像奖评选“十大华语片”之一;男主角葛优获“第47届戛纳**节最佳男演员”奖。

1996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张艺谋)获69届奥斯卡摄影奖提名。

《太阳有耳》(导演:严浩)获46届柏林国际**节“国际**评论协会奖”和最佳导演“柏林银熊奖”。

《红粉》(导演:李少红)获第27届印度国际**节最佳影片金孔雀奖。

《红樱桃》获第5届不结盟及发展中国家平壤**节大奖“火炬金奖”,导演叶大鹰获最佳导演奖,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1997年

《鸦片战争》(导演:谢晋)获加拿大蒙特利尔**节“美洲特别大奖”。

《金秋鹿鸣》获第七届开罗国际儿童**节长故事片金奖和儿童评委奖。

1998年

《变脸》(导演:吴天明)获第29届印度国际**节“金孔雀奖”。

《我也有爸爸》获印度海德拉巴第10届国际儿童**节最高荣誉奖“金象奖”。

儿童演员王泉(影片中饰病童大志)获本届影展“特别奖”。导演黄蜀芹获由儿童和青少年观众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颁发的“最受欢迎的儿童故事片”--“金匾奖”。

《红色恋人》获第22届开罗国际**节“金字塔奖”银奖,片中女主角扮演者梅婷被评为最佳女演员。

1999年

《红河谷》获第十七届伊朗“曙光”国际**节“最佳影幕奖”。

《永乐大钟》获第一届布达佩斯国际科学**节“国际**、电视和广播合作理事会奖”。

《一个都不能少》获第五十六届**节“金狮奖”。

影片《早春二月》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得到夏衍的支持与帮助,他亲自划剧本修改一百多处,并将片名政定为《早春二月》,亦寓示了当时的时代如早春料峭的天气那样,寒意袭人。肖涧秋这个徘徊者身上显然有柔石的影子,因此编导者谢铁骊在"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学中选这部作晶搬上银幕是很有意义的,在**反映知识分子题材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在新中国十七年的**银幕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影片含蓄的韵味,精练的镜头以及丰富的细节描写如肖涧秋两次弹琴、三次饮酒、七次过桥,都各有不同的具体规定情境,令观众如痴如醉。孙道临塑造的肖洞秋形象气质逼真、性格鲜明,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成为他的表演艺术的代表作。谢芳对于反抗封建环境、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陶岚也演得非常生动、真实。她将主人公执著任性、桀骜不驯、热烈奔放的性格表现得活

灵活现,同时又细致人微地揭示出陶岚善良真诚、富于同情心以及对爱情的甜蜜渴望、对进步思想的大胆追求等复杂心理变化,突破了她以往的本色表演。须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新中国**的一个"异数",影片上映不仅就遭到了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的严厉批判。

<by sina>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未与时代真正结合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通过他们自身或与现实生活环境的矛盾,刻画出徘徊于人生道路上的青年。但影片在结尾处含蓄地暗示萧涧秋投入时代洪流中去寻找新的理想和道路,陶岚追随而去,提

高了原作的思想境界。影片的艺术特色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借用陶岚反复弹奏萧涧秋创作的《徘徊曲》,渲染、烘托出主人公苦闷犹豫的心情;以怒放争妍的大片李花,衬映出他俩炽热的纯洁的感情;又如用皑皑的白雪、荒凉的田野、石桥,以表现他们不畏世间的阴暗,怀有纯洁的情感。整个影片有抒情诗的色彩和情调。

<by internet>